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创造了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并被德国民法典采用后,其理论便在世界法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着我国物权法的制定,长期被我国法学界所忽视的物权行为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诸多问题,尚待澄清,尤其是对于物权行为"有因"还是"无因"这一核心问题,学者们更是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
从体系解释的角度而言,可以认为中国《物权法》没有明确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但《物权法》似乎考虑到了其与《合同法》第51条的协调,而承认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原则.如果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会对民法的逻辑以及实践都有所伤害,还可能伤害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制度.既然承认所谓债权合同与物权变动效果相区分的原则,而债权合同又不包括物权变动的目的与效果意思,只能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在一个买卖物的交易中,有物权合意的存在,实为逻辑的必然,且此逻辑不伤害法益,无变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善意取得是民法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之前只将其应用于动产的所有权取得。新《物权法》对此有所突破,将善意取得扩展到不动产。本文就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涵义与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这一新的立法举措必将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极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物权变动在物权法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而物权行为又是物权变动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方面,物权行为以其所蕴含的深邃的法学思想和高超的法律技术,在理论上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它也以其所具有的保障交易安全、促进交易效率提高、维护交易公正的功能价值,在实践中对物权变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即将制定的物权法应当肯定物权行为理论,确立物权行为制度。  相似文献   

5.
孙秀红 《经济师》2009,(12):67-68
对于物权的效力历来多有争论并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学说:“二效力说”、“三效力说”、“四效力说”。但是无论何种学说都是以物权的本质和特性为物权效力的理论依据,以公示公信为其存在的制度基础。然而由于现代物权价值观念的转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具有明显物权特性的物权,再加上对保障第三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的重视,更多的债权通过公示而物权化,物权与债权的区分逐渐模糊化,物权的独特效力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明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第107条是关于遗失物的善意取得的规定,该规定存在规范漏洞,文义上也存在不明确之处。该条明确规定了权利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原物返回请求权,请求权基础不同,故可能存在请求权竞合情况。但对于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同时,《物权法》第107条的规定损害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因此,文章通过对该条文的解读,对遗失物善意取得制度及各国理论进行了分析,对此制度的不足从立法角度和实际运用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对该条规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无权处分依然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其涉及多方法律关系,是个较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学者争论的“无效说”、“有效说”、“效力待定说”以及无权处分行为与物权行为、善意取得制度等法律关系,尽管众说纷纭,但主要目的是保护交易的流转与安全,维护稳定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8.
孙素芳 《经济师》2006,(10):8-9
房屋所有权交易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在于通过何种制度安排,平衡房屋所有权交易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利益冲突,确保交易安全、快捷的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方案:无因性理论、公示公信原则和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文章对这三种方案分别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并指出,我们应以物权变动有因性为基础,以公示公信原则为依据,以善意取得制度为物权取得方式来构建我国的房屋所有权交易安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善意取得,是罗马法中为了保护非法律行为条件下第三人的正当利益而设的理论和制度,后来演变成一切物权变动条件下对第三人保护的理论和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其主旨在于保护交易安全,稳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0.
罗丽娅 《经济师》2010,(5):73-74
无权处分行为制度是各国民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就无权处分行为而订立的合同的效力问题,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文章对无权处分行为及其效力的认定作了研究,讨论了我国民法上的无权处分行为及其效力,对其效力文章认为是效力待定,历史的结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力。同时指出了法律存大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田国兴 《经济师》2002,(4):76-7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愈来愈成熟。但是,我国现行有关物权的法律法规,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缺乏关于物权的最基本的规则和制度,己成了制定民法典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纵深发展的今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权制度体系巳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文章仅就立法中物权变动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蹇洁  胡阳帆 《经济师》2005,(2):62-64
区分原则 ,简单地说就是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区分的原则 ,该原则彻底理清了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主要从上述几点出发 ,对区分原则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界通说认为不动产登记其具有公信力,导致立法价值与法律条文逻辑不一致,经不起体系解释的推敲.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公信力主要体现在善意取得制度及不动产登记机构审查原则,通过对这些制度及原则相关法律条文的体系解释,研究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公信力价值取向与法律体系完整性的契合度,为现今 《物权法编》(草案)编纂提供一种价值及条文体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夫妻单方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现象成为当前社会的多发案件.通过结合夫妻财产共有制度、无权处分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这类案件的合理解决.建议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夫妻间民事侵权的责任,明确侵权救济方式,完善财产登记制度,以期更好地保障夫妻双方平等行使夫妻共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15.
林业物权是权利人对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以及与森林、林木、林地有关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森林法》是构建我国林业物权制度体系的主要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权处分行为是相对于有权处分而提出的,这一规定与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确立的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着法律冲突。本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债权行为的相对性以及交易安全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对《合同法》第51条之规定,应当区分相对第三人的主观态度,来确定合同效力,同时亦为了保护原权利人的财产利益,法律应对善意取得制度做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行为财务理论的评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行为财务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而且非理性部分不能被彻底消除,从而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偏离EMH。基于此,行为财务学者们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行为财务理论模型,用于解释和预测投资者的行为及市场运行状况。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行为财务尚有很多领域等待研究,而且,在解释的普遍性、理论的系统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文岚 《时代经贸》2011,(16):64-64
我国一直以来以地大物博著称,然而今天却要面临很多自然资源枯竭的局面,笔者认为除许多资源本身的不可替代性以外,还有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在本文中,笔者讨论了自然资源物权的属性,认定自然资源物权是一种准用益物权。只有准确定位自然资源物权,我们才能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同时也为完善我国《物权法》对自然资源物权的规范提供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易和流通关系内在的包含着物权变动的过程,物权变动是物权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乃权利所生的动态现象.由于物权本质是排他性的权利,物权的变动不仅对当事人影响巨大,也势必会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构成了整个社会交易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对其利益的保护某种意义上是对于社会交易安全的保护,因此第三人利益也需要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0.
周锦培 《时代经贸》2008,6(5):11-12
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内容丰富,法理精深,立法技术高超,尤以私法见长。罗马私法发达,以物法为主体,由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个部分组成。近年来,我国大陆和台湾学者对物权制度的探讨和纷争喋喋不休,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止息了纷争。本文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探究罗马法物权制度与我国物权制度的衔接和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