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算机制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次贷危机后,国际组织和美欧都在致力推广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集中清算制度。基于不同的原因,美欧关于场外衍生品交易清算的立法和监管制度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这些制度的发展变化首先是基于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的考虑,也是美欧各国增强本国金融机构和市场吸引力的需要,更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基于长期利益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刘倩 《新金融》2016,(9):42-46
金融危机后,强化场外衍生品监管制度成为各发达国家金融改革的重点,推进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无疑是改革的基石。构建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监管制度,必须首先解决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问题,确定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制度、集中清算的主体范围以及程序来执行适格清算标准。本文总结了危机后美国、欧盟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监管制度发展及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立法实施现状,对完善中国场外衍生品适格清算标准和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场外衍生产品市场双边交易和清算的巨大风险.除推行强制集中清算政策外,G20匹兹堡峰会宣言就"对未纳入集中清算的场外衍生品合约应给予更高的资本要求以增加衍生品市场透明度,防范系统性风险"达成共识."清算"的概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于"清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很难达成共识.本文对场外衍生品的"清算"与其他语境下的清算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规模巨大,具有个性化程度高、交易方式灵活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杠杆高、流动性参差不齐、操作风险大、价格缺乏透明度等问题,汇聚在非集中清算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中的庞大风险敞口是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一大因素。集中清算制度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一项成熟和稳健的金融制度,它曾多次帮助西方国家缓解了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过去在国际上,集中清算模式仅依靠市场的“自然选择”,一直无法占据主导优势。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性,各国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要运用强力改革举措把场外衍生品“推入”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本文着重比较场内外衍生品在各种清算模式下的主要差异,借鉴全球衍生品市场改革经验,探索如何激励我国场外衍生品交易进入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美国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改革内容,分析并评论了美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改革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出其在重要概念、价值计量、结算方式、监管模式和效用、跨国交易、创新和监管关系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雪静 《上海金融》2012,(10):36-40,117
次贷危机后,为避免对手方风险,各国及地区加快了场外衍生品市场引入中央对手方进行中央清算的步伐。目前,国际上对中央清算机制的保证金模式主要有基准模式、实体隔离模式、完全法律隔离模式、有追索权的法律隔离模式、可选择模式五种。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中央清算应以上海清算所为主要载体和平台,在结合各品种的具体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场内期货交易所的成熟经验,并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以实体隔离模式为主的可供选择的保证金模式。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用事实说明,场外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低透明度、主体集中化和风险多元化等特征容易诱发并扩大系统性风险,产生严重的外部负效应;同时,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活动涉及全球各经济体,迫切要求各国加强监管合作,共同规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理论分析证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要显著优于监管竞争.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国际监管合作是解决“市场全球化”与“监管地区化”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现代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创新的引领者。美国监管者对场外衍生品的监管也随着市场的扩大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经历了自我发展、多头监管、系统性风险爆发、趋于统一监管和场内化发展几个阶段。我国应吸取美国衍生品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监管缺位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建立统一监管框架规范市场发展,在发展中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场外衍生品市场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客观上要求加强对交易商的审慎监管.美国《华尔街透明度和问责法案》等法律文件确立了多层次审慎监管框架,并提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的一系列措施.而我国场外衍生品交易商监管存在着立法缺乏统一规则且立法层次较低、市场参与主体分类监管不清晰、偏重于事先市场准入和事中数量管控而限制市场创新等问题.为此,应从统一明确交易商分层监管标准、强化过程监管等方面着手,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引导商业银行审慎发展交叉性综合经营业务,避免从事高风险、高杠杆的复杂衍生品交易.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相继推出相应立法,如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欧盟的《欧洲市场基础设施条例》等;同时新设或改革原有监管机构,调整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及通过建立交易报告库等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印度在加强场外市场集中清算和交易报告库等制度的建设方面,采取了通过交易报告库增加市场透明度、利用集中清算转移化解场外市场风险等措施。印度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本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选择了政府发起、本地设立以及单一管理的交易报告库模式。这符合印度场外衍生品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能够满足阶段性场外衍生品交易透明性的需求,同时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随着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推进,通过设立交易报告库使监管机构有效获取市场信息,并以此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系统性风险日显重要。对此,印度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的设立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回顾《场外衍生品数据报备和汇总要求报告》(CPSS—IOSCO)的基础上,介绍了交易数据报备机制和报备数据汇总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果及相关要点,分析了协调各国报备信息库建设步伐存在的难点,提出了对我国建立场外衍生品标准化机制的启示和借鉴。文章认为,我国应在充分参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交易报备和数据汇集的方法,参与国际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完善我国交易信息报备机制,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国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早,既经历了繁荣阶段,也经受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与考验,对其他国家衍生品市场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文章回顾了美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特点,剖析了与金融危机爆发有重要关联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风险,介绍了此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控制场外衍生品风险方面采取的补救措施,并就金融改革法案的最终出台与实施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14.
为实施G20匹兹堡峰会有关OTC衍生品市场改革的承诺,FSB成员在设立国际标准、推进立法及改革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改革任务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从OTC衍生品市场改革的框架、主要国家和地区当前工作进展及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工作进展等方面对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以期对我国参与OTC衍生品市场改革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及国内市场发展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欧元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欧元债券规模已超过美元和英镑债券,居世界第一位。文章对欧元债券场外二级市场交易架构和交易机制进行了研究,从市场分层的角度,对欧元债券场外交易商间电子平台和交易商与买方间的电子平台的现状与特征分别进行了梳理,并从中探寻欧元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架构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一系列举措对我国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对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整理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OTC衍生品市场存在信用风险高、风险易蔓延、透明度低以及缺少监管等问题。鉴于此,G20会议在2009年9月提出“标准化金融衍生品合约应该在有组织平台上进行交易”,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先决条件是衍生品适度的标准化。文章阐述了国际组织对衡量OTC衍生品标准化程度达成的共识,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OTC衍生品标准化推进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就中国OTC衍生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国际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发展及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陷和风险管理的不足。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市场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立足于当今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实践,以次贷危机为视角分析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的薄弱、不足及将来的监管动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铁矿石价格明显上涨,其季度指数化定价已成趋势,而国际上铁矿石衍生品交易热度也在不断升温,其交易的金融化特征逐渐显现。文章以铁矿石场外掉期交易为例,介绍了近年来商品市场上场外掉期产品集中清算机制的构成,并研究了它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0.
Among the reforms to OTC derivative markets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a commitment to collateralize counterparty exposures and to clear standardized contracts via central counterparties (CCPs). The reforms aim to reduce interconnectedness and improve counterparty risk management in these important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reforms necessarily concentrate risk in one or a few nodes in the financial network and also increase institutions’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ssets to meet collateral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looks more closely at the implications of increased CCP clearing for both the topology and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network. Building on Heath et al. (2013) and Markose (2012), the analysis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risk in CCPs could generate instability if not appropriately managed. Nevertheless, maintaining CCP prefunded financial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dispersing any unfunded losses widely through the system can limit the potential for a CCP to transmit stress even in very extreme market conditions. The analysis uses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Macroeconomic Assessment Group on Derivatives (MAGD) data set on the derivatives positions of the 41 largest bank participants in global OTC derivative markets in 2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