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包含金融摩擦和价格黏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于产出和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及不同的企业融资溢价、杠杆率、高低风险企业比例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并对比了基准泰勒规则和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规则下的福利损失情况。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一是随着企业外部融资溢价的增加,单位货币政策冲击引起的波动增大;二是企业杠杆率的降低有助于降低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三是技术冲击短期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四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企业杠杆率的升高,而盯住企业杠杆率的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规则,社会福利损失下降得比较明显,企业杠杆率应成为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作用的一个"关注"变量。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杠杆率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流动性和杠杆率之间交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金融结构的演变,流动性的内涵不断扩大,金融机构以证券化的方式实现流动性的扩张.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容易放大金融周期的波动;并且由于杠杆率与流动性变化之间交互作用,导致社会总体流动性在短期内出现逆转,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强杠杆率和流动性管理,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对宏微观杠杆率内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通过MM定理的微观视角和增长方式的宏观视角,对中国杠杆率的结构和水平的经济学机理及其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微观杠杆率与宏观杠杆率的差异,主要反映了资本收益率变化,与经济周期阶段密切相关。微观分析表明,信息和交易成本、税收负担和预算软约束激励机制等差异,与不同企业杠杆率的差异密切相关;宏观分析表明,高储蓄支撑的投资导向增长模式,决定了中国总体上较高水平的杠杆率。本文提出,一方面应合理把握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和"债务-通缩"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的资产泡沫。政府宜减少直接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债务杠杆率已经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并且逼近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存在债务杠杆率过高的问题。理论表明,债务杠杆率的持续扩张会加大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而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可明显降低此不利影响。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引入单一与联合的宏观审慎政策变量,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是否可以有效调节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中引入存款准备金率后,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调节效果显著;引入贷款价值比之后,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也不再明显;引入宏观审慎联合指标后,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减少,甚至呈现出正向作用,与引入宏观审慎指标之前相比调节作用明显。因此,应大力降低债务杠杆率,提高金融稳定的边界;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尤其是根据实际情况搭配运用好各种工具。  相似文献   

5.
高杠杆带来更高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作用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通过商业信心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本文以22个国家近20年的数据为基础,应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宏观杠杆率的门槛效应以及宏观杠杆率和商业信心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非线性影响.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杠杆率升高会抬升金融风险;第二,商业信心对金融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三,杠杆率对金融风险的抬高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其间接效应正是通过商业信心渠道传导所引发的效果——高杠杆会抑制商业信心的正面作用;第四,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只有间接效应发挥作用,直接效应并不显著;第五,相比杠杆率,货币供应量更加限制商业信心的作用,对金融稳定性产生影响.鉴此,在继续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商业信心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也要充分重视由广义货币所构成的全社会流动性环境,着力控制住货币供给的总闸门.  相似文献   

6.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了各界人士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普遍认为应构建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以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中国银行业结构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模拟分析"双支柱"政策对流动性和杠杆率的影响,模拟分析显示,当双金融摩擦存在时,"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经济负向冲击效果要优于单一货币政策框架;应继续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完善调节机制,降低信贷供给摩擦对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银行流动性约束分为名义流动性约束和实际流动性约束,并使用2011—2021年我国236个低线城市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了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流动性约束渠道对低线城市宏观杠杆率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较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低线城市分支行,地方法人银行的实际流动性约束更大。地方法人银行和地方政府联系紧密,更易扩张政府信用和房地产抵押规模,对商业信用和宏观杠杆结构带来影响。(2)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低线城市政府信用和房地产抵押在银行信用载体中的占比,促使信贷流向普惠金融群体,稳定宏观杠杆率,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可促进这一积极作用。综上,文章建议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与结构性货币政策间的协调,扩展地方法人银行的内部流动性对冲空间,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区域性财政政策和政府担保间的协调搭配。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民经济的部门杠杆率及负面冲击在部门间的传染路径对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稳定和去杠杆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往研究由于忽视部门储蓄的内生再平衡机制,可能高估部门杠杆导致的总体风险传染性。本文基于宏观金融网络分析框架,首次通过构建传染乘数,在部门储蓄终止损失传染的模式下测度了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的传染性,并进而量化模拟了去杠杆与系统传染性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传染乘数由冲击的平衡效应和反弹效应构成,部门去杠杆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降低系统传染性。量化模拟结果表明,国外、住户和金融机构部门的去杠杆能显著减小源自其部门内部负面冲击的传染乘数,而政府与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去杠杆效果较弱;多部门杠杆率联动下非金融企业部门大幅度去杠杆能有效降低我国宏观金融系统传染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天津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问题.经测算,在宏观杠杆率方面,天津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融资工具杠杆率均处于上升通道,其中间接融资杠杆占主导地位.在微观杠杆率方面,天津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直辖市水平,且呈现“国进民退”、“顾大失小”、“避轻就重”、“喜旧厌新”四个特征和趋势.究其原因,天津市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经济结构偏重,企业规模偏大、国企比例偏高等微观企业结构,股权融资参与度不足、利率水平较低等金融生态造就了天津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在简要分析了高杠杆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后,本文立足于中央银行角度,从维持适应的货币环境、促进企业主体转型升级、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银行业微观经营数据研究商业银行同业杠杆率影响其风险的机制与效果,结果表明:(1)商业银行同业杠杆率与风险呈现U形关系,目前需要降低同业杠杆率以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水平;(2)提高商业银行同业杠杆率会降低其流动性创造能力,但会增加盈利水平;(3)监管与金融科技发展均有助于降低同业杠杆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房地产金融调控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房地产宏观金融调控绩效不佳的原因在于经济系统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导致房价上涨、商业银行房贷风险加大、央行金融调控工具失效.流动性过剩主要由于外汇占款大量增加、财富分配制度滞后所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对相关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对基于金融视角的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危机中市场流动性风险所扮演的角色与演进路径,并收集了我国银行业市场流动性风险冲击的相关实证研究以期引起业界重视,最后对危机中商业银行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了相关防范对策,希望能够为改进流动性监管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融知识     
《河北金融》2011,(9):52+58+62
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  相似文献   

