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法律上的反腐败就是针对公务员公权力的滥用以至异化腐败产生的根源何帆:腐败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谈得特别清楚。不知道法学界对腐败是怎么定义的?刘凤科:腐败,指的是权力的腐败问题,主要是公权力的腐败。法律上的反腐败就是针对公务员公权力的滥用以至异化。为防止公权力异化,应当有相应的沙龙导索“马年落马”的有官员、有企业家、有名人、他们落马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其中有一点是为世人所深恶痛绝的,那就是腐败。腐败是散播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瘟疫,只不过有的国家问题严重些,而有的国家病症不那么明显。一个以在世界范围内打击腐败行为为己任的非官方组织——透明国际组织最近公布了一个“腐败观察指数”,其中腐败最为猖獗的国家是一些经济较不发达的国家;同样,在一些民主受到威胁、腐败日渐严重的国家、经济也正在走下坡路;而最廉洁的国家往往是  相似文献   

2.
高校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高校腐败犯罪手段和领域相对集中,"扎堆腐败"现象突出,高校"一把手"犯案屡见不鲜,"59岁现象"依然显著。在反腐警钟长鸣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大背景下,高校防治腐败必须借鉴国外高校反腐败的机制建设、合力监督和信息公开等有益经验,建议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关键岗位不定期轮岗机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构建高校治理体制,形成风清气正的高等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3.
邓云 《东方企业文化》2013,(13):148+142
宪政是民主法治国家的标志,宪政国家不仅仅要有一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规制公权力行使的宪法,更要制定完善的宪法在实践中能有效运行。而宪法是规定国家基本问题的根本法,具体实施规范还需要部门法调整,公民的自由主要由刑法规范,刑事法治的健全是宪政国家建设的主要举措,纵观近年来我国刑事法治建设实践,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无不体现宪政保障人权、慎用死刑及程序完善的思想,同时也是是顺应国际法治发展趋势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李立志 《活力》2010,(7):47-47
反腐败与防腐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广义上看,防腐败是反腐败的应有之义,可包含在反腐败的大范畴中。但仅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反腐败与防腐败,就容易形成对腐败严于反、疏于防的局面。所以,我们大有必要从狭义的角度将反腐败与防腐败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措施的不断完善,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针对企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就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浅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精髓。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腐败治理必须严格依照法治的原则要求。处于转型阶段的波兰,其国家审计在法治的基础上依靠为议会制定法律提供服务、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监督法律体系的运行、监督政府政策的执行四个路径服务于腐败治理的需要,最终实现国家审计“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国家”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廉政体系”视角考察国家审计在反腐败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可知,国家审计是反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腐败中扮演着促导者、主导者、监督者、辅助者等多重角色,发挥着预防腐败、调查腐败、惩治腐败等直接和间接作用。国家审计在反腐败中的角色、功能定位受该国腐败形势及特征、反腐败战略、国家领导人政治意愿、国家审计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这些因素,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应加强主导者的责任和意识,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到反腐败中。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我国转型时期腐败产生的原因,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腐败的严重危害,揭示反腐败的极端重要挂,论证反腐败是我国转型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从腐败的普遍性和我国转型时期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消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长期性出发,系统论述反腐败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9.
王彦兵 《企业导报》2014,(8):174-1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制度反腐的应有之义,也是贯彻十八大依法治党、保障廉洁政治的新要求。应紧紧围绕十八大确立的党的建设主线,重新审视反腐败法律制度建设的现状,加大反腐败立法工作规划。由此可见,党中央非常注重反腐败的立法工作,决心以法治来遏制腐败。但目前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纲领性法律文件,反腐败工作只限定在规章、制度建设的层面,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缺乏法律支撑,致使腐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关注新闻就是关注明天的历史,解读新闻就是解读今天的社会,在辞别2005年的时候,让我们共同疏理和回顾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法治新闻。——题记 2005年,是中国法治进程稳步推进和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创新”依然是2005年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其中,就立法而言,  相似文献   

11.
正一、选题背景(一)政治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复强调党要管党。腐败是人民的大敌,也是国家的大敌。2013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二)BT模式背景B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建设模式,由于发展时间短,相  相似文献   

12.
<正> 几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斗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反腐败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方针,在严惩腐败分子的同时,着力做好治本抓源头的工作。一、治本抓源头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治理腐败,就像中医看病一样,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党的十六大明确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首先应当正确认识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及规律。现阶段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李英鑫  李文奎  范小宇 《活力》2006,(5):164-164
职务犯罪侦查是推进反腐败斗争司法化的必要手段,是对公权力施以法律监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加强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预防腐败、根治腐败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十八大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因此,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纵腐猛于腐     
腐败,当今一大国际性公害,亦是我国人民深恶痛绝的公害。反腐败,一道世界性难题.亦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江总书记在去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毫无疑问,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反腐败工作,把反腐败作为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来抓,反腐败斗争在近些年也保持了较强的力度。但由于腐败所赖以滋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近几年,领导干部的"翻车之声"频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法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了法治影响企业家精神的机制,并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法治进步水平每提高10%,将促使企业家创业量增加2%;近10余年来,中国各地区法治发展水平显著促进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但法治水平只有提高到一定门槛值之后,才会显著促进企业家精神发挥;各类检验均表明,上述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法治通过影响金融发展间接地作用于企业家精神;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腐败、金融发展等宏观环境变量与法治的交互效应均会影响企业家精神发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说的腐败洗钱是指隐瞒或掩饰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收益的活动.而腐败是公职人员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洗钱则是指隐瞒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看起来合法的一种活动和过程.腐败和洗钱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列举了腐败9宗罪,其中就包括对犯罪所得洗钱.腐败洗钱腐蚀着健康的国民经济体系,威胁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要有效地预防和惩治,必须全面协作.本文重点论述了反腐败洗钱的三种协作模式,即反腐败与反洗钱协作、国际协作以及部门协作.  相似文献   

18.
正法治国家的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关于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笔者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法是国家向社会公开的行为规则,是治国理政的一种工具,法治是治国理政的一种方式。自  相似文献   

19.
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和和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坚决反对腐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建设,严格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遇制腐败的关键是实行有效的监督,健全反腐败监督的对策措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靠人民群众实施监督,强化法制监督和舆论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史春平 《民营科技》2014,(11):264-264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近年来广受学者关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相辅相成,二者密不可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一方面以法治为平台,塑造法治社会;另一方面相互结合,限制权力和恣意,以确保法治有优渥的土壤得以更好地发展。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概念着手,试图研究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此对我国在适用法律、行使职权方面作出有力影响,促进相关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