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时期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新时期,中国生态经济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对以下三个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即:生态价值理论、经济贫困和环境恶劣双重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生态安全的影响。作者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略论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态环境的狭义理解,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是大范畴与小范畴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又存在着许多差别,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就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整体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范式正在经历从还原到整体的深刻变革。整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也称“广义循环经济理论”,包括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层面,意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技术模式;社会和谐属于制度层面,意在促进“人与人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而文明进步属于精神文化层面,重在促进“人与自身和谐”观念的建立,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两大主题,但是两者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基于生态经济学的框架,改变现有经济观念。建立一整套以经济是生态的子系统、实现科学的经济发展、公平分配生态资本及多种手段配置生态资本为核心的经济理念与政策体系,并理顺各政策目标间的次序,从而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工业文明中,人类社会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造成人与自然相冲突、人与社会片面发展,工业文明难以为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旨在修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走向经济与自然协调互动、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代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力以及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生态价值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生态哲学既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又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只有真正理解生态哲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环境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理论指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山西,不仅凸显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在当代的理论价值,而且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的阐释力和解决力,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发展性。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正人心论是一种主导的理论观点与措施方法。生态伦理学是正人心论的集中体现与核心精神。生态伦理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因生态伦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自身的困境,因此只是实行价值观的大转折,即正人心论,并不能完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正人心论与正制度论的有机结合才能建成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加以构建,必须厘清该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与马克思遭遇物质利益难题相似,我们对环境问题的体认也碰到环境利益难题,这原本应推动学界对环境问题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但在经济学说的学术史发展进程中,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却占据着主流地位,二者分别秉持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试图在不变革经济关系的前分析观点下破解环境利益难题.因此,对环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对生态价值和稀缺性等问题有着独特的分析进路.未来,可以考虑就基本定位、研究对象和问题域、研究方法、逻辑起点等议题构建中国的生态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横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战略学和法学的新兴学科。构建这一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及其经济运行过程是否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至今还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提出由物质本源论构建起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广义物质变换理论基础;由社会发展构成要素论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基础;由广义经济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转换、循环、代谢与平衡理论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的理论思路。试图揭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实质,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理论基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和生态服务价值理论所确定的价格体系,在核算生态赤字及其价值并提出其价值补偿的环境税方案的基础上,将生态占用作为一种要素投入,构建绿色社会核算矩阵和环境税 CGE 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在5%、10%和30%的补偿强度下税收方案的环境效应、就业效应、增长效应、分配效应和贸易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生态赤字税方案具有减少生态占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红利效应;(2)各部门的总产出和中间投入总体上下降,但名义 GDP 增长,绿色 GDP 增幅更大,而实际 GDP 则下降,表明税收政策会造成价格指数一定程度的上升;(3)政府税收收入因生态赤字补偿额度较大而增长较快,且增速高于劳动和资本要素报酬的增长,但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略有下降。基于我国资源与环境等税收在总税收中的比重,以及 OECD 国家的税制结构和变化趋势,文章最后建议生态赤字税的补偿性税率应低于5%。  相似文献   

13.
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生产、人的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环境资源价值观的确立 ,资源寿命周期理论和物质流转理论为环境会计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环境保护的外在压力和企业的内在需要是环境会计学产生的直接动因 ;环境会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 :环境会计学的定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学可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学和微观环境会计学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表现和实现的理论。它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观念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后者又包括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原则等理论要素。  相似文献   

15.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跨越了主流经济学理性人、最优、均衡的藩篱,提出历史演化、满意、多样性假说,并借用生物学基因的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的运作,为解释经济系统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研究框架,使经济学面临着更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SEEA框架:资源价值理论基础和核算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缅昆 《当代财经》2006,(9):120-124
本文在对马克思关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经典论述进行重新解读后,论证了资源价值是以价值一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并就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的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文营销是古老思想和现代智慧的交融,是传统思维与开放观念的联姻,是哲学范畴与社会范畴的结合;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人文营销,也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与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从微观上讲,它是企业以人文要素为中心所开展的经营销售活动,企业通过营销整合营造强烈的人文氛围,重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沟通及人文关怀,强化竞争及交易双方的亲和力,以实现有效营销。  相似文献   

18.
矿产开发中伴随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发展进行补偿。但补偿依据、原则、主体等如何确定?经济学理论为其提供了阐释。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强调: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强化了其相对稀缺性,通过资源合理定价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理论认为:资源、生态环境是稀缺的、有价值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为之付费;外部性理论解释了资源开发区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与全国范围内的外部经济现象,指出生态环境补偿、区域补偿的责任主体;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要求企业规范开采行为以维持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通过资本转化保持区域总财富不减少。  相似文献   

19.
国家是国际法中的责任主体,只要违背国际社会义务,触犯国际法,理当承担法律责任;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法人"实体,拥有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具有犯罪的意图和能力,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确立国家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新力 《现代财经》2001,21(7):21-23,30
职工持股在我国已有十余年历史,它的存在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完善的劳动力产权是职工持股的前提,“单位所有制”是职工持股的现实基础,多层的分配体系是职工持股深刻的经济根据。职工持股的分割要遵循既定的原则,对不同职工分别对待,统筹兼顾,合理解决历史欠,最终目的是调动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