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社会突发事件既包括大型农业自然灾害,也包括突发性的紧急事件或危机事件。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中紧急事件、危机事件、灾害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四种基本形态的个性特征,分别指出了各种突发事件处置不当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识别、应急及善后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突发事件既包括大型农业自然灾害,也包括突发性的紧急事件或危机事件.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中紧急事件、危机事件、灾害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四种基本形态的个性特征,分别指出了各种突发事件处置不当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损害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识别、应急及善后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良好,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其危害在于对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冲击。但从本质上讲,农村公共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共产品供求失衡。农村公共危机是在长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公共生产严重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矛盾运动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6次聚焦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重点突出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全新社会发展阶段,客观因素导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矛盾特征体现也相对更为明显。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稳定和发展是国家的关切,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结合我国农村面临的公共危机治理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从理论建构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提出了可循之策。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还多,这就意味着农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然而农业收入的好坏与天灾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灾难,农村人员的生存与经济就会陷入危机状态;所以说加强农业保险市场的管理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在农业保险市场中的责任和定位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新视点     
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先要稳定发展农业,把农村的事办好.本期特刊登中共上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意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上海实际,提出了推进上海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原则,并就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农村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等工作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这对于上海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农村是典型的东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农村所遭遇的困境是此前现代日本闻所未闻的".近现代日本农村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开大合"中通过一系列的农政调整,应对食品、农业和农村等方面的社会与经济问题.《日本农村再生:经验与治理》是近期日本一批农业经济学者运用全球化与...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村社会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的小农经济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愈发严重。农业生产一线精壮劳动力严重匮乏,大量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未来由谁来种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经济、资源环境、文化科技和农村社会等四个方面),结合南方丘陵山区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农业相关方面的专家,构建了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诊断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文章以江西省莲花县为实证,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协调度模型和发展障碍度模型对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潜能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处于良性增长的态势,2000—201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年均增长10.25%;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综合指数0.78。[结论]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前景;影响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农村社会,它对总体目标贡献了66.48%的障碍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贫困率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能否被有效替代已经成为农地能否健康有序流转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安徽省芜湖市为研究案例区,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开展田野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地保障功能替代对农户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较强,63%的农户期待转出农地。(2)农地保障功能替代对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有一定影响:劳动承载力功能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越高,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当今农地的养老功能替代程度对农户转出农地意愿没有显著直接影响。为促进农地合理流转、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利益,应健全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尤其增强新农保的保障能力,消除农户在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推动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具有督导农业生产发展的法定职责,其历史必要性来自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按比户口、检察非违、课植农桑和催驱赋役等各项职责皆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意义。其中课植农桑一项,最为典型地反映了唐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的强制性干预,它在资源分配、效率评估和农民经济行为选择等多个方面得到体现。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和租庸调制为两税法所替代,乡村基层组织由上层指定的督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失去制度性的依据与内在动力,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4.
The government of Ukraine aims to transform the country into an ‘agricultural superpower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with the hope that the sector will gain high foreign currency earnings and become ‘the engin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arge agribusiness corporations have willingly responded to these calls. However, placing hope solely in the corporate sector is inadequate as the key role of agriculture to create business diversity and achieve rur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will remain unfulfilled. Many other national economies have experienced ‘the offensive’ of capital o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associated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us encouraging them to adopt more balanced agrarian policies which benefit the whole rural population. Utilisation of Ukrainian agricultural potential as an economic growth engine require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purpose, which is currently focused on profit‐making export‐oriented commercial activity. The multifunctional nature of the sector needs to be emphasised,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products, but also the creation of public benefit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means for existence for 14 million Ukrainian rural inhabitants,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regener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preservation of r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业产业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探讨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和解决三农问题。[方法]首先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权重大小,进而通过灰色关联法计算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结果表明唐山市新型城镇化系统中人口城镇化的水平最高,生态城镇化的水平最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介于人口和生态城镇化之间。(2)农业产业升级系统中农业经济水平在农业产业升级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农业合作社、附加值产值、产业组织模式和科技成果对农业产业升级的贡献程度较低。(3)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关联系数都在0700以上,说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系统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4)人口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关系程度最高。[结论]根据唐山市目前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展水平,加强农业产业升级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主要是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是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借鉴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宏观分析与微观调研、批判与建构相结合,既注重共性与普遍性,又突出西部区域个性与特殊性。[结果]农业人口转移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2个部分,二者都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农业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人口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转移两种。西部地区农业人口转移应坚持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三农"现代化"四化"并重发展,一方面,要推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重视农业和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改变单向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思维。[结论]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主要解决"转的进、稳得住、有保障、可持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文章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应当对农业资本和技术重组带来的规律性问题加以防范,发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优势,增强基层政府的农业社会服务功能,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ocial processes introduced by globalization into agrarian production systems. In particular, it explores how capital installs a new agriculture that generates an urban fringe in rural localities. We claim that the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frontiers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rise of new actors, residentia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labour markets. The objective is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the agrarian social structure of a marginal agricultural area. It shows how this transformation leads to new residential behaviour that redefines the local relational system and to a transition from a “peasant” way of life to an urban‐type through the logic of the expulsion of the peasant population and the logic of agribusiness.  相似文献   

19.
世纪初农民分化的实证追踪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中国农民已成为变化最大的社会群体,同质性农民的分化日益明显,这既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农民分化的态度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走向。本文旨在通过对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山东省农民分化的实证追踪研究,把握农民分化的真实情况,估量农民分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剖析黑龙江省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经验,总结其可供借鉴与推广价值。研究方法:以建三江管理局的七星、大兴、创业三个农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法、空间分析法和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第一,经过对居民点体系的空间结构与规模结构的优化,4年内居民点个数、面积减少,促进了居民点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更便捷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第二,居民点体系优化措施包含居民点体系的空间优化、优化过程的有序组织和耗费资金的多方筹措三个方面。研究结论:清晰的土地及房屋产权、多源的融资渠道、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农业附属设施的建设以及合理的路网建设是黑龙江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进程在短期完成的保障,而广大农村地区则适宜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农业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合理引导、有序推进城乡体系优化的自然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