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形成受到环境敏感度、环境知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主观规范和态度等中介变量对环境行为意图和环境行为产生作用。针对山东省内大中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环境知识不仅影响居民的环境敏感度,而且直接影响环境态度,是环境行为最重要的前置变量;环境敏感则通过外部规范压力、内在态度和行为控制感影响环境行为意图;环境价值观能直接影响居民的环境态度。因此,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激发应以环境知识和敏感度为基础,进而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中的性别“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公众环保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悖论",即女性参与环保行为并不比男性突出,与国内际主流观点不一致。剔除掉同质因素外,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妇女家庭责任的减少,也不是其感性倾向的异化,而是妇女通过学校教育和电视媒体等社会教育渠道获得的专业环保知识较少,进而降低其环保意识,迟滞其环保行为。文章最后提出了提升妇女参与环保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引言:尽管为男性与女性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优先考虑的事情,但是在竞争性强的高职位,更大的性别差距还普遍存在。一些建议性的解释包括歧视、偏好与人力资本不同。在本篇文献中,我们提供了实验性的数据来支持另一种因素:尽管女性在非竞争环境中可以与男性表现得一样好,但在竞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的环保行为备受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施漂绿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旨在降低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通过运用时间行业双向固定模型研究了公众环境关注度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的提升可以减少企业漂绿行为。再通过对模型进一步检验,发现媒体报道可以增强公众关注度对漂绿行为的抑制作用,且公众关注度对企业漂绿行为存在异质性,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深层次上讲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本文分析了环境伦理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价值,提出了公众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以及针对政府、企业、学校、农村和社区等不同对象进行的环境伦理教育中各有特点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玉华 《经济师》2014,(6):39-41
近年来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环境事故频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仅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更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暴力化倾向,化解生态环境引发的群体性环境事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环境保护的经验表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法。我国多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公众参与中存在诸多不足,文章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深入分析造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公众参与、化解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困局措施。  相似文献   

7.
知识协同行为和非知识协同行为是知识管理领域新的研究主题,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据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环境扰动对知识协同行为和非知识协同行为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表明:环境扰动正向影响非知识协同行为的产生,而环境扰动对知识协同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良性非知识协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而恶性非知识协同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一定反向影响,知识协同行为对组织创新绩效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良性非知识协同行为对知识协同行为有较强的正向影响,而恶性非知识协同行为反向影响良性非知识协同行为的产生,这意味着恶性非知识协同行为可以通过良性非知识协同行为的中介效应对知识协同行为、创新绩效起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5,(9)
当前环境污染和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不公平会加剧社会不公平,进而影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现代生态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要解决环境不公平问题需要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文章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现状,并指出提高公众参与的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9.
闫文娟  郭树龙  熊艳 《经济前沿》2012,3(3):102-110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省际间环境公平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政府规制在全国样本以及三大区域样本下都和环境公平显著正相关,公众参与在全国样本下和环境公平显著正相关,但在分区域的静态面板中则不显著,这洗明中国目前公众参与还很薄弱,政府的正式规制起主要作用。同时,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环境公平的拉动作用最大,应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三角地区367家制造企业有效样本,分析环境知识学习、绿色创新行为与环境绩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环境知识学习对绿色创新行为和环境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绿色创新行为对环境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绿色创新行为在环境知识利用性学习与环境绩效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而在环境知识探索性学习与环境绩效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结论揭示了环境知识学习与环境绩效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拓展了组织学习与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理论空间,对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数,考察了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法对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省际差异进行测度与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水平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该差异在样本期间呈U型扩大态势;平均68%的总体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差异。最后指出,在环境分权体制背景下,政府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治理努力程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含义,着重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立足我国国情对实施有效的公众参与所必需的制度框架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998-2006年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省级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在税收竞争中对污染治理采取了骑跷跷板策略,并存在趋劣竞争现象;(2)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有利于外部性不大的污染物的治理;(3)排污费制度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并未起到应有的缩减功能;(4)中央政府颁布的环境标准对促进地方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4.
杨骞  刘华军 《当代财经》2012,2(2):87-98
通过利用IPCC的方法,估算1995-2009年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我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我国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四大区域内部,其中中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2)运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均显示1995-2009年中国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也无明显的σ收敛特征。以上结论表明中国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明确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长沙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长沙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水平及其他省市乃至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环境公共服务的重要改革方向。借助SCP范式,引入目标管理、策略选择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着重分析了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过程中,参与主体与购买内容结构对不同主体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参与主体策略行为对最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形成,上级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整体治理结构尚未完善,目前二元协同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损失,不同策略选择行为所导致的绩效侧重对该策略具有正反馈。据此,应通过扩充参与主体并保障其参与地位、加快专项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绩效评估内容等方式优化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机制,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官二代"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明显的职业性别隔离。只有极少数"官二代"能够成为负责人,而绝大部分"官二代"从事负责人以外的其他五类职业。工作变动及时代变迁使得"官二代"职业层次总体有所提高,但女性的提高程度小于男性。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及工作获得途径对"官二代"能否成为负责人具有显著影响: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可能性总体小于男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更容易成为负责人,提高受教育程度对男性成为负责人的影响大于女性;求职/应聘能够显著提高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可能性,党员身份和自主创业对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影响大于男性。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ing of tracking of pupils into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It is argued that in a comprehensive system, where students are tracked into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schools relatively late (age 15–16), girls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academic track than boys. We exploit the Finnish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of the 1970s to analyse this hypothesis. This changed the Finnish school system from a selective to a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and postponed tracking from the age of 10–11 to 15–16. Since the reform was not implemente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e can observe members of the same cohorts under both systems. The shift to a comprehensive system was found to increas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obability of choosing an academic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of continuing onto academic tertiary education. Moreover, the reform decreased the gender wage gap in adult income by four percentage points.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效率是生产过程中潜在可实现的最少污染排放量与实际污染排放量之比,企业能否提高环境效率取决于环保投入的产出水平。文章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基础上估算了中国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环境效率,结果显示:中国的环境效率较低且增长缓慢,其中中部地区环境效率最低,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最高。目前的环境管制方式在东部较为有效,对中西部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环境管制不但要针对污染物当量,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成本、利润水平等因素,才能更好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