14.
劳芬 《时代金融》2014,(3):84-86
经验研究揭示,在金融扩张条件下,样本期内流动性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中流动性的短周期波动和长周期波动均滞后于经济增长短周期波动和长周期波动,同时经济增长可以Granger引起流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是流动性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同时金融扩张也是流动性产生的Granger原因,金融扩张和经济增长均形成对流动性短期冲击效应,但二者对流动性的冲击效应相反。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家》2018,(9):18-18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重点研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会议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会议认为,当前金融形势总体向好,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市场预期明显变化,金融机构合规意识增强,野蛮扩张、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初步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向收敛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金循环视角,从杠杆率定义推导出资产收益率是连接微观杠杆率与宏观杠杆率的纽带,进而从理论上论证我国经济部门结构性微观杠杆率差异在于各部门之间的资产收益率的差异。依据该理论考察我国现实杠杆率结构,结果发现:当前我国一些部门与行业的现实杠杆率与理论分析相悖,造成了资金的错配,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在保稳定、防风险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精准识别不同部门、不同领域杠杆率的性质,科学施策,避免“一刀切”的金融去杠杆。  相似文献   

17.
张成思  刘泽豪  何平 《金融研究》2021,493(7):19-39
本文研究信用货币体系下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过度投资和高杠杆率问题。文章将货币引入到消费者与银行互动的三期经济框架中,构建信用货币体系下的偏好冲击与流动性冲击模型,阐明消费者的购买力、经济投资效率和杠杆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流动性背后的价值支撑,而非仅由流动性的名义数量决定。本文指出,流动性的价值支撑主要体现为央行储备资产和政府财政收入,其水平决定了经济体系内短期消费的支付能力,流动性的价值支撑不足会导致过度投资和高杠杆率。进一步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在经济双循环体系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维持央行储备资产规模并保持合理税率水平可以缓解流动性的价值支撑不足和高杠杆率问题。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7—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宏观审慎政策和企业杠杆率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适度从紧的宏观审慎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受企业特征和地区金融结构异质性影响,非国有控股、规模较小、非过度负债状态企业及金融结构化程度较高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影响企业杠杆率,其中非国有控股及小规模企业受影响更深。因此,应优化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杠杆率的调节方式,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结构性监管与跨部门监管,提高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住房抵押借款摩擦和银行贷款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考察了异质性冲击下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导致银行风险溢价及杠杆率显著上升,进而加剧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为降低房价波动及维护金融稳定,选取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在住房需求冲击下,金融管理部门应选取贷款价值比政策,且应对房贷积极调控,而对房价进行中性调控。在最终产品部门生产率冲击、房地产部门生产率冲击及跨期偏好冲击下,应选取资本充足率政策,但对房贷和房价调控力度的把握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厘清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动态传导机制,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如何选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稳定房价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完善金融稳定制度体系的一个革命性思考是引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进展基础上,对中央银行传统目标及其政策手段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指明了金融稳定重回中央银行目标菜单后,中央银行协调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逻辑框架,以及有效政策工具的变革方向。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必须依托流动性管理方能收到实效。第二,金融业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发展使流动性管理面临一般均衡要求,中央银行目标应该从狭义价格—即通货膨胀转向广义价格—即更广泛的金融资产价格体系。第三,金融风险决定了危机是一个概率事件,危机救助决定了道德风险是必然事件,金融系统稳定、金融创新和零道德风险是金融稳定的新"不可能三角"。第四,高效率的流动性管理是在事前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在事后有效救助金融崩溃的根本手段,通过流动性对广义价格体系实施有效管理,最终可以同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双重目标。第五,在新业态等金融创新冲击下,基于支付体系的实时流动性管理技术,将逐步取代基于事后统计体系的传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