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基尼系数(GXNX)、Theft指标(GE1)和对数离差均值(GE0)对1978—2004年中国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差异和城乡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全面度量,以及运用R/S分析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城乡差异,处于第二住的是东部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差异,然后是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大致相当,而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是最小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Hurst指数都接近于1,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扩大,而东部地区内部和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还可能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使得东中西部地区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性。东部地区主要靠自主研发来促进技术进步;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模式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在西部地区自主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模式。因此,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经济、科技政策应当注重各区域主导技术进步模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参数化共同边界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环境约束下2000—2010年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证结果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不仅绿色发展效率高,而且生产技术水平更加贴近潜在水平;总体上,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而中西部地区却表现出负增长的现象,东部地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表现皆优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分解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成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全雩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甚至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消极的作用;从纯粹技术追赶来看,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不断靠近潜在生产技术,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生产技术愈发落后于潜在水平的趋势;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三大区域都表现出技术发展空间不断压缩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和22个东道国面板数据,基于国际R&D溢出模型和包含金融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金融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且与金融发展水平、国内R&D活动和经济开放度对TFP均呈现显著正向效应,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二是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中部地区显著负相关,而西部地区溢出效应不明显;三是中国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TFP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虽表现出正相关性,但不显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高于中部地区,地方经济增长水平与金融发展并不呈现显著相关性。如何充分利用OFDI与金融发展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金融的发展通过提高储蓄率与储蓄一投资转化比率而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则使生产扩大产出增长,并通过金融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本与R&D资本水平的提高.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在货币化金融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能够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从而发展更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试图在全面理解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和论证,并提出中部崛起的区域金融发展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1995年~2007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度量技术进步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检验了技术进步对区域能源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均对能源需求有显著负效应;技术进步对降低能源需求的作用表现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点。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基础、能源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度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得出了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其次,中部第三,东北最低的结论。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度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在1992—2009年间呈“U”字型走向。最后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外生因素(政策因素)和内生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7—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BM—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效率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区域效率存在差异,表现为“中部>东部>西部”特征;从全国视角出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从区域视角出发,东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中部地区受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影响,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特征。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改善投入产出结构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并从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出发,考察其对我国资源型省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首先运用面板VAR模型(PVAR)对我国26个省份1996—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深入剖析,以分析资源依赖、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交互关系。随后,具体将我国资源型地区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利用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不同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而技术进步可以显著刺激经济增长,缓解"资源诅咒"现象发生。此外,通过对中部、西部和东部进行分区域研究,发现除技术变化外,技术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中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现象,而技术变化则是破解东部地区"资源诅咒"的关键。进一步对影响技术水平的各变量进行分析后,认为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而对外开放度和外资利用率对东部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阚大学 《技术经济》2012,31(4):38-44,125
利用2000—2010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行业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出口和进口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出口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与之相反;三大区域的进口均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三大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投资和技术进步;东部地区的FDI、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的FDI没有促进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构建耦合产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实证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技术选择模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行业特征和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静态的技术引进路径只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且容易造成技术依赖性,在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动态技术进步路径比单一静态技术进步路径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自主研发才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仅在东部地区对技术进步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在西部地区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效应,在其它地区则存在显著正效应;行业特征与区域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影响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和变化,且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赵伟  马瑞永 《经济地理》2006,26(1):11-15
依据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分析了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区域内金融增长差异只构成金融增长总体差异中小部分;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中,区域间贡献要远大于区域内贡献;区域内东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小。区域金融增长差异呈现上述特征是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增长中地方政府的介入以及中央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紧密联系的。根据区域金融增长差异的特征,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着重降低区域间金融增长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1990~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金融数据,选用HHI指数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金融集聚度;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各地区的资本集聚度、劳动要素禀赋指数和技术集聚度;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得出区域金融集聚度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结果表明: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最高,金融集聚作用系数排在第三位。金融集聚度最高的东部地区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最明显;全国、东北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通过构造误差修正模型(ECM)并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河南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东部沿海四省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发现河南区域金融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增长,东部沿海省份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要优于河南。且河南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为因果关系尤为不明显,而东部沿海省份两者的互为因果关系较河南显著。基于此,最后对推动河南金融业发展、缩小中东部地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以金融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厘清金融集聚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基于2002 ~ 201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金融集聚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不同区域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金融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实体经济增长,且东部地区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将所有制歧视约束纳入科技金融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假定科技金融活动中“过去掌握的技术不会遗忘”,运用Sequential DEA Malmquist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省域和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科技金融效率进行了估算和异质性考察。结果表明:①未考虑所有制歧视约束下的测算会出现显著高估,不能反映中国科技金融效率的真实水平;②区域层面考察发现,科技金融效率增长速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且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提升;③制造业细分行业考察发现,整体科技金融效率稳步提升,但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提高,技术效率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非常大,与中低技术制造业相比,中高技术制造业面临的所有制歧视约束更为严重,可能的原因是存在“双重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得分和排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差异化特征。从金融发展因子和金融服务因子来看,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化特征依然存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未来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优化普惠金融发展坏境,创新普惠金融供给,培育普惠金融需求,从而促进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借助中国2011年设立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通过PSM-DID方法、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依然稳健;随着试点政策的不断深化,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持续增强的动态演化规律;科技金融政策为东部地区和高等级城市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效应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和一般等级城市;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是科技金融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种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20,(2)
文章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选取2008-2017年31个省(市)(除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探讨了我国整体、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科技投入对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进步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1998—2010年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技术进步率,运用面板VAR模型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有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有推动作用,而对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有负影响,据此,提出合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