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郭渊 《商场现代化》2016,(12):116-1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使得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带来的冲击,还需要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压力。因此,金融脱媒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基于此,本文在利率市场化和股份制的双重改革宏观政策背景下,选取了16家上市银行2000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金融脱媒造成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流失,存贷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倒逼银行业转型升级,反而对盈利产生了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领域的重心逐渐由商业银行为主流的间接融资向以股权投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转移,金融脱媒趋势已经显现。本文着重分析了金融脱媒的趋势及具体应对手段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金融脱媒的环境下,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与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资金"游离"于银行表内业务之外,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入社会实体经济,影子银行是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运行的非银行信用中介。灵活、创新的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信贷关系补充,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渐完善,资金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金融脱媒现象开始出现。本文通过对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金融脱媒现象会在我国长期存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建议。金融脱媒既会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又会使银行的流动性受到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型企业集团短期融资券的大规模发行,融资脱媒问题又“旧事”重提。大型企业集团热衷于发行短期融资券.使银行优质客户融资需求大量减少,银企以信贷关系为主的纽带松动。银行与大型企业集团之间如何在银行提供的优质现代化金融服务功能上找到新的合作点呢?[编按]  相似文献   

6.
从非对称信息理论看我国企业债务融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债务融资一般包括直接融资中的债权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文章以直接债权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为代表,由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来分析企业不同债务融资选择的经济学含义,指出在我国企业债务融资选择中存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结构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构失衡;与资本市场债务融资相比。货币市场债务融资发展失衡;债券市场融资结构失衡的问题。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资信程度,增强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信誉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资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但资本市场在分流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本文从"金融脱媒"源头溯起,回望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金融脱媒",探讨中国金融体系下金融脱媒的机理,并尝试找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及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脱媒,这一绕开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配资方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随着金融脱媒的出现,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中介目标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偏离了原先的轨道,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越来越复杂,最终目标的不可测性逐渐增加,而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也随之提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探讨其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洪燕 《商》2014,(38):166-166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的进程中,村镇银行在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与服务缺位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丰富了我国县域金融资源,促进了“三农”经济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但其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融资困境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从我国村镇银行的融资渠道、信用风险等多方面对村镇银行融资困境的具体表现展开分析,进而探讨可行的解决对策,以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0.
《浙商》2008,(23):64-66
既然泰隆的模式如此赚钱,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的融资又是难题,是否可以通过复制泰隆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而在金融脱媒(企业绕过银行寻求直接融资)的背景下,大银行也出现向小客户靠拢的趋势。那么,随着这种潮流的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靠大银行解决吗?还是需要中小银行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的态势日益明显。本文分析了金融脱媒现象的背景、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接入包括金融在内的众多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资金的融通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支付脱媒正加速形成。互联网金融的加快发展,对传统银行金融业务,尤其对以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代表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文章从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向智慧银行转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困扰着众多国家,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痛点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微众银行以金融科技为依托推出“微业贷”,在提高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服务效率、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以微众银行推出的“微业贷”为案例,从运作模式、业务流程风控机制等角度入手,来剖析商业银行是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来为小微企业的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帮助小微企业科学经营等,为其他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小微企业自身、商业银行和政府三个方面阐述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产生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影子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云银行”金融平台系统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建议,结合“云银行”内外部运行模式,分析云银行在控制整体风险和提升融资时效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组合拳”频出,吕梁市以民间融资为主的金融脱媒现象凸现。本文通过对贫困地区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入调查与分析,研究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漾  洪正 《财贸经济》2023,(4):106-122
城市群发展背景下金融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但中小企业大量向外围城市迁移,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地理困境”。本文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空间计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群金融集聚整体上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2)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对外围企业融资影响呈“正U形”,即欠发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金融集聚会虹吸外围企业金融资源从而抑制外围企业融资,发达城市群会向外围企业辐射金融资源从而促进融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已跨过U形的拐点,长江中游、成渝等6个城市群正在经历拐点;(3)外围低技术中小企业较易遭受中心城市的金融虹吸作用,高技术企业则受到金融辐射作用;(4)大型银行对企业融资的辐射半径(300公里)大于小型银行(100公里),该距离随着企业技术提升而增加。因此,应加快城市群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金融辐射作用,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支持发达城市群大型银行跨区域经营,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主流观点认为,银行机构与其融资对象之间存在“门当户对”规则.然而,我们调研分析发现,小企业面向大银行机构的“偏见”及对小银行机构的“偏爱”,是其融资约束的自我塑因.与大银行机构建立了主融资关系的小企业,其融资境遇更佳.金融生态环境的向好变化,不仅能够强化大银行机构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还可以辅助大银行机构校正小企业自身的认知偏差行为.本项研究结果的政策价值在于,在银行机构处于饱和状态的新经济环境中,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应着力于激发大银行机构功能,优化信贷资金供给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对小企业进行“心理”辅导,创造与供给相对应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18.
所谓"银行脱媒",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融资中心的重要地位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持续下降,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转换的过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发展中,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之前的竞争方式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需要提升自身的贸易融资服务水准,随之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需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究判断整个企业的供应链的问题,并通过灵活应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研究就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供应链金融融资的模式,以便促进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间接融资的比例持续下降,金融脱媒的现象日益凸显,本文从分析我国金融脱媒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入手,研究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面对金融脱媒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