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园 《乡镇论坛》2011,(16):39-39
编辑同志:几年前,我的一笔存款在银行不翼而飞,我认为银行难辞其咎,法院最后以密码保管不善为由驳回了我要求银行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对与我的情况相同的案件,某法院却作出了不同的判决。请问:发现同案不同判,我能否申请再审?  相似文献   

2.
加强判决书的说理性,是司法改革的重要方面,而其中加强再审程序的法律论证也十分重要。在再审程序法律论证系统中,逻辑论证和价值取向是两个重要因素。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法官在再审过程中所运用的论证手段和相关问题,可以更好地实现再审案件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民事再审审查制度做了重要修改,民事再审审查工作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当前,审判实践中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主动提起再审的案件数量一直比较稳定,而检察院抗诉的民事案件数量  相似文献   

4.
叶宇昆 《企业导报》2012,(9):161-163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审级制度之外的一种独立的诉讼制度,其价值目标在于纠正错误的生效裁决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司法公正。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着重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了修订,对于解决申诉难、再审申请难的问题有所突破,但仍然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过多、再审程序的发动没有次数限制、规范的"再审之诉"尚未建立等。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和完善进行探讨:建立规范的"再审之诉"、废除法院的再审启动权、限制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和限制启动再审程序的期限和次数。  相似文献   

5.
李群英 《企业导报》2013,(6):167-167
<正>再审程序,是指为了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中的错误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在我国的民事审判程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可以监督和制约法院的办案活动,对法院的错判、误判行为进行补救与改正。另一方面,审判监督程序同时也可以督促和提醒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再审程序因为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关系到审判程序的完善,关系到法院审判的工作,因此它的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显得十分重要,也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但是,目前我国的再审程序却存在着:(1)监督渠道过多且不合理;(2)程序设计多处不合理;(3)再审次数无明确限制,法院依职权决定再审以及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在时间上也没有限制等诸多问题。因此,再审程序的修改和完善显得非常重要。以下笔者对完善民事再审程序提出一些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民事再审事由的设计要符合补充性、 明确性和重大性的特征,所以,对我国民事再审事由进行完善,要以有限纠错为指导思想,明确法院提起再审的事由,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中表述模糊的概念予以明确定义,校正、 删除不易操作的事由.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再审难和再审滥的问题,有效发挥再审程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民事再审事由是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敲门砖,也是限制民事再审范围的阀门。多年来,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都对如何界定民事再审事由有不同见解。2012年,在总结了07年再审事由修改中仍然存在缺陷和不足后,结合现有的国情和司法实践,立法者再次对再审事由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设置。本文拟在此次新民诉法对再审事由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对其适用及今后的立法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8.
刘莉 《中外企业家》2016,(6):158-159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争议较多的一个程序,它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的"申请再审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2年我国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但设立以来备受争议,其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是否构成诉讼制度体系上的混乱?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是否具有设立的必要?在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中原告的适格标准是什么?抑或是这里的第三人涵盖范围到底有多大?笔者认为为了避免造成制度适用的混乱,应以第三人撤销制度代替案外人申请再审程序,原告的适用标准应以是否具有救济的必要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但同时也要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实现法安定性、程序保障及实质正义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李洪池 《活力》2010,(12):99-100
刑事再审程序是指法院对已受生效之刑事法律评判的被告人进行重新审理.旨在纠正已生效的错误裁判的诉讼过程。作为刑事诉讼的一种错误矫正机制.刑事再审程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我国刑事诉讼也设有再审程序,即审判监督程序.它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相似文献   

11.
黎玉 《活力》2011,(16):57-57
2008年4月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对原法的审判监督程序并非进行全面修改。而是基于社会公众对解决“申诉难”的迫切要求.在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的同时,尽量维护裁判的稳定性。然而再审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有待修补和调整的内容还很多,笔者在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给予了案外第三人权利救济的途径,最容易混淆的是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与第三人撤销之诉.法律条文中没有对二者的适用顺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司法实务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二者的适用混乱.就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来看,经过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案外第三人若首先运用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没有被法院以实体性理由驳回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如果案外第三人在案外人申请再审和提起撤销之诉之间选择了第三人撤销之诉,那么第三人撤销之诉应该排除案外人申请再审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于月英 《活力》2010,(23):125-125
提高文档案卷质量,一直是档案工作者的第一思维和追求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文档案卷的质量呢?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应从四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刑事再审制度中的申诉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刑事申诉制度,刑事申诉工作与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仍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首先从概念和性质上对刑事再审制度中的申诉权作出合理界定,强调了刑事申诉的诉讼性质;其次,对我国当前刑事再审中的申诉权保障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完善我国刑事再审的申诉权保障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旭东  邓娟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3):174-175,179
再审原则是民事再审制度的前提性依据,与基本原则、再审目的、司法政策三者皆有关联.文章考量了现行民事再审制度与司法实践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从法理念做深层次分析,重新整合我国的民事再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7,(3):233-236
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刑事再审制度。而"以审判为中心"理念下的新刑事再审是对现实中如钱仁风案与陈满案的刑事再审引发地思考,追本溯源,是源于对传统刑事再审的思考:审判监督理念的不科学、启动刑事再审主体的不完善、检察机关无再审抗诉资格以及重新审判方式的不公开四个方面。因此,我国的刑事再审制度亟待以审判为中心,借鉴大陆法系的刑事再审制度,从树立新的审判监督理念、重构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资格、赋予检察机关的抗诉资格以及完善刑事案件审判方式四方面探讨我国重构刑事再审制度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再审程序是诉讼中一个特殊的权利保障性程序.不同国家对其再审程序的架构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的法律思维与权利救济体系.从德国、法国、中国三个大陆法系国家的再审程序的比较入手,分析各国的特点,权衡各方的利弊,继而为我国法律的完善提出建议,对促进我国法律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闫书英 《活力》2010,(14):82-82
提高文档案卷质量.一直是档案工作者的第一思维和追求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文档案卷的质量呢?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应从四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9.
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人民法院生效的错误判决和裁定的一种司法程序,这个程序由谁来启动,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可以作为启动的主体,但笔者认为人民检察院作为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与民事诉讼理论相违背。本文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案件执行完毕、经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执行完毕、免予行政处罚或不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应当予以结案。已经结案的案件,应将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法律文书进行整理,组成案卷,适时将案卷交局档案室归档保存,并认真执行报告和备案制度。那么,如何整理和归档呢?首先是整理执法文书。技术监督行政执行文书是技术监督局在执法过程中,按照法定程序所制作、发布的反映执法活动每个环节的有法律效力或者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文件。所谓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案卷,就是行政执法工作系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这些规范性文件的组合体。因此制作案卷必须整理这些执法文书。首先清理资料是否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