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钧  Cook  S 《中国国情国力》2000,(9):20-22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相似文献   

2.
展莹莹 《黑河学刊》2013,(9):177-179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保障公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自199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维持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应该激发受保对象的就业积极性,让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城镇低保人群,一直都是社会中不容忽视的群体。自1994年国家逐步确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提供经济补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广西经济》2008,(9):62-63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并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重点,提出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这标志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城乡统筹的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吴昊 《中国经贸》2014,(21):120-120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低保制度的重要组成率先建立起来。在二十年发展建设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日渐显现。本文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目的,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绮珠 《中国经贸》2010,(16):166-167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安全网的最后一道保障线,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社会救助制度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在现阶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城市低保标准入手,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现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发展》2006,(9):40-41
城市贫困角度的研究成果 1993年以来,由民政部主管,在全国城市中推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被看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8.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缓解城市贫困、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维护居民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为基本目标,以减少贫困,实现脱贫为终极目标。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依旧难以避免政策偏差的产生,构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评估路径,提出低保政策改进方向,减少甚至避免政策偏差,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济制度.2007年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开端年,它的最终完善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其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10.
1999年9月,国务院审定了《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条例》,同年10月1日在全国施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变了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钱多多救济,钱少少救济,工作随意性大的弊端,基本实现了公平准确确立救济对象、合理制定救济金发放标准,不仅提高了救济的效果,同时做到了使社会救济工作走上了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但是,在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的政策仍然有很多没有涉及到的方面。文章立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施行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应措施,在保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同时又能提高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一项保证,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本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中的保障对象、保障资金的筹措与资金管理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为妥善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生存问题而实施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城市低保制度的施行进入了正式化和规范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三十多年来,作为民生“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不仅在保障城市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方面作用显著,同时,也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我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吕梁调查队在近日开展了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专项调查。通过听取市民政局的工作汇报,分别到十三个县市区进行实地座谈、调查等形式,对我市低保工作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何佳 《辽宁经济》2004,(6):22-24
城市低保人群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容忽视的群体。1994年以来,中国逐步确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提供经济补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最后一道防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几乎覆盖因下岗、失业、伤残、离退休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所有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5.
武萍 《辽宁经济》2010,(7):22-23
近十年来,辽宁省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受惠于这项制度的城市居民由1998年的15.45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1.23万人。2004年10月,辽宁省政府正式颁布了《辽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标志着辽宁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全面建立,并步入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林传衍 《开放潮》2002,(3):74-75
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是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步骤。它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意义十分重大。最近,笔者对将乐县城乡低保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杜芳飞 《魅力中国》2011,(11):92-92
自从我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自以来,其对农村贫困人口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一项非常得民心的社会政策。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际情况,就农村部分地区低保受益对象选取的“轮流坐庄”现象展开论述,并就切实维护农村贫困人口的低保受益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低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目前,我国所有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都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在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有低保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低保制度的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19.
公维才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3-115
当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已全面展开,但由于传统认识偏差、财政投入匮乏、制度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践中出现了“一大”、“二低”、“三难”等问题。因此,转变传统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制度建设是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备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两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殊孤寡老人进行的实证调查所得的数据和资料,试图描述在救助收容机构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孤寡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境遇,并分析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利弊因素和实施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