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待坏人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人们通常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以怨报怨”.也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不守信用.我也不守信用;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用这种方法来教训那些办坏事或破坏规则的人.他们吸取了教训或许会改辕易辙:二是“以德报怨”。你对我搞阴谋诡计,我仍旧对你友好。基督说,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应把右脸也让他打,用这种胸怀和博爱去感化对方,让坏人也能变为好人;三是“以直报怨”。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和干坏事的人,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错了。比如,出租车司机多收费,“以怨报怨”就是拒绝付款;“以德报怨”就是再给他一笔小费;“以直报怨”则仍按规定付款,但要告诉对方他犯了规,以后改正。  相似文献   

2.
《经贸实践》2004,(10):63-63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听话人当然很容易能听出来,如果说话人是利用会话隐涵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菩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回击。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  相似文献   

3.
林蓉 《时代经贸》2012,(4):36-37
笛卡尔是法国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在西方近代哲学开创者之一笛卡尔的思想体系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复杂的是“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笛卡尔在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不知道是哪个伟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懒人创造世界”。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座右铭。每当有人批评我懒惰的时候,我就用这句话来反击:懒,的确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是也给我带来了收获。老妈常说我这是谬论,懒人怎么会有收获呢?过去我不知道,总之现在——网络发达的现代,懒人自有懒人的办法,我今天就告诉你几个懒人的绝招,如果你是同道中人,那可别忘了有好东西要和我分享哦!  相似文献   

5.
林蓉 《时代经贸》2013,(4):170-171
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他把被理性证实的真理称之为“有关观念关系的东西’,休谟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存在,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但他的不可知论并没有彻底否定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为人类认识划出了界限。“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休谟哲学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哲学中各种非理性主义起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我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念大学本科的时候,曾经一度对美学哲学十分着迷,从图书馆里借了不少的美学著作来看。但是,读完许多美学哲学的著作后,反而感到纳闷了——美学哲学家们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也就是说“美”的含义是什么!这些著作罗列出了许多不同的对于“美”的认定,譬如占希腊人认为美是对称,如对称的几何图形就是美,长着匀称端庄的五官和合乎比例四肢的人就是“美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研究企业经济的过程中,我感悟到“玩企业”实际上是“玩哲学”。尽管大哲学家不一定是大企业家,但大企业家一般都是大哲学家。不过,在大企业家的思维里,对传统哲学上若干重大关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突破”。实践是理论的最高评判。过去我们总讲理论指导实践,现在倒过来是理论服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首先服从实践,而不是相反。地形变了,地图必须随之改变。这样来应对理论,我们叫做改变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8.
有时候不得不和别人共用一台电脑,会感到很不方便,比如:私人的东西不想跟别人分享,可是又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存放该文件,只能想办法把文件隐藏起来。WINDOWS“文件夹选项”有隐藏文件的功能,只要把你要隐藏的文件“属性”里“隐藏”的框打上钩,再让系统不显示隐藏文件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法几乎人人都知道,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几种隐藏文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理性的思索,是有触及灵魂的作用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曾经提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发膨胀和扩大,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作报告时,  相似文献   

10.
在今日美国的哲学舞台上,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无疑是颗耀眼的明星.他视野广阔而又深远,运思细致而又深入,从精神哲学到语言哲学,从认识论到伦理学,从数理逻辑到犹太宗教等等,无不在其鸟瞰之下;而思考的新颖独特及善于解决理论难题也早已使他蜚声美英哲学界.德国著名哲学家施太格穆勒曾对普特南有过这样的评价:“他(指普特南——引者注)也许是当代唯一具有‘纵观全局’能力的哲学家”,“15年来,每当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举行规模较大的哲学会议,普特南几乎总是主要报告人之一,而且大多数与会者又几乎毫无异议地认为:普特南的报告属于最有趣和最优秀的报告.”施氏甚至将普特南与年长他近20岁的当代美国最富盛名的哲学家奎因(W.V.O.Quine)相提并论,认为两人“已齐名多年”.早年的普特南曾受业于赖欣巴哈和奎因,有“分析哲学鬼才”的绰号,和奎因一样,他由数理逻辑而入哲学殿堂.当年(1963年),一位德国哲学家在听了普特南的演讲后曾感叹地说:“把一个纯粹的数学家请到哲学讲坛上来,这种事情只会在美国发生.”然而,这位德国同行绝不会想到,普特南不仅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克·霍德金森在1983年牛津版的《领导哲学》第1章中说:“管理是行动的哲学。”“哲学是管理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核心部分。”一篇美国的论文也指出:“倘若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是哲学家。”发达国家许多培养管理人才的大学,都将管理哲学列为必修课程。诚然,他们理解的哲学和我们理解的哲学在内容上是不同的,但  相似文献   

