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团结社会和个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功用。传统社会的一致认同模式和共同目标的设定,把个人牢牢地锁定在一个共同体之内。现代社会建立在不同权利个体之间利益算计的基础上,由于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从而造成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疏远。然而,当代社会存在的大量职业群体,能够发挥中间组织的作用,成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完善职业道德,有利于培养个体的责任感,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重要黏合剂。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进路中存在的资本和权力的勾连和“经济达尔文主义”,消解了人们传统的社会联结方式(村落和单位社会),但新的社会联结的建构相对滞后,导致从传统的社会联结中脱域出来的人们流离于制度之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彰显,且缺乏垂直流动的渠道和机会;个人之间、个人与公共领域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缺乏必要的社会联结及渠道,原子化社会凸显;从而产生“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使社会风险和矛盾集聚。应构建具有政府“合作者”功效的市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以疏通国家和民众间的联结渠道,形成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三者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劳动既是人的类本质,又是人的个体本质。由此而认识到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首先是类的本质,没有人“类”,个体将无所依附。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人作为“类”是由一个个现实的个体组成,每个现实的个体都具有类本质的规定性,个体是类本质的载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终统一到社会性。因此,应明确反对个人本位,提倡以社会为本位。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转型的涵义和特征 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也就是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在于强调社会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破原有的社会模式而发生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变。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消长、矛盾冲突甚至激烈斗争等不和谐现象就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斗争不但会对社会个体的精神、心理、道德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巨大冲击。也会带来社会运行的失衡、失当和失控现象。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也因此更为凸显。  相似文献   

5.
本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立论基础,根据经济学思想发展探讨当代社会思潮结构及其本质联系。本认为,以物质化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思潮,是人类需要结构导致的利益结构所形成的行为机制结构的结果,在当代它的本质状态表现为以“私”本位和以“公”本位为基础的思想逻辑。这两大价值观念在解释个人的目的、行为偏好、利益观念时都仅仅从个人与社会的单向联系出发,容易曲解人们的行为机制,形成片面性的社会思潮。而当人们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从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之间 的联系出发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机制时,将会进入到正确认识社会的思想境地,展现马克思自由人社会的思潮趋势。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中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国家乃至个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社会信息化由政府、企业、个人信息化构成。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兴建城市信息港,许多的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也开始通过政府的网站对公众进行披露.这不仅推动了政府、企业以及公众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整个社会的互联网应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电子政务或政府上网也出现值得注意的问题,特  相似文献   

7.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作为经济学研究假设前提的经济人,不能只表示个体经济人,还必须要有对社会经济人的假设抽象.缺失社会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研究只能从社会经济中的个体出发分析和探讨人类的经济行为,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是难以展开的,因此迄今为止的宏观经济理论仍只是局限于解释经济个体之间的利益之争,而没有体现出更高层次上的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理性思考和自觉维护.在这种状态下,已经进入21世纪的经济学主要的宏观经济理论,不仅不完全适用于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其提出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基本上不被政府的宏观调控接受为指导理论.因而,深化经济人研究,增加社会经济人假设,必将成为推动21世纪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角,他们对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企业家在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社会责任。企业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按照投入产出理论,作为一个理性人,其投入产出比率是要大于1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保证自己的投入产出比率大于1。本文分析了当个人的投入产出比率等于1和小于1时的社会收益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研究单位的不同层次梳理了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影响现实客观福利的相关文献。在个体层次上,先前研究发现,关系的强弱程度及其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嵌入其中的资源能显著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职业流动、家庭收入以及个人重要权益等客观福利内容;在集体层次上,大量前期文献发现群体或社区的信任、参与和互惠水平有助于提高该集体成员的福利水平。同时,社会资本相关研究还存在着结论相互不一致、集体层次相关研究较少以及研究方法较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的人文素质要求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任务。因此,在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如何切实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是摆在高职...  相似文献   

12.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就是着力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睦相处,从而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针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新型社会矛盾特点拿起自我批评精神的思想武器,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应该采取体现自我批评精神的正确方法。自我批评精神是消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从而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科学制度既具有正功能、显性功能,也具有反功能和隐性功能。科学制度运转失灵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技术知识成为现代风险社会的主要“制造者”。在现代风险社会中,以往旧的科学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应该通过反思现代性,重建科学制度,以防范社会风险。为了避免制度创新所产生的风险,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构建配套的保障制度,努力降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企业应从确定价值观念、宣传和谐文化理念、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构、加强职工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来进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现代意义上的“契约社会”实质上就是法治社会。建立法治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契约社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中国进行了将近30年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认为,改革与发展的继续深入,既是现代契约社会的构建过程,也是“零星工程”思维实施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零星工程”式的改革有助于建造现代意义上的契约社会,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现代经济的发展赋予了高职持续发展的动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需要提高高职教育层次;建设学习化社会,促使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大环境下,企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关系,力求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文章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关系维度构建起一整套全新的企业关系管理研究框架,对不同层次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进行系统性归纳和分析,对和谐社会构建大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经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现代性把我们带入到了全新而纷乱的情境之中,其自身不自觉地附带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它们作为现代性引致的后果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我们正在际遇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对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新胜利提出了警示。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构建应对风险的各种机制。改写风险,才能最终迈进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9.
从美国学人余英时、杜维明,日本学人涩泽容一等人关于儒商文化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探寻并创发出儒商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及相关问题域。作为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文化精神是本土自发的商业活动之内生、原发的动力,也是现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传统儒商文化是今天商道重建,新型商业伦理精神、现代和谐诚信式商业伦理生态秩序建构,现代经理人后备队的理想人格型塑的必要思想资源,对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实践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