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北京日报》撰文说,当前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如何解决?第一,必须给农民产权。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没有产权,是没有道理的。第二,教育资源配置一定要均衡。城乡学校差别这么大,农民受不到好的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2.
私房出租的忧思海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发展,城乡交流日益扩大,大批农村人口如潮水般涌入城市,这给本来就很狭窄的城市增添了几分拥挤。面对城里那天文数字般的房价,普通百姓只能望而却步,没有住处怎么办?租。于是,各地的私房出租业兴旺起来。私房的出租,的确为缓解...  相似文献   

3.
问:村民甲因“农转非”,把自家房屋卖给了村民乙方。因房子破旧,乙要建新房。甲不同意,理由是,在没有重新划分宅基地前,该地使用权属甲。请问.农民出卖、出租房屋后,可以再申请宅基地吗?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镇财政体制缺陷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财政体制由财政产权、财政产权制度、财政创制权和政治制度四个层次构成。我国乡镇财政体制的缺陷在于:第一,农民没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第二,农民没有对于乡镇财政的创制权;第三,没有建立代表农民公共利益的乡镇财政制度;第四,农民不是乡镇财政产权的所有权主体。  相似文献   

5.
农民为什么穷?依我看就穷在没有合法、稳定的财产收入。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产权清晰,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虚化了产权主体,农民不是自己宅基地和承包地(林地、牧场)的所有者。 我去过很多农民家庭,父老乡亲们两手空空,除了简单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外,甚至连一件像样的贷款抵押物都拿不出来。现在很多行业的前景都取决于农村的购买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7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记者调研发现,农民和市民普遍关心三大问题:现阶段,城乡低保“两个标准”之间是什么关系?城乡低保如何做到“应保尽保”?9亿农民离城乡一体的社保体制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7.
土地制度是未来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现实选择,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理想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二元土地制度,表现在产权形式上,有"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之分;在农地的交易方式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只能被政府征收。  相似文献   

8.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政治问题是不能分开的对于一些反对土地流转、反对确定产权、否定通过城市化来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有许多我并不同意.但这些观点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例如.在现在的制度格局下.特别是政治制度格局下,农民有了明确的产权.但有没有充分的能力保护自己的产权因此.我主张把土地产权还给农民.要研究怎么能让农民确保、实施他的产权.  相似文献   

9.
《农民科技培训》2014,(2):26-26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代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新蓝图——《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已下发,而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纸上蓝图如何变为现实?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关注本期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为什么穷?是因为农民没有能力获取更高的收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种植收入;二是除土地以外的其他收入。那么,分析农民低收入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土地种植收入。现在农村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家一户独自经营,沿用着祖宗传下来的种植技术,没有新的作物引进,没有新的技术运用,也没有更加有效的收割技术,年复一年怎能不穷;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没有专业的技能,引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为零。由此可见,农民穷的根源在于能力贫困,能力贫困的根源又在于知识贫困。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我国农村户籍人口9.4亿人,占总人口的72%,这是谁也不能忽视的巨大群体,是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显然。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城乡关系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产权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不尽合理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法律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自我激励;政府对农地产权的不当限制直接侵害了当事人的土地权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思想指导,通过重构农地产权制度以有效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通过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并逐步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产权归甲     
产权归甲──《谁享产权?》案例析评步凌云“我评这个案”国达律师事务所《中国土地》编辑部主持人刘杨编者按:本栏去年第12期刊登“谁享产权?”案例讨论题后,来稿纷纷,讨论热烈。今天,我们特邀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市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步凌云女士对该案作出评...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经营形式余登杰我国农村改革是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理论为基础,未涉及产权制度的本质问题,因而影响农民以产权主体身份进入市场。本文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界定集体经济的产权?农民是不是产权主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考察了分级办学制度下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及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作为一项实行城乡教育分割的制度,“分级办学”将本应主要由国家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其结局是不仅加重了农村和农民的负担,而且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城乡教育差距的延续与扩大:在1986-2000年的15年间未能接受力年制义务教育的农村少年儿童高达1.5亿人;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甚至超过改革以前。而这种状况有可能促使未来的城乡关系朝着更加不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以市场化为目标改造农村社会经济制度》一文中,谈到农村发展的出路时,他认为: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是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并大体延续至今的对农民实行无理的和粗暴的控制,农民应该享有的公正权利得不到保障和尊重。因此,农村发展的出路,只能是确立农民权利,统一城乡市场。首要权利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改革只是一种“半截子”产权改革,农民(相对)完整的土地财产权至今不能确立。在广大农村地域,土地权利的含金量越高,土地的所谓集体所有权就在实际上转化为干…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农村》2011,27(6):10-10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前不久在广州政协大讲堂演讲中说,房产产权上体现的不公平只是城乡差距的一部分,认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三个“资本”上存在差距。首先是物质资本差距,农村居民因为没有产权而不能将祖传房屋进行抵押即是一例;其次是人力资本差距,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还有社会资本差距,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网络较小,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早年就说,农村改革要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家庭联产承包,第二次是土地规模经营。不错,没有规模经营,农民收入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所以,农村今天改革的重点应转向规模经营,有三件事刻不容缓:一是农业人口非农化。农民不减少,规模经营无从下手;二是城镇化。不加快城镇化,农业劳力转不出,非农化则纸上谈兵;三是明晰耕地产权。耕地流转,前提是农民要有产权。若产权不归农民,转让不合法,规模经营则只能纸上谈兵。这三条,是当下“三农”问题的牛鼻子,若紧抓不放,农村改革必有大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如果只有城市现代化,没有城乡一体化,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真正成功。我们讨论农村改革,讨论中国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时候,最终聚焦到三个关键问题。第一,过去中国城市化的最大教训是什么?第二,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什么?第三,未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如果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达成一些基本共识的话,我觉得可能在城乡一体化椎进过程中,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消除很多重大分歧。  相似文献   

20.
质疑限制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近半个世纪里,宅基地上市流转一直是中国农民的奢望。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宣布:“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这是宅基地产权模糊的肇始。随着私有财产保护的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