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琳 《北方金融》2022,(2):30-35
本文分析了投资者情绪与IPO定价效率的动态关系,主要结论为:首先,承销商在最终定价时会根据拟发行企业的内在价值,对询价对象提供的报价进行反向调整;其次,IPO抑价率与投资者情绪表现出了较为持久的相互作用影响。市场的投资者情绪是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之一。因此,提升IPO定价效率,还要培育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并引导其实现长期价值投资。  相似文献   

2.
创业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来自香港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香港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香港创业板IPO市场定价效率相对较低:风险投资家能够带领风险企业提前上市并得到投资者认同;IPO企业经营年限、价值不确定性及IPO发行时信息处理效率等变量对香港创业板IPO市场定价效率有显著影响:承销商、审计事务所的鉴证功能得不到体现;高效的IPO发行机制有利于创业板IPO市场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以来的全部355只新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探究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高IPO抑价率主要是由二级市场的投机引起的。而且,IPO发行价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关联性不大,大部分财务指标不影响IPO发行价。最后,针对IPO定价效率不高的现象以及IPO定价效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是新股发行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影响到股票上市后的具体表现。本文从对新股抑价现象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新股抑价现象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降低新股抑价、提高发行市场效率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科创板实施注册制后,机构投资者占比增多,但IPO高抑价现象仍然突出。基于2019—2021年科创板公司数据,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科创板IPO抑价的影响。结论显示:在科创板初期,买方报价的非市场性和二级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机构投资者持股未能缓解科创板IPO抑价,而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IPO抑价影响差异较大,除了受IPO定价效率有限和二级市场投资热情影响外,还受其投研能力、定价能力和机构资金用途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估值分歧强化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科创板IPO抑价的促进作用,但对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IPO抑价之间的调节效应存在差异性,这应该与企业信息披露程度有关。建议从强化监管投资者询价行为、加强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规范IPO企业估值体系、合理提高机构投资者权益资金配置比重和提升投资者的投研能力等方面推进科创板IPO定价机制更趋向理性、合理。  相似文献   

7.
IPO定价与抑价发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板开闸以来出现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和高抑价率并存现象,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尤其是IPO定价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IPO定价与股票估值之间固有区别的比较,提出了一个更为实用的估价函数,根据平价发行条件得出一个以发行前每股净值、发行比例、EPS和EPS增长率为因子的平价定价模型。必然抑价点的存在,证明特殊市场条件下以行政指导定价和市场自由化定价对抑价发行治理完全无效。进而指出治理IPO抑价是一个需要恰当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对投资情绪进行纠正、引导和培育的长期过程,并给出IPO定价市场化和合理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引入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通过剔除发行制度不同对IPO抑价造成的影响选择了相应的数据样本以及变量对我国的新股发行一级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存在显著地上边界特征,说明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比公司的真实价值要低,即一级市场并不是充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 009年至2 011年以来在创业板上市的281家公司为样本,对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进行实证研究,即以IPO抑价率为因变量,以反映投资者情绪的市盈率、新股中签率、上市首日换手率等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抑价率影响最为显著的是上市首日换手率,其次是新股中签率,而发行价和市盈率等其他变量对于IPO抑价率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52家在A股与H股两个市场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衡量样本公司在两个市场的IPO抑价程度以及上市后的中长期股价表现来比较两个市场的IPO定价效率,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找出两个市场中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A股市场的IPO定价效率显著低于H股市场,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改革A股市场折股发行定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同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证券市场所有A股上市公司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股价同步性和代表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三个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化和持股机构投资者数量进行回归统计,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代表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三个变量都与股票股价同步性显著负相关,其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化是影响股价同步性的决定性因素,其他两个变量都是通过该变量发生作用的。这一结果说明机构投资者利用公司特质信息进行的基于信息的交易提高了股价中的信息含量,降低了股价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创业投资IPO偏低定价与退出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3~2006年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133家H股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偏低定价和短长期绩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的IPO偏低定价程度低于非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场的IPO偏低定价程度、长短期绩效均低于香港创业板市场,且在香港主板上市后的长期绩效呈不断下降趋势。在香港主板市场上,退出绩效与IPO偏低定价显著负相关。对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来说,在热发行期退出将获得更好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询价制度第一阶段改革有效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询价制度第一阶段改革后,新股定价效率明显提高,证监会取消对发行价格的管制是新股定价效率提高的前提,询价对象竞争程度的增加是定价效率提高的根本动因;改革后,机构投资者择股效应显著,将定价效率提高所引发的部分投资风险转嫁给了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由改革前利益分配不公平转变为改革后风险分担不公平,定价效率进一步提高很可能引发中小投资者的赢者诅咒。发行制度未来改革应在注重提高定价效率的同时,限制机构投资者向中小投资者转嫁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注册制下,券商应承担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稳定二级市场的责任,围绕承销组织、研究估值、机构销售、信息披露等IPO定价全流程,提升市场化定价效率。监管层面需要完善信息披露管理体系,丰富网下报价方式,优化战略配售和二级市场稳定机制,为券商履职及能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本文还创新性构建了券商IPO定价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包含承销能力、组织能力、项目筛选能力、投价报告质量、估值偏离度、定价偏离度、销售能力以及信息披露能力等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汪昌云  武佳薇 《金融研究》2015,423(9):174-189
本文利用IPO公司在上市前不同时间段内主流财经媒体报道中的正负面词汇数据,构建了媒体语气这一度量公司层面投资者情绪的代理变量,从个股层面检验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率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正面媒体语气,负面媒体语气能够更好地解释IPO抑价率、首日换手率以及超募比例。具体而言,我们发现负面媒体语气与IPO抑价率、IPO超募资金比例以及承销商费用占比均显著负相关:负面语气每下降1%,IPO抑价率上升0.22%,超募资金比例提高0.13%,承销商费用占比上升1.44%。我们进一步发现发行公司和承销商有动机和激励通过媒体推介IPO公司,引导、煽动投资者情绪,从而厘清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作用于资产价格的渠道。本文最后验证了媒体语气作为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市首次发行抑价原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股发行抑价问题被称之为金融学之谜,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多基于有效市场假设,很少考虑到市场非有效情况。在市场非有效条件下,导致新股发行抑价原因可以是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的原因,也可以是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原因,或者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需要从实证角度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6~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根据投资目标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独立性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管理层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越低,而非独立机构持股对两类代理成本影响有限。在进一步考虑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后,发现独立机构持股在控股股东偏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情况下更能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表明在此情况下,独立机构对管理层自利行为有更大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目前存在两类典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市场化”是20世纪后期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而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变革存在明显不适应,因此,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规模,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基础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investor performance in IPOs using a unique database comprising 85,384 investors and 29 offerings from Finland.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on averag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do not obtain larger initial returns than retail investors, as the incentive to acquire information is limited by allocation rules which favour small orders. This result is in contrast to findings by Aggarwal et al . (2002), who show tha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perform better in a bookbuilding environment. Within each investor category, however, large order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best performance, suggesting that information differences figure more importantly within rather than between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