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永成 《西部旅游》2023,(19):88-90
<正>县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重要的空间单元,具有衔接城市旅游以及带动乡村旅游的关键作用。构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旅游环线,是有效整合县域各类旅游资源、营造安全舒适旅游出行环境的重要支撑。文章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域旅游环线构建为例,运用GIS对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分析与可视化操作,科学判断盱眙县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通过对相关规划的衔接与部门乡镇板块的旅游线路对接,构建以省道、县道、乡道为主要道路的“主线+支线”可操作实施的大小环线布局方案,以期为县域旅游线路选线与划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形成交通旅游相融合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认知—情感”模型,利用从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平台上爬取的UGC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以莫高窟、七彩丹霞、茶卡盐湖和祁连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案例地,对甘青大环线的旅游感知形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短行长”“包车自驾”“最美风景”是甘青大环线的形象关键词,自然景观占主导;游客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满意度较高,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食宿、旅途疲惫及旅游管理等方面,整体重游意愿较低;甘肃段的旅游形象优于青海段。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甘青大环线应从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游客感知等方面着手,优化整体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最近提出一个总投资规模600亿元的交通建设规划。在未来5年内,将建设包括九寨沟坏线、九寨沟机场、鹧鸪山隧道、卧龙——四姑娘山、二郎山——海螺沟、川南旅游环线、成都—乐山—宜宾水上旅游航线等多个交通项目。这将使四川省内的绝大部分重点旅游景区与成都之间的行程缩短到半天以内。  相似文献   

4.
李阳 《西部旅游》2022,(17):4-6
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旅游资源分类》中“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2个主要类别对标北京人文旅游资源,选取2020年为时间截面收集矢量数据,运用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开展研究。结论体现了北京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四个中心城区分布了超过整个城市71%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个范围与距离城市中心点20千米的范围高度重合;从城市中心40千米向外,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持续下降且密度越来越稀疏,北京郊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5.
黄斌  吕斌  李磊  赵刚 《旅游学刊》2012,27(6):52-62
文章在梳理总结现有三峡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2003~ 2009年三峡旅游地15区县的国内游客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为基础,运用位序—规模律对空间结构的变动进行了量化研究.文章发现,三峡旅游地总体上已经从空间极化阶段向均衡阶段转变,旅游产品变化、旅游交通完善和政府主导的跨区旅游企业整合等是影响空间重构的主要因素,并还将持续发挥影响.目前三峡旅游地已经形成了以万州和宜昌(夷陵—秭归)为组织核心,东段以三峡大坝—巫山—奉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长江主航道、沪蓉、沪渝高速为主要轴线的旅游空间结构,但西段旅游组团的核心由丰都转为武隆,更多地表现为重庆都市圈旅游的特点,旅游空间结构的“东西分化”趋势明显;并有沿大宁河、神农溪等跨区旅游合作轴线向神农架和恩施州南北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粤东北713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旅游资源为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粤东北红色旅游资源点的类型、空间聚集度、密度等。结果显示:(1)粤东北地区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少,但类型较丰富;(2)粤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出东西多、中部少的格局,在资源等级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3)粤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4)粤东北地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极少,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在广东省内排名靠前,而且3A级以上景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高密度分布区与红色旅游资源高密度分布区耦合度极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许振华 《西部旅游》2023,(18):45-47
<正>文章根据百度指数平台的相关数据,获取2015—2021年辽宁省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搜索指数,通过季节性强度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在年际上逐渐下降,季节性差异较大;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在全国省际范围内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省市位序发生跳跃现象,集聚程度低。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结合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经济指数等,分析旅游资源丰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情况。宏观层面上,重力模型揭示了旅游资源、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三者重心东南—西北—西北的偏移趋势。在微观层面上,在A级景区与国内旅游收入方面,上海为无明显错位,江苏为正错位,浙江由正错位转向负错位,安徽为负错位;A级景区与入境旅游收入方面,上海为正错位,其余三省为负错位。此外,通过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揭示空间错位动态演化的内在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农家乐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它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六安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论文通过对六安市农家乐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以及发展现状和空间分布位置的分析,总结出六安市农家乐的空间分布规律,指出六安市农家乐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六安市农家乐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严武  韦福安 《旅游学刊》2020,35(3):113-126
