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发展新机遇的选择——低碳城市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愈加严重,选择低碳经济城市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将给我们带来新契机,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复杂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文章从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中选取低碳城市加以认真分析,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城市内涵,介绍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提出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待转移和城市“民工荒”问题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的出现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民工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分不开.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要妥善解决上述矛盾,应当着重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升并且加强农民工的权利保障,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实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国实现产业政策的低碳化转型,其中包括降低碳排放的狭义转型和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广义转型.其基本思路是,以产业组织政策为核心,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的发展为重要条件,通过加强竞争,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必须采取包括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普遍性减税、重点实施产业组织政策、大力实施新型产业政策,以及配套实施综合性产业结构政策等在内的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4.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要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如何提高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消除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如何消化产业转型的初始成本,如何培育与低碳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生产要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市场、技术、文化等手段,形成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应根据其资源特征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与模式。具体看,林业城镇应选择转向发展路径,以资源带动发展为主要模式,推动形成林业经济型城镇。石油城市应选择转型发展路径,以培育接续产业为主要模式,推动形成加工制造型城镇。资源枯竭型煤炭城市应选择转型发展路径,以主导产业转型为主要模式,推动城市因地制宜发展。资源丰富型煤炭城市应选择转型发展路径,以培育接续产业为主要模式,推动综合型城市建设。资源丰富型煤炭城市应选择转型发展路径,以培育接续产业为主要模式,推动综合型城市建设。综合型资源城市应选择转向发展路径,以综合型发展为主要模式,推动综合性城市建设。独立工矿区城镇可选择转移发展和转型发展路径,以空间转移或主导产业转型为主要模式,推动地方性中心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总被引:129,自引:2,他引:129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时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潜在优势.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支撑因素。基于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的概念及二者的关联性,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低碳发展理念观的3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以促进城市低能耗发展,为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开采阶段和依托关系两个角度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进行分类,考虑不同类别城市的比较优势及产业、地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资源型城市优势延伸、优势组合、优势互补和优势再造等四种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新的一种经济的发展模式,其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基础上,强调的内容是排放较少温室气体获取较大经济产出,目前这种经济模式普遍得到认可,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尤其是中国。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在逐步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但也有一些潜在的优势。我国既要有效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在优势,并提出有关策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真正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0.
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传统的煤炭企业受到严重的挑战,煤炭企业的转型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探讨了煤炭企业转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分析了煤炭企业转型的必要性以及煤炭企业为什么要选择低碳化转型之路,进而提出企业低碳化转型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规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引起各国政府关注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利用法律、经济各种手段,健全低碳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不断进行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2.
冯伟 《经济前沿》2010,(4):112-121
在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副省级城市发展模式的类型,并结合我国副省级城市的发展特点,归纳了五种城市发展模式,即政策引领型、市场建设型、文化主、导型、资本驱动型与工业发展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每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都与其所具有诗发展元素相关;每一种发展模式会随着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动态演变;这些模式具有借鉴性,可以为其它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的焦点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作为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及显著表现场所,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平台。目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正处于局部试验和区域实践推广的混合转折阶段。过去三年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三大计划的引领带动下,中国低碳城市实践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高,低碳建设路径多样,但也存在着尚需完善的地方;未来发展中急需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低碳城市规划编制、公众生活方式变革等方面推动中国低碳城市的务实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旅游奉行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促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实践,是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逐渐转移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本文建立一个多主体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描述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主体的行为激励以及求解最佳行为均衡策略,从而揭示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经济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和行为激励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碳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低碳化处在一个缺少资金的瓶颈状态,研究低碳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低碳交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证和整理,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减少城市交通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和措施。减少城市交通温室气体排放最理想的办法是降低交通负荷,其次是用低碳出行方式代替小轿车出行,再次是使用低排放的汽车,其中关键是促使人们采用绿色出行。实践中应该多措施并举。列举了一些利用已有技术就可以实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出现低碳城市建设热,甚至一些城市出现伪低碳现象,其原因是城市建设者缺乏正确的低碳理念,导致低碳城市建设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低碳城市建设应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采取措施促使城市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量化碳排放目标,实施碳足迹信息公开制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城市的减碳目标,走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8.
体育元素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体育元素凸显城市人文气息、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三方面进行探讨,体现体育元素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思路与技术框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要求全世界寻求低碳发展模式,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核心阵地.低碳发展规划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文章根据城市低碳发展的内涵,从城市碳源、碳流、碳汇低碳化的角度提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能源结构、产业、交通系统、建筑以及森林等植被碳汇,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技术框架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