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半耕半工模式在形成和稳定的过程中,已经与乡村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结构高度匹配,成为调节城市化速率和保持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微观基础。这种存在于巨变过程中的动态的稳定社会结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涉农政策的重点应当是,保护乡村社会的自我循环体系,比如强化集体所有制的调控权,以增强国家资源下乡的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农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作用,才是乡土中国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2.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国外发达国家的税制经验特别是半二元所得税制经验对我国制定个人所得税制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半二元所得税制的以个人为单位征收的国家案例—日本和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国家案例—法国的经验,提出对我国的借鉴之处,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进入近代社会,受清政府"放垦政策"和内地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蒙古族传统游牧业经济向半农半牧经济和农业经济转变,牧区转变成半农半牧区和纯农区。本文主要分析了促成蒙古族半农半牧区形成和变迁的制度因素,试图论证制度因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的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适应交通量日益增加和车辆荷栽逐渐增大的需要,现在的高等级公路大量采用半刚性路面。半刚性路面结构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水稳性好等优点,与传统的柔性基层沥青表处路面,无论是力学特性、破坏模式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目前城镇化率的提升并没有带来居民消费率的提升。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迁移"和"转化"两个阶段出发,使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迁移"和"转化"之间的缺口——半城镇化率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半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控制了城镇居民收入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后,半城镇化率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也会产生负向影响;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半城镇化率提升会显著降低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同时,半城镇化率对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户籍居民消费倾向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在低房价区域,半城镇化率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高房价区域,半城镇化率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尤其是城镇户籍居民的消费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认为各地区应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缩小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缺口,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激活和重组了农村的各种利益关系,最为明显的是大规模农民流动的发生。农民流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其在职业和居住模式上的剧烈分化。可以认为,基于职业分化的农民流动更多的是需要测度一种非定向的流动规律,即农民在不同职业间的空间转换过程中对于传统农业的依赖差异;而农民的房屋买卖与居住地迁徙,则是需要测度农民的定向流动规律,即农民对于社区本身的归属程度。随着农民的大量流动,村庄出现明显的经济社会分层,主要包括富裕阶层、中农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和贫弱阶层。这里的阶层分化不仅仅是职业意义上的,也与基层治理主体直接相关。其中,半工半农阶层与中农阶层的形成和互补,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层基础;通过这两个阶层的流动性与互补性,并且最终以中农阶层为载体,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找到了最有利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7.
半填半挖地段施工质量控制是路基施工过程中三个重要控制环节。从保证施工质量的角度,着重对深切高填、填挖交界、半填半挖地段的施工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半参数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SGVAR),利用时空脉冲响应函数及导数图分析了房价、居民收入、国家宏观政策等对消费的时空传导效应以及利率对消费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1)房价对消费的影响大小及方向不仅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还与所处东中西地区及南北位置有关;(2)东部地区房价受到冲击后对全国各地区的影响都较大,其中,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最小;(3)各地区房价受到冲击后对自身消费的影响复杂;(4)利率的平稳对于消费及房价的平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城市化嵌入特定的城乡关系中。把城市化看做是一个过程,则"半城市化"就是农民工还需依靠农村资源进城居住及完成家庭再生产的阶段。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城购房农民工群体的分析发现,"半城市化"阶段的农民工家庭通过代际分工形成"农村支持城市"机制,农村社会系统既为农民工进城提供各种资源,又为农民工城市化提供社会保障。"半城市化"是农民工应对城市化的积极适应阶段,对中国城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启示我们,有序城市化的政策选择是坚持当前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农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0.
经济模式对一国经济发展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每个国家都应立足于自身,为自己"量身"设计一套最"适穿"的经济模式.本文在对经济模式进行了概观介绍之后,引入了空间几何学中的"维度"概念,并以此加以发挥扩展:建立了经济模式的维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当今世界三大市场经济模式的代表(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进行直观、形象的比较探讨;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一系列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农村村庄内部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但不同的村庄情况各异。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不同阶层和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的认识有较大差别,收入较低、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更倾向于强调当前收入差异的不舍理性,收入差异不舍理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方式不公。因此,必须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和加强农村的政治民主建设,以缓解由于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Logistic曲线模型作为数学模型支撑,选择朗德上寨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民族旅游村寨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演化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黄山市西递村的旅游发展与形态变化为例,引入村落意象要素,分析从渐变型到稳定型村落形态的变化特征,构建了旅游对稳定型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框架,指出完善的地方政策、严格的管理整治、村落人口零增长是主要影响因素,并讨论了稳定型村落发展中的利弊,为其他旅游村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正逐渐从单一型向融观光、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环境问题已对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本文分析了对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实施旅游环境保护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控制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农民生活型环境行为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环境行为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具有直接性、根源性,农村环境问题是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活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农民的环境行为可以划分为生产型环境行为和生活型环境行为,二者互动互构,形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在生成机制.目前,学术界还很少关注农民日常生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将以环境行为为研究视角、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分析农民日常生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建构一个农民生活型环境行为的分析框架,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提名方式是选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民主选举的不同提名方式对村领导的行为及其绩效有不同的影响。对土地的投入是农村普遍的经济活动 ,与土地相关的活动对村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村民对村领导决定的土地分配有着强烈的反响。从农村民主选举与土地管理体制的角度来研究选举提名方式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朱奕帆  朱成全 《技术经济》2023,42(8):135-144
全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户共同富裕,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增加创业机会、优化要素配置结构、促进区域人才流动赋能农户共同富裕。异质性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财产性收入与社会关系的农户来说,数字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体现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包容性。据此,提出夯实数字乡村建设根基、发挥包容性创业“推进器”作用、借力信息化平台优化要素配置结构的对策建议,以期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户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深化乡村旅游认知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泉 《经济管理》2007,(10):75-80
随着都市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休闲观念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因为城市环境污染、竞争强度加剧,乡村旅游已成为都市人节假日出行的一个重要取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深化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基于休闲的视角观察,乡村旅游较好地满足了都市人的“土木情结”,有着内生的需求支撑。基于和谐的视角观察,发展乡村旅游为实现城乡和谐、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双赢路径。基于体验的视角观察,乡村旅游有着审美体验、娱乐体验、遁世体验和教育体验的内生特质,乡村旅游只有抓住这一特征,才能打破僵局和停滞的现状,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凤峥 《经济问题》2008,342(2):123-125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山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组成.对2005年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水平、新型合作医疗水平和最低保障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现实,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功,我国农村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发生重大变化;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被提上了日程.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厘清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于推动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