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作为两种互补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存在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采用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空间质量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空间关系,得出两者在空间数量上关系显著,在空间质量上接近良好协调发展的结论,为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提供可行基础。并以交通通达度(道路交通情况和交通乘换点)、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和参与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机构)为切入点,对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交通道路尤其是动车和高速路与两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较低,A级旅游景区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优于特色村镇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支撑不足,根据两者与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的拟合情况,提出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和优化桂西左江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群、桂西北东兰-巴马-凤山旅游资源群、桂东富川-恭城-灌阳旅游资源群和桂中金秀旅游资源群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道路、交通乘换点、酒店和餐饮等基础建设。(2)根据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协助与监督的特色村镇+A级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为广西区域空间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旅游复合资源系统建立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梁学成  郝索 《旅游学刊》2004,19(1):61-66
本文通过对旅游资源本体及与其相关的环境、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要素关系的分析,构建了旅游复合资源系统模型,进而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旅游复合资源系统的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指出这一系统时旅游产业深层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本文中通过地理集中指数以及基尼系数分析A级景区分布的具体集中情况以及均衡程度,而且深层次地分析A级景区和山东省有关产业要素空间结构的关联。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作用,山东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差,区域分布差异十分突出,A级景区空间分布和旅游有关产业要素空间结构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强  李映辉 《旅游学刊》2011,26(11):84-89
文章运用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其总体特征也在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层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中国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空间集聚性,且存在不断增强的趋势。局部区域的空间集聚表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并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临界区域,沿主要铁路干线发展,且空间扩散作用具不断增强趋势。东中西部及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受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明显。进而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为国家旅游空间规划与开发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君 《旅游学刊》2007,22(4):25-29
旅游资源群是指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某一类旅游资源单体的集群,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组成的基本单位,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本文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结合陕西旅游资源普查最新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从陕西区域空间整体上分析了各大类旅游资源群的空间结构特征,计算了其各自的开发潜力,并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以及类型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较大的位于西安、咸阳、杨凌和延安四地,因此开发应以西安、成阳和杨凌这三个区域为中心,实现"西-咸一体化"旅游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同时开发延安的特色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人文活动以及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方面.  相似文献   

16.
西藏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辅东 《旅游学刊》2008,23(1):63-66
青藏铁路通车带来了拉萨市场的"井喷"现象,也是重塑西藏区域旅游线路的重要动力.本文运用区域科学原理,分析了旅游经济增长和区域游线优化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说明现阶段研究和提升西藏区域游线组织结构已成为推动西藏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铁路通车后西藏区域游线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放射性格局,大部分游线都是原路返回,这是区域游线组织处在初级阶段上的表现.西藏旅游业发展迫切要求西藏区域游线组织进行总体布局上的提升,而发展环线是优化区域游线网络的必经阶段.本文从前瞻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西藏区域旅游环线要遵循依托首府城市、连接相邻热线等5项原则,并以南(小)环线为案例探讨了西藏区域旅游线路发展在区域旅游生产力布局中具有的共性和雪域高原上的个性特征,对西藏区域游线组织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析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浅析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吴承忠鲁迅曾说:“有地方色彩的东西,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湖北土家族人口100多万,数量...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分析跨海大桥对长三角旅游空间格局影响的基础上,该文对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了阐述,具体为点—轴模式转变为网状模式、旅游空间竞合模式和"一核、两翼、两区、三轴"的空间结构。针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对长三角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以下策略:以核心带动周边,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消除壁垒,区域协调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造成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得分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苏州市,发展水平最低的是宿迁市;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强的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因素,任意影响因子进行交互探测后的影响力均大于单一因子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区域)”结构特征,切合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女性游客签到量大于男性游客,流量变化小于男性;女性游客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活动,男性游客则偏好户外活动丰富的郊野森林公园.省、内外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明显的“超前-滞后”效应,在空间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从旅游流活动轨迹来看,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散点”态势:中山桥-白塔山公园—城隍庙-黄河母亲像-水车博览园为主的“黄河风情线”是主要的轴线,而外围地区主要的景点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散点”,无论是主城区,还是外围地区,均没有形成闭合的旅游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