12.
王勇 《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39-241
哲学的秘密在于人。"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是哲学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主题。大哲学家们总是围绕着"人怎么活""、为什么活""、活得如何"这样的关涉"人的命运"的话题进行哲学运思,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和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先明 《经济前沿》2005,(1):i016-i016
“知识就是力量”、“唯一好的是知识;唯一坏的是无知,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双倍的无知”。第一句名言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第二句是古罗马政治家恺撒的话,他们都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仅仅是因为物以稀为贵,那物稀的东西多着呢!为什么鲍鱼这么贵?我没有考究。海参也不好吃,它为什么也那么贵?我不知道!中国人啊,有很多怪的事情……”某国际著名鲍鱼专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5.
杨旭 《经济师》1997,(7):56-57
论企业的商业秘密管理●杨旭“商业秘密”译自英文“TradeSecret”,过去曾译为行业秘密、业务秘密、营业秘密等。由于法律知识尚未普及,又由于“商业”一词,使许多人认为“商业秘密”是商业企业的秘密,只有商人才有商业秘密。这是一个误解。依据我国《反不...  相似文献   

16.
“朴实、诚恳及不夸张的风格让我觉得感悟良多,讲的东西是天天在企业里发生的,介绍的解决方案也是第二天上班就能用得上的。真正做企业的和那些专门从事咨询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著名管理培训师张晓彤的一位学员课后对记者如是说。这种效果正是张晓彤所追求的:轻松、愉快、亲和力强、行云流水、实在、厚道……。  相似文献   

17.
“我有这种体会,做一个企业家,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玄妙、那么神奇,其实最重要的是把大家今天都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做到_了,做好了,那么你的企业一定是很优秀的。”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年代,除了那些奢侈晶牌,似乎已经很少有哪个品牌能够坚守“不打折”的立场了。几年前在商场看到的一些高高在上的品牌。如今大都定时或不定时地进入折扣店,享受一段时期内的销售额狂飙。看看身边那些经常在买了一部新车之后两个月就后悔不迭的例子。持币待购心理的出现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既然几个月之后我能以比现在低得多的价钱买到这个东西,我为什么不等等?而厂商是如此害怕持币待购,然而他们对此的反应——打折,却又在助长这种趋势,二者之间几乎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黄谷 《经济论坛》2005,(5):118-118
古代有一位画家,这天被请进王宫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你认为什么东西最难画呢?”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和马,是最难画的,我画不好。”齐王又问道:“那你认为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画家说:“画鬼最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狗和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一点点,就会被人发现,所以难画。  相似文献   

20.
8年前,樊纲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不道德”的经济学》,从而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经济学伦理问题的大讨论。经济学把“自利”作为分析人类行为的预设,似乎是一件无可挑剔的事。甚至连茅于轼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问题与伦理问题遵循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也许,它反映了人们对“休谟法则”的深信不疑:我们不可能从“实然”(is)中推出“应然”(ought)。1739年,休谟在《人性论》中严格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提出不可能从“实然”推出“应然”的著名论断,被道德哲学家黑尔和政治哲学大师罗尔斯称为“休谟法则”(Hume‘s Law)。1785年,《人性论》发表约50年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为他的“道德律令”做了如此诠释:“我们确实不理解道德命令的无条件实践的必然性,但我们却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对一种力求以其原理来达到人类理性极限的哲学来说,也只能作如此程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