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健 《经济视角》2010,(8):50-52
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但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取得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相比之下,韩国政府在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方面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从韩国对生产废弃物和居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两方面入手,分析总结了韩国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制度、措施和具体做法,以期对我国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但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取得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相比之下,韩国政府在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方面却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这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从韩国对生产废弃物和居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两方面入手,分析总结了韩国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制度、措施和具体做法,以期对我国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方传真     
《环境经济》2009,(12):69-70
北京:50万吨园林废弃物将“变废为宝”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宣布,与市科委联合开展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西城、朝阳、海淀、丰台、顺义等5家园林废弃物处理厂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市绿化垃圾处理示范基地。今后,北京每年至少有50万吨园林废弃枝叶实现“变废为宝”。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急剧增多,仅8个近郊区2007年就产生了167万吨园林绿化废弃物。目前,北京已经建成的5家园林废弃物处理厂,年处理能力达50万吨,  相似文献   

4.
浅谈发展我国节约型园林的技术途径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及城市园林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及发展节约型园林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节约土壤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能源、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废弃物的再利用等八条实施节约型园林的技术途径,以期为我国发展节约型园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11)
目前国内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加快实施,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物流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其中,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的物流体系的建构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成为一个研究和实践难点。文章首先以衡阳市农村地区为例研究了乡村地区的物流现状,整理分析了乡村地区在废弃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若干建立农村废弃物科学物流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城镇人口和行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对我国城镇的有机废弃物生成量、利用量和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它们的潜在性资源价值和环境影响作出定量评价。这一结果对制定我国城镇有机废弃物的环境管理政策和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有着基础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经济价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佳培 《经济师》2014,(6):243-245
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关系到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安全,其经济价值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文章梳理了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概念、数量及未来产出趋势,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价值的认知变迁,资源性废弃物的经济价值估算,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碳排放及国际经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有限产权交易制度下的循环经济——以电子废弃物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的产权制度是将传统单向生产模式转变为循环生产模式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只有从产权结构的层面,重新分配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电子)产品生产、消费和处置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才能从根本上为(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与循环利用提供经济激励。有限产权交易制度下的(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包括扩展生产者产品设计和生产责任、废弃物回收和处置责任,以及通过置换使用权与所有权,弱化消费者的废弃物处置责任。  相似文献   

9.
电子废弃物不仅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而且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固体废物中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长期以来,由于对电子废弃物问题缺乏足够认识和有效管理,电子废弃物中的很大一部分宝贵的资源被浪费。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实现电子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迫在眉睫。文章主要探讨政府在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处置和再利用整个过程中的相关责任。  相似文献   

10.
肖宝琴 《时代经贸》2010,(22):58-58
在spp智能型废弃物自动分选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废弃物可以得到根好的利用或者处理。着重阐述了建立在SPP智能型废弃物自动分选处理系统上的废弃物物流流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影响和阐述"生态园林"理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古今这两种园林思想在人与自然相和谐方面的不谋而合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探讨了生态园林文化对自然与人类共存的促进作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国外治理"三废"新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理废气、废水和废物是建立友好型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为了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治理三废问题,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涌现出了大量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集可游、可赏、可玩和可居于一体,其设计要素有山、水、植物和建筑。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境界,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相似。我们可借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要素,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丰富而独特的健康思想与经营理念,其理论与思想有待深入阐释与梳理归纳。通过查阅古籍资料、结合传统医学理论,挖掘与分析古典园林营建中康养思想的生成环境与养生内涵,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探析其在健康思想引导下的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园林建构活动与健康生活。从健康科学含义出发论及知觉、感觉、肌体三大方面,从健康环境决策、健康园景营建、健康园居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证,进而获得现代语境中古典园林健康思维的生成机制,并对其在当代健康园林设计中的理论价值进行总结与展望。研究成果对充实当代健康园林理论,促进以健康中国为导向的风景园林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研究多局限于园林内部,常常从一些纯建筑的景观角度去观察园林,没有能够跳出园林看园林,将园林与所在的城市的文化之间联系起来研究。以成都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道教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宗教哲学思想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宗教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同时,园林文化中的多个因素也都能清晰地反映所处城市的宗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以植物专类园概念与地域性内涵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影响植物专类园地域性特色的因素,探讨了基于场地自然肌理特征、场地精神文脉、植物文化与地域性特色植物景观,塑造植物专类园地域性特色的方法。以湖南烈士公园蔷薇园为例,基于场地现状与规划定位,构建了地域特色明晰、功能内涵丰富并融入植物文化的综合性现代植物专类园,为地域性景观的发展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古代巴渝地区开展过诸多园林营建活动,其发展过 程不仅因应地域自然环境,还映射着各历史演进阶段的人文情 境,是地域重要的遗产资源。然而,除现有遗存外,散见于方 志文献中的巴渝园林信息缺乏系统性整理。综合文献稽考、田 野考察与空间图示方法,对巴渝地区园林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 理,划为萌芽起步(先秦秦汉)、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多元 积累(隋唐)、兴盛而衰(宋元)、融会新盛(明清)5个阶段,分 析了各阶段园林的类型、分布,探讨了其风格流变及原因,以 期形成整体认知,为深入理解巴渝古代园林赓续本相与深化推 动地域园林遗产整体保护提供基础参照。  相似文献   

19.
以校园和植物园“二园合一”思想为主题,以文化生态和学术生态为核心,植物园式生态环境建设为辅,从而优化高校整体生态环境,努力构建一个内涵丰富的生态校园。  相似文献   

20.
生态工业中的废物交换系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工业是基于产业生态学理论兴起的全新工业运作模式.它强调的是工业共生与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患流的相互联系.使一个企业的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加以利用,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分析三种不同生态工业中的废物交换,并对其管理手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对比.显示建立工业生态废弃物交换系统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工业废物交换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废物交换的时间和成本,增强生态工业链的秉性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