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韩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9-200,214
发展低碳经济是海南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南省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使其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因素。海南省同样需要构建一系列适应其发展的机制体系,以更好地推进海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超逸 《新经济》2014,(11):20-21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核心,而低碳经济也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理论界,大多是对低碳经济的途径、意义进行研究,而对其经济理论未进行深入探讨。在没有完善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失误。低碳经济学理论构架,是理论基础夯实、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经济史寻找低碳经济学理论基础,其中,“世界主义经济学”表示经济学的使命为造福人类,其完全依存于人类福利。这样的经济思维,便是低碳经济的理论根源。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气候经济学、环境经济等相关学科进行对比,并将其理论知识、经验借鉴、吸取。本文最后探讨低碳经济学的经济价值,价值证实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可对消费模式进行引导,完善经济体系,将国际经济合作现状进行改善,丰富经济学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国经济社会背景、发展目标和技术基础不同,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路径。英国以市场机制建立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德国以低碳技术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日本重点建设低碳社会,韩国实施绿色增长战略,印度将低碳与环保相结合,巴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对这些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启示:发展低碳经济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国情的低碳道路;低碳立法和政策规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和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温蕾 《经济问题》2012,(10):72-74
在全球经济迈入低碳的背景下,低碳物流运输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创新道路运输企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分析低碳经济的基本机理与内涵,结合低碳物流发展的特点,研究基于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战略,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低碳物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决策指明方向,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大踏步前进。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目前能源消耗大多以煤为主,呈"高碳"型,能源供需、节能减排现状亦不客乐观.结合苏南苏北实际经济发展程度,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苏南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技术等低碳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苏北则可将低碳经济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走集约发展的低碳之路.并在借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完善江苏区域性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近几年,中部地区各省纷纷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河南省要想在中部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有所作为,也必须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提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包括培养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低碳化经济结构,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做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倡导低碳消费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推进福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激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福建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能否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组织等经济主体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是推动福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市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组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机制缺陷,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经济主体激励不足问题.本文试图以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组织这3大参与主体为切入点,针对其各自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个有助于推进福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激励框架.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目前能源消耗大多以煤为主,呈“高碳”型,能源供需、节能减排现状亦不容乐观。结合苏南苏北实际经济发展程度,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苏南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技术等低碳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苏北则可将低碳经济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走集约发展的低碳之路。并在借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完善江苏区域性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几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经济社会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充分显现,无论是在经济产出还是国民就业方面均提供着绝对的支撑力量。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对不足,制约其发展主要是资金资源相当匮乏,融资难成为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从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提出解决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认识加深,尤其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再次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世界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历史长河中涉及到中小企业的理论做一简要梳理和重点归纳,并将中小企业理论研究大致分为初涉中小企业的理论探讨、企业理论框架下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和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梳理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分析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借助弹性函数的概念建立计量分析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数量和就业量的关系。分析发现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就业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前期的经济衰退却预示着当期中小企业数量和就业量的反方向变化,也即经济衰退时期,中小企业起到了就业缓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及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融资活动日益频繁。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弱点及外部融资环境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剖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难的原因,针对问题并提出缓解融资难的政策性建议,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平 《经济地理》2006,26(6):1001-1004
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是湖南实现“三化”和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撑。目前,湖南中小企业集群正处于发育阶段,虽然具备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浙江凭借其先发性体制优势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这种结构,在技术创新、增强经济活力、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产业升级的挑战及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许多中小企业却原地徘徊,给外界以一种“长不大”的感觉。鉴此,以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背景,从战略层面对其发展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 in two transition economies where market reforms have been slow (Ukraine and Belarus),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Empirical data from a study on SM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Ukraine, Belarus and Moldova are used to consider the contribution of SMEs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transformation whilst data from a second project are used to show the support needs of SMEs.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which summarises the aims and methodology, the second section presents brief profiles of the context for SME development in each country. Part 3 summarises some of the main empirical findings, focusing on those aspects that have potential policy significance,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employment, innov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whilst the fourth section considers survey evidence of the support needs of SMEs. The final section draws out the main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whilst also setting out an agenda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contribution of SM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On the whole, the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ome SMEs have developed in Belarus and Ukraine despite the actions of government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rivate enterprises per capita remains small and their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ten reflect the difficult operating conditions. As a result, their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is less than it could be, mainly due to an unstable environment and an institutional context that has yet to establish the framework conditions for sustainable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policy priorities, the survey data suggest that reform of the distorted legal and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s that exist in these countries is the highest priority need.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速成长200家中小企业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高速成长200家中小企业调研数据的开发,指出200家企业空间分布高度集中于江浙地域;企业经历了两个高速成长时期:1978年-1985年和1992年-2000年;数量分析表明,200家中小企业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水平偏低。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的区域环境比较有利于200家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与省会等大中城市相比,小区域(县域)环境与200家中小企业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科技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分别选取政策性科技金融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表示科技金融指标,构建生产函数为基础检验模型,并以1999--2011年大连相关数据对二者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约13%可以归因于政策性科技金融,约56%归于高层次科技人员的投入,但是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波动不利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因果关系上,只存在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单方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其融资难的一般原因;所有制歧视、信用和担保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金融体制改革不深入、融资制度安排不合理、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等是其融资难的特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在完善中小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需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双重支持、良性互动。此外,还建议政府制定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