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的农村与农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初期 ,日本处于“奇迹般增长”的高速经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日本的农业和农村经受了巨大的冲击和激烈的分化变动过程。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地流转的就业缓冲和增收致富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日本在农地流传方面具有就业缓冲和增收致富功能,阐述了就业缓冲的形式及其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作用,赞同小农所有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模式是有生命力的观点,认为日本社会稳定和整体实力的迅速增强是与维护小农的根本利益分不开的,其反过疏化的政策扶持了小农在本地区的增收致富与发展,尤其是农地流转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小农手中,使得小农能够排除其他利益集团的干扰,通过保有农地的长期所用权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提出值得我国在农地流转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日本在1956~197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之所以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反通货膨胀政策所造成的良好经济环境。然而在我国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又不得不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其中总是把调控的着力点放在速度上,从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鉴于此,本文想通过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加以分析,以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农业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宇航 《老区建设》2012,(21):57-59
农地流转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世界各国皆然。可以说,没有土地的流转,就没有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没有经济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农地流转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还是相对有限的。直到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工业革命兴起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地的流转才大大加快。但在农地流转的过程中,由于法制滞后和法规的不健全,农地流转往往伴随着诸多的混乱和无序,引起许多纷争和斗争。这不但制约着经济本身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如何解决农地流转中出现的混乱和无序,使农地流转变得有序,便成为各国政府努力为之的事情。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虽有不足但最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在1955-1973年间的高速增长,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一方面为日本确立“经济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效与贡献,同时,这种高速经济增长也为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产品”,也让日本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体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弊端及损害。现实中,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陷低迷的泥潭不能自拔。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行回顾和总结确有一番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后,正向临一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为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对几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各经济因素的增长率和对增长的贡献大小,分析清楚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长期的高速增长奠定了日本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地位难以动摇,而这种地位的获得主要源自于日本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是日本战后促进经济恢复最重要的政策,也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成功的政策;兴建基础设施的政策扩大了日本国内市场,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后劲和长期化;高速增长计划和目标,对于引导和指导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投资和高出口政策,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金融财政政策则成为高速增长的保障。这些政策产生力量效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提升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模式。政策软实力发挥的原因包括,政府引导,政策相互配合,切合实际,长期坚持,目标单一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过近10年的恢复,又经历为期五年左右的准备阶段,从1960年开始进入了以实现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准备阶段(1955~196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而在高速发展阶段(1960~1973)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3%。这一增长速度比战前(1938~1940)平均3.4%的增长率高出近两倍。从国际比较来看。  相似文献   

9.
刘莹 《魅力中国》2014,(9):390-390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分析土地流转客观动因的基础,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土地流转的进行,进而推动农业发展。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根本的问题,而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撮根本的是落实农村土地政策。理论与实践表明.解决好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在当前农村中,解决好土地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以促进农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当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重要课题、大中城市郊区人多地少,生产力发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到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十一倍。197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自由世界”国家生产总值的9.4%;1974年,日本的出口额约占“自由世界”国家出口总额的7%。国民生产总值如此迅速的增长,当然引起了国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不仅实现了充分就业,大幅度提高了个人收入,同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也超过了英国和意大利。于是,用于教养、在外饮食、娱乐、国际旅游等方面的费用大为增加,实现了消费生活的高水平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德国经济增长数据的历史演变、主要学说以及评估结果。通过使用Hoffmann/Sommariva、Burhop、Ritschl、Maddison、Merkel和德国官方序列,用资本份额法和计量估计法测算了1875~2013年德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结论认为,传统资本份额法由于使用了较小的资本产出弹性,可能会高估德国TFP增长。从长期来看,德国TFP增长呈明显的冲击-弱化特征,转折性提升出现在纳粹时期,而1973年后逐渐向一战以前的状态回归。德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并非是自然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口红利的变迁、影响、应对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日本人口总量的变化和结构的转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的人口结构已进入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这将进一步加速日本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从而影响劳动力供应、社会保障、产业结构和消费领域等方面。近年来,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延长退休年龄、提高生育率、大力发展科技、提升人口素质以及制度创新等措施,以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不仅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正面临人口红利减少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团住宅:日本住房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远 《沪港经济》2009,(4):74-75
公团住宅是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政府设立的公共性住宅体系。所谓公团,是为了整合社会资本,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出资设立的公共法人,具有独立的经济核算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德国经济增长数据的历史演变、主要学说以及评估结果。通过使用Hoffmann/Sommariva、Burhop、Ritschl、Maddison、Merkel和德国官方序列,用资本份额法和计量估计法测算了1875~2013年德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结论认为,传统资本份额法由于使用了较小的资本产出弹性,可能会高估德国TFP增长。从长期来看,德国TFP增长呈明显的"冲击-弱化"特征,转折性提升出现在纳粹时期,而1973年后逐渐向一战以前的状态回归。德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并非是自然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中国处在继往开来的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更面临着国家盈利模式的重大转型。可以说,2008年是真正具有考验大智慧的挑战年,全球经济危机客观上为我们调整结构、加快改革、扩大内需,提供了强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看,以新古典框架来解释地区差距及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学者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主要框架,从产业聚集与扩散的变化来研究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效率的不同和地区差距的变化;并以广东省为案例,运用具体指标和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从经验上证实了核心区域的产业聚集对整个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要明显强于边缘区域,同时也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中国在东盟影响力的不断攀升、提升自身的区域影响力并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在东盟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外交措施。这些措施,就其通过对东盟的经援和经贸金融合作来促进双方经济复苏、推进区域化一体化来看,对中国有利;就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在东盟的影响力、与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争夺主导权来看,对中国不利。因此,在借鉴、警惕日本经济外交的同时,要意识到与其在东南亚展开合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