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不足、贫富差距过大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对GDP核算体系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对GDP缺陷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从综观各位专家学者对GDP的态度出发,再结合自己的观点,陈述对GDP缺陷的辩证思考。从环境核算、资源核算、财富总量、社会经济福利、非市场经济、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政策法规、人为因素等方面辩证地研究了GDP核算体系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一个城市的定位是这个城市体现的核心价值,是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实质。其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都是构成一个城市定位的要素,这些要素和谐发展最终决定了城市定位的本质。文章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城市定位,旨在思维意识上形成共同核心价值理念,努力建设一个国际化的中国西部名城。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三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经济国际化日益增强的世纪,也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加快发展的世纪。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波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经济建设、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智能城市”,即高度信息化和全国网络化的城市将矗立在世人面前。国际化都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已成为国家与地区参与国际竞争,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基地。21世纪城市将是经济、技术、环保、人口变化和人类创造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也是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化系统的结合,其发展将呈现三大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岛的城市文化建设在注重延续传统文化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现代文化名城的建设步伐。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对提升青岛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使青岛城市建设更具个性,以及激励市民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具有文化资源、特色经济和地理区位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国际化程度不够等不足,青岛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应该充分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坚持理念创新、科学谋划和立足特色的路径,不断完善青岛的城市文化建设,全力彰显岛城的独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重庆都市旅游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自然资源、人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将有助于推动重庆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本介绍了重庆旅游业及都市旅游资源状况,并针对重庆都市旅游,提出布局思路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国际化的形式从出口贸易、建立海外渠道到国外投资办厂等模式不一。国际化模式不同的企业其跨国经营的动因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同一个时期进入不同的国家市场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宏观层面对外投资政策的放松、综合国力的提高及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微观方面企业对国外资源、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等的渴求,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等都是企业国际化的动机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为WTO成员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成为世界第六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作为这个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建设南京都市圈既是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都市圈内各城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内需的战略选择。为了积极推进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之间互相推动、互相支持、互相竞争、互相合作的互动协调发展,2003年8月,来自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以及淮安等城市的市长与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南京财经大学召开的“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高层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南京都市圈商圈商贸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要加快南京都市圈的建设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和互动发展,除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外,加强都市圈商贸流通业的合作至关重要。2004年6月12日,来自南京、芜湖、扬州、镇江、马鞍山、滁州等12个城市的市长与160多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了由南京市人民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要素聚集,让其已基本具备成为我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所必备的条件,但发放较晚和起步水平较低导致其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存在着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足、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和影响力下降等问题,应从加快产业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升要素聚集能力、提升城市影响力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上海的社会经济建设与运行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世界上已形成的国际化大都市相同,也面临着如何保持人与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对空间需求急剧扩张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开发地下空间,立体发展城市,走集约化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十年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外资本市场也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证券市场的变化作为风向标深深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冷暖.入世后的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与世界接轨的联动效应愈发明显.本文着重探讨一些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有关的问题,包括: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性,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以及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国际分工、贸易竞争、规模经济、亚洲生产链的视角探索了人民币在亚洲区域成长的优势和劣势。文章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发挥载体货币的功能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是市场驱动的结果。中国需要抓住这次全球经济调整的机会,积极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网络中的地位,同时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因素提供相容的制度支持,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条件,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在构建特色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开始不断探索和发展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与进程。探讨我国经济环境下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日后发展趋势,有利于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过程,它一般要经历贸易结算功能的国际化、金融交易职能的国际化和价值储备职能的国际化三个过程。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四个主要经济因素归结为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占全球比重、对外投资额所占全球的比重、金融市场的发达与开放度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深入推进,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二者协同演进。为此,我国对外投资应该在投资区域、投资产业及投资方式作战略调整,以强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对货币国际化、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综述的基础上,力图从货币国际化带来的"货币锚"效应、货币国际化实现的"铸币税"功能、货币国际化的道路与金融深化、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国际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几个方面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美元、欧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发展历程来看,货币国际化能够为本国带来一定的铸币税收入,降低本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成本,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加速本币升值、引发本国经济衰退。学习和借鉴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通过识别和积累社会资本获得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资源,进而实现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获得国际化绩效是企业国际化的目的,积累核心资源是企业国际化的基础,而运用社会资本是企业国际化的出发点。基于这一思路,文章将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中的资源基础观同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通过实地调查中小企业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探讨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国际化绩效及核心资源三者间的影响机制,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现有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温州专业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曾经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一些曾经闻名全国的专业市场面临着供求减少、市场转型、竞争加剧等种种挑战,且逐渐走向衰退。今后一段时间内,温州专业市场必须紧紧抓住“功能创新”这个核心,优化市场结构,强化管理,建设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市场。目前专业市场功能创新的方向是拓展与现代经济部门相适应的市场功能。应重点促进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化、国际化、展销化和营销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国际板市场发展的境内外经验借鉴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出国际板不仅在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也是全球范围内发现和吸纳优质经济资源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国际板市场能够顺利建立并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既要避免国内资本市场的现有问题延续到国际板市场,也要充分汲取境外国际板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据此,本文在国际板的推进步伐、退出机制、IPO制度、跨境监管、信息披露、上市成本控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金融避险能力等八个方面对我国国际板市场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本文通过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一般规律的分析 ,阐明了现阶段我们应抓住机遇 ,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 ,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为中国证券市场寻找最大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