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方金 《特区经济》2007,226(11):209-210
桂林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工业布局分散;人口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相关性差;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桂林市应采取措施,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积极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布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的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完善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增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政府推动的一轮农村城镇化建设浪潮,本文在分析政府介入农村城镇化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政府以三区联动模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实践,研究了政府介入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政府介入产生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政府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在推动区域经济进步与城乡良性互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最为凸显。本文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为出发点,阐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与环境保护意义,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包含意识、机制与规划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农村城镇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VAR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工业化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发展对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起到了负面影响;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均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国锋 《特区经济》2008,235(8):163-165
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割裂开来。在思想上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在工作里要找准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互动结合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章论述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状况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与农村城镇化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又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有效满足中国农村不断发展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推进中国农村城镇化,进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中城市城镇化空间的逐渐饱和以及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出现,就近城镇化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政府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发现:政府通过征地、户口改革方式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并不能够消除工资歧视,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城镇本地职工,这一结论在纠正自选择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市场针对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与隔离已不明显,同工不同酬成为实现就近城镇化者面临的主要歧视形式,而城乡劳动力之间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是导致同工不同酬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发现,就近城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参保城镇职工保险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则有助于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歧视。文章拓展研究了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为政府进一步推进以县域城镇化为主要形式的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研究参考。未来应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加强农村劳动力"同工同酬"的保护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建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农村城镇化不仅成为缓解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压力过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新方向.农村城镇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建设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乃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及其效应;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经济问题;制定生态经济建设的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出现了人口空心化现象,人口数量减少和人口结构失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发展人类学看来,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空心化有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良性发展和恶性发展之分。需要对现行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方式进行反思,采取城乡二元分析范式,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的农村城镇化模式、本土化就地转移模式和农村社区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强 《开发研究》2005,(1):8-11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 ,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应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小城镇数量及人口、城镇人口及比重、城镇化阶段等揭示了城镇化进程。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钱纳里发展模型和世界各国的实践比较 ,我国城镇化还滞后。最后认为 ,农村城镇化是一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也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模式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差别的存在,既有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也有近三十年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困扰,推动农村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产别的根本所在.农村城镇化,应当是泛指我国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是以县城为核心、以行政单元的乡镇、村为重点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为动力,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基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目标,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可以有三种不同模式;以工业产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以农业加工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三种模式条件不同,因此城镇化规模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探讨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土地换取城市社会保障"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城农民实行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迁移、登记制度;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胡宏 《中国西部》2013,(18):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截止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6.91亿人,农村人口6.57亿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关系,科学应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马成文  毛舒乐 《乡镇经济》2009,25(8):41-43,64
文章在说明农村城镇化对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安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安徽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了中国城镇化道路和对传统发展经济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认为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农村职业教育是未来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前沿力量,只有让农村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文章结合实际调研,对吉林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振兴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也希望我们团队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吉林省的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加快全省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海红 《开发研究》2012,(4):113-116
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结构模式。当前影响我国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城乡间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农村为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通过数字化成长来跨越这个鸿沟。农村的数字化成长需建立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采用的经济模式是网络经济模式。最终实现农村进行城镇化发展,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农业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少颖 《特区经济》2006,(1):230-231
农村城镇化是提升农村经济的途径,本文试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些特点,说明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就城镇化的发展和"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研究通过农村城镇化如何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并且提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