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邸一浏 《时代经贸》2010,(16):129-12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环境恶化加剧,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本文综合考虑了人口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比重、治理废气投资等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三十个省份的碳排放量数据用面板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环境恶化加剧,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客忽视的严竣现实.本文综合考虐了人口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比重、治理废气投资等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三十个省份的碳排放量数据用面板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l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政策,包括: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降低区域能源强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区域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文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菡  林立 《经济论坛》2009,(16):131-133
企业的现金持有问题是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公司、公司治理和制度环境三个层面对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目前,针对碳减排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分析2003~2012年中国工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分布,总结了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特征,认为影响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首要因素是工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为次要因素,行业结构、能源效率及能源结构是影响工业碳排放减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化肥、灌溉、农药、农膜等6方面碳源测算了1990—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省级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驱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处于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3.13%,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为-1.94%。(2)各省份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相关,同时受制于省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3)经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就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但在总量上还低于农业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该文就针对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做了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于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文献大多来自国内学者的模型研究,且国内学者很注重实证分析,所采用的区域角度主要有两个--省域角度和东中西三大区角度。这些研究多结合产业分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进行了极具意义的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9.
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被大量使用,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能源碳排放与各种因素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就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为占据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定价权成了各国之间争夺的焦点.文章基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市场的特征,从金融市场视角分析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一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减排目标、减排技术、管理成本以及市场风险等;二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能源价格、预测价格水平等.并从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价值估值方法、碳交易风险管理体系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建议,籍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4~2010年中国各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各类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并应用LMDI法对中国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7年中,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年均增长8.18%,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5.26%;在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四个因素的分析中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的升高是中国能源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能源结构对减少碳排放有较小贡献,产业结构对促进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减少有很大贡献。通过对中国工业三大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增加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艳  秦耀辰 《经济地理》2011,31(2):284-288,293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研究,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将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归纳为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及综合模型三大类,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评价;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家庭外部环境、家庭特征及家庭成员3个方面。分析表明: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由简单走向综合;所用数据由历史统计数据到与微观住户调研数据相结合;研究的层面由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向家庭内部全面展开;分析的视角由单一的宏观分析,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基本反映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LMDI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基于1991~2008年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因素与人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尤其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5.
贺红兵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24+35-24,35
中国的碳排放处于快速上涨时期,通过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对碳排放起到的作用,还可以找到碳减排在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为政府制定目标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新才  韩雪 《经济经纬》2022,39(1):13-23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 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之后全世界将进入“后京都时代”,虽然《京都议定书》并未强制中国在2012年有减排义务,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山东省作为能源大省,由以前的能源输出省份到现在能源自给率越来越低,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是势在必行.文章采用三大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8种能源消费量数据测算了2000~2010年的碳排放量值,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现状,并详尽分析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无锡市工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无锡市1992—2010年的工业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近18年来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呈S型曲线。接着,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无锡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产业结构系数和能源效率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工业利用外资对无锡工业碳排放增长也具有较大贡献。然后,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显示无锡市未来5年工业碳排放量将继续缓慢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2.8%,但由于基数庞大,工业碳排放增加的绝对量仍然很大,减排任务艰巨。最后,提出无锡市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对策措施,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和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19.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技术经济》2013,32(1):101-105,128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碳排放量变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CLA(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模型和ESDA模型对2009—2017年江苏省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度与时空关联关系分析,构建OLS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碳排放量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显著增长,并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13个省辖市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量Moran’s I指数从0.5267增长至0.5789,并呈现“HH”和“LL”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来看,人口密度、恩格尔系数和R&D占比对居民消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对其有正向影响,且城市间各因素回归系数存在空间差异性。依据分析结论,提出提高第三产业能源利用率,倡导居民绿色生活和低碳消费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