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视角下,选取2016年8月1日至2019年11月29日的美元/人民币汇率、沪深300指数和企债指数日频数据,结合VAR模型量化研究我国汇市、股市和债市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汇率冲击在短期内对股市具有正向作用,随后转为负冲击,而汇率对债市短期内均为负冲击,且汇率冲击对股市的影响程度相较于债市而言更大;债市易受其他两市的影响,但对汇市和股市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创业板市场自存在以来,其成熟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一直饱受争议。本文将CoVaR方法应用于测量单个金融市场所发生的极端风险对其他市场风险溢出的方向和大小。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之间存在正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且主板市场对创业板市场的溢出效应大于创业板对于主板的溢出效应。CoVaR能够有效测量风险溢出效应,是一种更为全面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4.
伴随金融市场间的联系愈加的紧密,所以系统金融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历史模拟、厚尾分布、蒙特卡罗模拟计算三类银行(国有、商业、地方)的VaR,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计算CoVaR,进而求出标准化的溢出风险在险值(%CoVaR)。最后以上两者进行比较,针对结果得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基于CoVaR方法的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先进的分位数回归技术,结合条件风险价值法(CoVaR),对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考察,实证结果表明:在q≤0.015区间内,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远强于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在风险溢出效应方向上,债券市场风险对股票市场风险具有负向溢出效应,而股票市场风险对债券市场风险的溢出效应却是正向的。在0.015≤q≤0.05区间上,只有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显著风险负溢出效应,不存在显著的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风险溢出效应。CoVaR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对单个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进行衡量,而且能够捕捉系统风险的变化,是一种更为全面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传染,并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断传播和扩散,由此风险溢出效应开始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并运用CoVaR方法,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溢出进行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对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贡献度较高;城商银行,如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风险贡献程度却超过了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交通银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GARCH类模型度量了2017—2020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风险传染程度,之后利用改进的事件分析法,量化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金融市场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溢出效应、水平效应和趋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对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溢出效应显著,风险共担和投资者资产配置调整是该溢出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统计显著性、效应大小和影响持久度来看,金融市场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水平效应和趋势效应有着不同的反应特征;由于贸易摩擦事件频发,导致投资者产生惯性预期,进而出现贸易摩擦事件尚未发生、流动性风险传染便已上升的现象.本文不仅为研究金融市场风险提供了流动性的新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防控流动性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依据2007-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数据,构建动态Copula-CoVaR模型,考量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市场存在双向净风险溢出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溢出效应在逐渐增大;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存在不对称特征,影子银行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大,且这种冲击具有滞后效应。鉴此,监管部门应夯实金融体系运行基础,创新影子银行监管工具,完善其协调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将中国30个省市分化为利用外资高水平区域、利用外资中水平区域、利用外资低水平区域,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的溢出效应。进行100次自举抽样的实证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外资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但贡献力度要低于内资。分区域而言,利用外资水平越高的地区,外资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利用外资高水平区域的外资对产出的贡献度要大于内资的贡献度,而其他两个区域则有相反的趋势;工业企业资产规模越大,外资溢出效应的证据越充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上市的商业银行和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 Va R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将明显增大,而且各影子银行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强度尤为显著,对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较小。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向的贡献性,不良贷款率却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风险网络视角出发,以我国69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波动率为研究对象,运用LASSO-VAR模型构建城市间房价波动溢出网络,在此基础上考察房价波动总体溢出和方向性溢出特征,分析不同等级、不同区域城市间房价波动溢出效应,并探讨城市间强房价波动溢出结构。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城市间房价波动溢出效应显著存在,并且各城市房价波动溢出水平的变化范围大于溢入水平。同时,房价波动溢出水平较高的城市,其溢入水平也普遍较高;溢出水平较低的城市,其溢入水平差异较大。第二,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波动溢出水平依次降低,而且一线对二三线、二线对三线城市的溢出水平均高于反方向溢出,不同等级城市的房价关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第三,东部城市的房价波动溢出水平最高、溢入水平最低,西部城市正好相反。此外,同区域城市间房价波动溢出强度不一定大于跨区域溢出强度。第四,我国城市间强房价波动溢出网络具有显著的"无标度特性"和时变特征,东部城市、二线城市具有较强的强房价波动溢出能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二线城市强房价波动溢出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李纳 《浙江金融》2016,(11):51-60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各金融市场的自身波动性越来越大,且相互之间有价格和波动溢出趋势。本文对股市、债市、汇市三个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波动溢出现状进行介绍,并利用三元VAR-BEKK-GARCH模型、三元滞后回归模型等实证分析了三个市场间短期、长期及特殊"节点"下的价格和波动溢出效应,并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给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美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贸易已经成为双方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逐渐成为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更是对中国产品发起了更加有恃无恐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特定的贸易结构,而这次的金融危机下的贸易摩擦,是新形势下美国本身经济状况、中国贸易缺陷以及两国的贸易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7.
房地产业和银行业均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石。在分析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风险溢出机制基础上,采用GARCH-EVT模型、VaR-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研究我国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间风险溢出效应,并基于条件风险价值CoVaR方法测度风险溢出强度。研究发现:a=5%显著水平下,房地产业与银行业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强度略强于银行业对房地产业的风险溢出强度,前者为36.73%,后者为33.96%。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15—2017年中证公司债指数与沪深300指数的日收益数据,运用GC-t-MSV模型,检验中国公司债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并通过条件在险价值(CoVaR)模型度量两市场间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公司债市场与股票市场间存在不对称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且公司债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强于股票市场对公司债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公司债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鉴此,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应增强对公司债市场的关注,根据公司债市场的风险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其风险信号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各金融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风险溢出进一步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构建Vine-Copula模型,刻画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和证券业之间的风险相依关系,将上行广义Co Va R与下行广义Co Va R置于同一结构中,进一步研究当某一行业陷入风险时对其他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各金融行业均存在显著的正向风险溢出效应,上行风险溢出与下行风险溢出表现出非对称性。分行业而言,证券业对其他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强,银行业和基金业的风险溢出效应较为平稳,而保险业的风险溢出也处于较高水平,应当重点关注证券业与保险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研究明晰了金融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有助于对我国经济“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进行科学理解与准确研判,为防范与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估值视角,梳理了汇率、资产价格等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影响机制,分阶段测算了1982—2019年和2010Q1—2020Q2期间的中国净国外资产估值收益,并采用OLS和分位数回归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加,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性增强;实际有效汇率、波动性指数是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长期影响因素;经济发展速度、通货膨胀在2010年之前影响作用明显,但在2015年汇改之后,外汇储备的影响作用更强;货币供应量、投资组合等会短暂降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