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的企业家中也许有很多不善读书的人,但很少有不善学习的人。 人们通常习惯于把读书看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很少看到读书的非常可怕的一面,即读书的过程很容易成为一个人主体意识或目标感丧失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与书的关系发生异变:本来是“我”读书,“我”在书中学习和发现于己有益的东西,使“我”更加丰  相似文献   

2.
我的书架观     
我梦想一种实用的、可心的书架,已有许多年了.我不敢妄称自己是个读书人,但我确是个爱书的人.成家前,我的工资,将近半数用在买书上.书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存放问题.我想,这情形,如同爱鸟的人不免要想到鸟笼一样,有了好鸟,得给它一个住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这如同人自己,总要有一个家,一个安身之所.我要给我心爱的书造一个好“家”,这就是我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朋友如书     
人一生中不可无书,更不可没有朋友.一本好书是一个朋友,一个朋友更是一本好书. 书是朋友,朋友如书.书有多少种,朋友就有多少类.有的书只有短短几页,有的却洋洋洒洒;有的书教我们生活,有的书教我们做人;有的书使我们热泪盈眶,有的书使我们奋进……但读到最后,总是这样或是那样的一句浓缩的话,这些话足以在我们意志最薄弱的时候支撑起人生.  相似文献   

4.
索赔书和理赔书是具有对应关系的一组文书,其结构模式大体相同.一般而言,应当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风景     
"如果在十年里有这样的选择:一种有用不完的钱物,但没有书读;另一种去坐牢,但天天有书读.我宁愿放弃荣华富贵选择坐牢,做个清贫快乐的书生.很多时候是书教我为人处世走出愚昧."香港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对读书的超凡领悟令我艳慕.……  相似文献   

6.
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忙忙碌碌,得点空闲也就喜欢看看书,一方面是休息、消遣,再者也是一种很大的乐趣.我书读得不深不精,比较杂,一年大约能够翻阅几十本吧.前几天,<秘书工作>编辑部编辑小黄打来电话,约我给<读书>栏目写篇读书体会文章,开始我没深想便答应下来,但真提起笔,还不知从何说起,迟迟交不了稿.……  相似文献   

7.
《无声的语言》一书解释了一种文化,人们每天都在取舍人类的关系,其中除了有声的语言外,还有无声的语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概括了这种文化理论,他完全将文化视作一种交流形式。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认为强调最多的不是人们的言论,而是人们的行为以及制约人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8.
一个有个性和品牌化的人,我们欢迎特朗普来中国 特朗普是美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传奇人物,我对他并不陌生. 之前我看过几本介绍他的书,一本叫<东山再起--投资界的不死鸟>,用"不死鸟"概括他,形象而生动.还有一本书是<让你赚大钱>,是特朗普和清崎(<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的合作成果.我还在美国的肯尼迪机场买过一本他的书,在国内也看到过一本关于他的盗版书.  相似文献   

9.
我的读书     
幼时,有一种书,老鹰抓小鸡之勇猛轻易抓住了我,不过.我驰骋其间快乐近狂.书中的故事,原野上的荒草一样葳蕤茂密,人家叫它小说,书又大又厚,眼睛可以像越野车那样排除障碍,不认识的字,查不查都无妨.一口气读完,就去给伙伴们讲.书来得特别困难,我苦思冥想,沙漠中不会只有一棵青草吧!绞尽脑汁,书又来了,一本接着一本,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0.
读伟人的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要说读伟人的书,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进步与成长。正是高尔基的一套丛书丰富了我的童年,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我刚认识些字时,读了根据高尔基自传《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编绘的一套小人书,书中画面精美,令我爱不释手。几十年过去了,虽已很难找回这套小人书,但是书中“夜睡棺材”、“刁蛮的大母鸡和小母鸡”等场面却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小人书从高尔基童年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开始,一直到进人社会乃至革命大熔炉这个复杂艰难的“大学”,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坚强的人,展示了他在艰难时世的悲惨世界里所遭遇的种种艰辛与磨难。在那个只有标语口号的文化沙漠时期,这套小人书仿佛沙漠中的绿洲,让我感受到一片适宜人性滋养延伸  相似文献   

