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东部丘陵山地小流域土地优化利用模式——以嵊州市上东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2):30-31
通过分析嵊州市上东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制约因素,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出发,依据流域立体分异特点,提出了4种不同的土地优化利用模式,即保护型利用模式、复合型利用模式、多种经营型利用模式和高产农区型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孙义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3,(1)
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合理利用的依据。是按照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土地各要素,诸如: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植被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分类,土地诊断,数量统计,质量评定,土地制图等项基本工作的综合。土地评价要求区别和划分土地生产能力的区域性差异;阐明和评价土地质量的优劣,生产能力的高低,生产潜力的大小;诊断和鉴定土地对农、林、牧各业生产的适宜性能和限制性因素,从而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天水市麦积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等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从土壤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构型、气候、土壤管理等5个方面选取14项指标,对麦积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影响该区耕地地力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麦积区耕地地力等级可分为5等,1~5等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74%、9.18%、56.84%、30.45%、1.40%,其分别对应国家6~10等地;通过层次分析组合权重分析,灌溉能力、年降水量、有效磷、坡向、有机质为影响该区耕地地力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日益突出的土地生态问题直接威胁着我国土地生态安全,其中丘陵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土地生态安全问题不同于平原地区.在诠释土地资源生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房县为例,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对丘陵山区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丘陵山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以广东省四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中的不足,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重点分析各指标的含义、指标值获取方法和评价标准,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方法,并以广东省四会市为例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西省庐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可持续利用思想的引入和土地问题、矛盾的日益尖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被学科界广泛探讨.其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是中心问题之一,探讨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庐山区为例,探讨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思路.通过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化、指标权重、评价指标阈值、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确定,利用加权综合的方法求取了庐山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值.结果表明:这种评价方法是可取的,庐山区的持续利用评价结果较为健康,且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试图在保证区域各类用地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对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为研究试点,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载指数法建立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果]揭示了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现状为\"可载\"状态,符合宁国市实际情况。[结论]认为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有效地融入政府管理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职能部门需统筹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市县土地资源评价,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指南,构建市县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并以大冶市为例,从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中,较高等级分布最多,占58.37%。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评价中,高等级分布最多,占67.02%。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等级较高的分布在大冶市的北部、西部、东部大部分地区,等级较低的分布在南部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文章分析“三生”空间的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其功能间相互作用规律,对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武山县为研究区,基于格网尺度评价2009年和2015年“三生”功能,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三生”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类型及时空格局特征。[结果](1)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在扩张,其功能值分别提高160%和960%; 生态空间有所缩减,功能值在下降107%。(2)2009年和2015年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间存在协同关系,与生态功能为权衡关系;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3)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间高—高协同区空间格局在扩大,而低—高权衡区在缩减; 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之间分别为低—高和高—低集聚的权衡分布,其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结论]武山县城关镇—洛门镇一体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结果可为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鸿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111-115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以金坛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良祥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29-30
土地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在综合分析土地安全的概念、内涵和评价目标的基础上,以金坛市为例,初步构建了一套包括24个评价因子的区域土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市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安全态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障碍因素诊断,结论显示金坛市土地安全态势基本稳定,购买力、水资源保障和建设用地保障等准则层的指标是主要的安全制约因素;提出了实现土地安全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各项规划的重要基础。[方法]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建设开发影响显著的限制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系数法测算适宜建设空间规模及现状开发强度,结合适宜空间聚集度和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合理开发强度,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偏离度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结果显示云岩区现状建设用地接近极限,无开发潜力导致超载; 南明区现状建设用地比重过高,且适宜空间分布零散导致超载; 观山湖区开发潜力不足,但由于现状开发状态尚未超过合理开发状态,导致临近超载。[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及成因分析,为超载和临界超载区域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优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林业经济》2016,(12)
根据2000~2010年的志丹县逐月MODIS/NDVI数据,以乡镇为单元,结合志丹县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志丹县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气候尺度上,气温对植被覆盖影响显著且与其呈负相关关系;从区域尺度上,志丹县各乡镇11年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均有所增加,其中张渠乡增加幅度最大,永宁镇增加幅度最小;从经济尺度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政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显著且与之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各乡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业科技水平,加强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能加快植被覆盖的增加,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扇形区的内缘,濒临渤海湾。黄河从市中部横穿,将市区分为两部分。北部为黄河泛滥及尾部摆动形成的冲、洪积沉积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巨大。南部为泰沂山北麓与黄河冲、洪积叠交地带,兼具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的特点,地势平缓,土层较深,土质较好,适宜发展多种种植、养殖业。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为滨州市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土地后备资源的特点滨州市有土地后备资源1969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88%,其中荒草地62588公顷,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地差别化供给视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间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差别化供给是解决当前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差别化供给角度对河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危险性3个领域层、8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出河北省各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将149个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高水平区、中高水平区、中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4个等级,并结合评价结果对河北省土地差别化供给从供给量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及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分析,并以R/S分析法对其未来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以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市辖10区2市安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1995—2005年11年中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来自城市建设需求、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以湖北省房县红塔乡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四个子系统出发建立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鄂西北房县红塔乡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评价得出研究区各子系统的潜力,其中资源系统潜力比重为59.49%,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分别占了 12.87%、12.34%、16.30%.结果表明:资源和环境系统潜力占据主要部分,评价指标体系能综合反映研究区耕地整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符合整理区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推进可持续耕地整理综合潜力规范化评价的措施,可为山区实现耕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蒙吉军刘家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摘要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对狭小,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分析万州区1997-2003年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评价其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来的影响。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选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24个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进而评价近7年来土地资源利用的水平。通过研究发现:1997-2003年,万州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变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土地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呈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