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基础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朱 《开发研究》2007,(2):24-29
鉴于目前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我国同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的各类区划研究理论,按照时间的沿革,从传统的综合经济协作区划研究,以中心城市与周边经济联系为特征的区域划分研究,以开发管制为特征的区域划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以达到梳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发展脉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和政策因应:重庆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结合资源禀赋和空间开发状况,重庆市主体功能区主要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区域。其发展主要遵循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促进区县主体功能定位落实、促进产业特色发展、有效控制区县盲目扩张和无序开发的思路展开。在重庆市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过程中,分类政策和绩效考核是核心和关键,完善规划体系可强化执行力是重要保障。同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  相似文献   

3.
黄林秀  郝坚 《改革》2024,(3):113-126
采用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数字经济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推演出数字经济对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该模型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变城市创新差距,重塑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利用2005—2022年我国23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时间和区域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对应中心城市的经济差距。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城市创新差距,从而有利于缩小中心-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对应中心城市地理距离越远的外围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经济差距的作用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外围城市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区域数字基础设施无障碍分享机制、深化区域数字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川渝两省市自然地理相似、人文习俗相近、社会经济交往频繁,市场互为依托、产业关联性和互补性强,对内对外通道相联,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这一区域也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大开发规划的重点开发区。本文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特点,并对其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安排,必将对现行的行政区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文章在从区域发展理论创新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进行深化认识的基础上。从区域划分依据、区城发展理念、同质化政府与异质化区域、主体功能区操作与行政主体、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与区域发展等方面阐释了行政区经济对主体功能区约束的内在机制,指出区域管理政策是现阶段行政区经济约束的集中表现,并从配套政策体系和当前政策重点等角度指出了主体功能区和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境界和实践新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视角看,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就是空间资源价值的新拓展,空间功能互补性的新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结构极化规律的认识。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发展实践的影响就是在空间结构极化的情况下重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东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广东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的指标体系,分别以广东省21个市和93个县域(市辖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聚类法等方法对广东省国土空间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分。  相似文献   

8.
李琳 《特区经济》2010,(8):139-141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失灵领域进行调节,引导资源要素向目标功能区合理流动,以促进目标功能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研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要对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类型等政策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政策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视角看,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就是空间资源价值的新拓展,空间功能互补性的新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结构极化规律的认识。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发展实践的影响就是在空间结构极化的情况下重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0.
《港口经济》2012,(11):34-34
天津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天津市按照国家将天津市整体确定为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的定位要求,科学开发全市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通过实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推进形成市域层面不同类型的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2010年至2030年将是西部的加速发展阶段。大开放格局的形成将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西部对外经济各项指标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其对外经济总量仍偏低。本文认为较低的对外经贸依存度,一方面说明西部未来的开放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也将促进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西部大开放格局的构建,将出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的特征,也将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更为完善的政策制度下,探索对内对外协同开放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物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 《开放导报》2008,(6):104-106
现代物流作为具有服务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可以显著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保障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3.
杨雅茹 《科技和产业》2023,23(13):219-224
基于2011—2020年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陕西省10个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泰尔指数对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变化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整体在时序上呈上升趋势,发展状况良好;二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失调区域多分布于陕北和陕南地区,协调区域聚集在关中地区;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差异明显,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同时关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陕北和陕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构建有系统的城市群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与世界五大著名都市圈相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传统和自然发展的痕迹 ,特别是因其属于三个省级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各个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表现并不相同,本文从人口集聚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韧性。首先利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如何影响生产率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长差分模型识别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集聚不但有助于提高城市抗冲击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恢复的能力以及冲击后状态转变的能力;与经济下行时期相比,经济调整时期集聚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市场需求效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及知识溢出是集聚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途径;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集聚对全国总体经济韧性有明显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促进人口集聚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城市韧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六普"分县人口数为基础,通过预景的研究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我国城镇化未来格局分异。认为,我国人口城镇化将在2032年左右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届时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人口城镇化的区域格局上,据模拟,东部地区城镇化增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32年左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0.2%、28.7%、21.0%,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总数分别增长59.0%、54.7%、40.6%,城镇化水平分别增加+1.7%、+0.2%、-1.9%。研究结论可为未来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响  严广乐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42-46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opulation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post-war Japan. We trace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to urban areas, in parallel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war. Th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to urban area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Tokyo, Keihanshin (Kyoto-Osaka-Kobe) and Nagoya. We also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Japan in the period from 1965 to 1985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wo spatial phenomena; firstly,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existing metropolitan areas and, secondly, the spatial dispersal of urbanized areas.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与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廷柒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15-117
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必须正确认识农民素质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科教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西部的空间经济特点,阐述了国外开发类似区域的经验。指出了整合西部空间经济是开发西部的重要环节,有选择的发展西部城市经济是西部开发的核心所在,也是提升西部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