11.
众卿家:因为焚书坑儒的事,你们骂我是千古罪人,一骂就是两千多年。让我在气势非凡的兵马俑边上也不得安宁。你们其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张三欠钱向李四讨债。都说帝王搞文字狱,看来文人也搞文字狱呀!我们帝王搞文字狱顶多几年,你们一搞就让人永世不得翻身。焚书是我下的令不假,可提议的是李斯呀,他可是个十足的文人啊。他要不写个《谏逐客书》,我怎么会发现他,并让他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呢?淳于越那小子劝我效法古人,分封几个儿子。李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制度,说他这是借古诽今,扰乱了民心,并建议烧毁儒家的书。我一想这也有理,就准了他的奏。可书也没全烧,图书馆里的典籍没烧,其他学派的书和医药、农林方面的书也没烧。剩下的那些书,项羽进咸阳时都给烧了。怎么就没人骂他呢?说起坑儒,更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想长生不老(哪个不想?)可侯生、卢生两个竟敢挖苦我。这俩小子我素日待他们不薄,他们不肝脑涂地地报答我也就罢了,怎么还敢说我坏话,这不耗子拔猫胡子,自己送死吗?我是谁?我是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什么人都得为我效命。你不为我效命就要为别人效命,那对我是大大的不利呀,我岂能坐视不管。不为我效命,不被我所用,就是我的敌人,至少是我...  相似文献   

12.
2014年最后一个月的月初,收到友人姜诗明著、张立魁书的《甲午新诗书雅集》,书中集纳的二十几首诗篇,分别用楷书、行书等四种字体再创作而成,这种关注时代的诗词与传统书法的完美结合艺术,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现,我还是第一次发现。那隽永的诗句,辅之以书法家的潇洒腾挪,真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然而,在意外之间,也有意中之情,这种跨界之作,应该是姜诗明这位跨界人的理应范畴。姜诗明,现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相似文献   

13.
《人之境况》是对"积极生活"的三种基本形式:劳动、工作、行动的深入分析,阿伦特认为政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它使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而公共领域是自由得以彰显的"行动"的场所,是作为积极生活方式的政治的"显现空间".《人的境况》一书可以说是阿伦特第一部具有体系性的政治哲学著作,这一著作的主题是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对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把每一个人重新又带回到了"思考"与"行动"的问题上.也正是阿伦特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从而倒转和颠覆了西方哲学几千年以来一直推崇的"沉思"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马宪政 《人力资源》2013,(11):82-83
朋友聚在一起,常注重一种身份标签.比如,我是"老知青",市政协便让我写一本《知青留痕》的书;我是"老工会",市总工会一直嘱咐我别偏离"职业工会干部"方向;我是"玩摄影的",于是,摄影大赛组委会常"勒令"我"送几幅来"……但我没忘记自己还有一个身份标签——"愤青",不,是"老愤青".  相似文献   

15.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是美国著名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于1966年撰写的,它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书中的管理思想影响了几代人。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读德鲁克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而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读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确实让人感到,时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依然在管理学的研究中处在前沿地位。例如,最近有学者提出内部企业家…  相似文献   

16.
说到读书,这是最让我惭愧的一个话题了.小时候有一本没一本地看过几本"三国"、"水浒"、"西游"的小人书,书是向家境好的同学借的,所以始终也没看全.文革前初中毕业下农场谋生,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农事,雨雪天不出工就猫被窝,无暇读书也无从读书.八年后进县城打工,能读的书只有毛主席著作和鲁迅的几种选本.这辈子我最仰慕的就是那些家学深厚、受过系统教育、能在高等学府教课甚至带研究生、文章又写得石破天惊的同行了.  相似文献   

17.
难断书缘     
在友人家,或其他的场合,只要望见书,发黄的也好,尘埃封身的也罢,我自然会把手伸出去,取来细细品读一番.工作之余的休闲时光,我隔三差五到县城内的一家家书店游荡,拣上几本来买.等夜阑妻子女儿酣睡时,我钻到书里,自有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与书法的关系,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直关注的话题.他们有相同的表现工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纵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其中必有相互交融之处.八大山人正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大家,他善书善画,且常常以书法之道运用于绘画,或者以绘画之理施加于书法,创造出了无数绝美的画境和奇逸的书境,本文主要以八大山人晚年在书法创作中中锋、秃笔的笔法在其绘画当中的应用为论点进行论述,进而分析八大山人以书入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双休日喜欢逛书店,出差在外喜去阅览室,特别钟情阅览室那种氛围和格调.偌大的阅览室里静悄悄的,柔和的日光灯下,整洁的桌椅前,稀稀落落几个埋头看书人,间或有翻动书页的声音,如小夜曲一样悦耳动听.坐下来,轻轻打开喜欢的书,情真真,意切切,一门心思沉浸于字里行间,即便脚下闹地震,也将以绝对的静功置之度外,反正坐了下来,就再也不管书面外的事,对书的痴迷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许建志 《新前程》2007,(9):13-13
为什么有人能快速的成长,而有些人却止步不前?多留意一下身边的数字吧!《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本有名的书,让我们知道了只有深入了解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改善组织与个人最有效的方式;同样,在很多企业纷纷强调数字的大环境下,我个人倒觉得也许也该出本“数字背后的数字”。尤其是我在这几年中学到很多分析业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