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万正和是河南的农民,但他常年住在美国,做着柳编生意。万正和的家乡在河南固始县三河尖乡,这里盛产柳条。一直以来,这里的人们都喜欢将柳条编织成柳筐、柳篓,除了自用外,一些人还拿到市场上去卖。万正和的柳编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办了一家柳编加工厂,为人编货。他听说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客商参加广州交易会。万正和觉得机会来了,他精心准备了一些新研制出来的柳编工艺品赶到广州。  相似文献   

2.
<正> 兰溪市赤溪乡是远近闻名的毛巾生产基地。1999年10月15日中午12点,一位义乌老板带着一高一矮的两位昆明客商,来到赤溪乡山背村方老板的毛巾厂。义乌老板向方厂长介绍说:"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有毛巾批发摊位,这两位昆明客商是来我摊位进毛巾的。因我货源不足就带两位老板来你厂看一看,如有货就买。"方厂长见两位昆明老板衣着华贵,很有气派,又是上门的生意,心里十分高兴。他领他们在仓库挑了5万条不同规格的毛巾。结算货款11.6万元。昆明老板吩咐方厂长将这些毛巾以每包500条捆成100大包,用汽车运到义乌交货。同时拿出2万元现金作预付定金递给方厂  相似文献   

3.
<正> 提起肠衣厂厂长韩振国,人人都夸他是个生意精。他靠自创的营销道道治厂,招招灵验,肠衣厂产销平衡,非生产性开支大大降低,货款回收率达100%,肠衣生意越做越大。一、找货源避开竞争热点肠衣生产季节性强,只能在冬季进行。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成为旺季制约生产的"瓶颈"。为组织货源,降低采购费用,他发明了"避开竞争点采购法",到最偏僻的地区和别人不愿去、跑不到的地方采购肠衣。  相似文献   

4.
<正> 1983年,温州的倪先生来到北京,先摆地摊卖眼镜,很快挣了5000多元,然后开始做眼镜批发生意。由于赚了,头脑一热,竟又开个食品厂。食品厂对他来说是个新行业,虽说当时也能盈利,可毕竟和眼镜是两码事,无论生产程序,还是跑销路,和熟悉的眼镜生意相距太远,闹得他忙得不可开交,结果精力分散,虽没赔上,但在那个市场经济刚起步的年代,失去了大赚良机。好在他及时关闭了食品厂,专心干眼镜批发,结果越干路子越熟,货源、销路都比他人多。1990年,他在大商场开了六家眼镜连锁精品屋,生意越  相似文献   

5.
<正> 我的朋友高明开了一个烟酒批发公司,生意挺萧条。正在发愁之际,一个叫肖方的南方客商上门要批发100件丛台酒,并先付款后发货。高明很高兴,没想到来了笔这么大的生意。第二天肖方上门交清货款,留下发货地址,然后回南方接货。肖方走后高明马上组织货源发货。过了三四天,肖方来电话说:"丛台酒在他们那销路非常好,要再批发200件,货款已汇出。"高明心想这回可遇到财神爷了,200  相似文献   

6.
<正> 有一个叫夏洪志的人,出身裁缝世家。其父是解放前制衣业名牌"九龙"公司的高级裁缝师。改革开放后在家里开了个家庭作坊,承接各种来料加工业务。洪志没有工作,就跟着父亲学做西服,当时还有一个乡下来的远房亲戚也跟他一起学手艺。做西服有73道工序,那时只有一台缝纫机,很多关键的工序需要手工缝制,父亲的要求又非常严格。一个人全力以赴地干活,两至三天才能完成一件成品。洪志觉得此血汗钱挣得太慢,于是就离开父亲独自一人去卖服装。那时生意真是好做,只要是看得见的生意,就有钞票往口袋里跑。开始他还很忙碌的,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农村青年,同别人一同开山。当别人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时,他却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城里的花鸟商人。因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5年后,他成为村上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后来,因为政府颁布命令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满山遍野的鸭梨招徕八方客商,村里人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和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就在村里的人为鸭梨带来的小康日子欢呼雀跃时,  相似文献   

8.
现实与梦想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饥肠辘辘的他狼吞虎咽,转瞬间,连鱼带汤就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相似文献   

9.
整整10年前 ,汉正街的小老板张志明有点苦恼 :商海摸爬滚打 ,什么挣钱干什么 ,几年下来 ,钱是挣了一点 ,但在武汉自己充其量只是个小小萝卜头。而且汉正街的市场环境总让他想起一首歌里唱的 :“太挤了!太挤了!该咋个办?”一个偶然的机会 ,张志明听生意上的朋友讲 :重庆非常欢迎外来客商。于是 ,他约上三五个同行 ,从武汉溯江而上 ,直抵重庆朝天门码头。“太爽了!”重庆当时给初来乍到的张志明的感觉是海阔天空 ,遍地是黄金 ,只等弯腰去捡就行了。到工商局办了个执照 ,从武汉上了些货 ,张志明的生意就开张了。张志明是个有心人 ,他老想…  相似文献   

10.
<正> 曾金华一直从事着土特产的贩卖生意。去年,他家乡的主要物产冬笋,由于货源较缺,经商贩的反复哄抬达每市斤4.5元,创历史新高。曾金华凭着以往的经验,认为在春节期间杭州等地冬笋市场定会货源紧缺,售价至少可达10元/市斤,这是一个发财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和家人一商量,便全家大小一起忙碌地收购起冬笋来,经过10天的准备,两卡车冬笋,在腊月28日运抵杭州。然而,一到杭州,曾金华傻了眼:市场上堆成小山似的冬笋随处可见,当地批购价仅2.5元/市斤,如果按此价出售,明摆着巨额亏损。他不甘心,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正> 山东威海的王先生从摆地摊卖小鱼小虾做起,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净赚了1万余元。然后,生意越做越大,他又在南京最大的一水产品市场——水西门水产品批发市场做起了水产品批发生意。由于他精明能干,待人热情,加之货源与销路都比别的同行多。1998年,他在南京相继开了4家水产品连锁店,生意越做越大,令同行们羡慕不已。王先生虽说有百万家产,可始终有一个做企业家的梦想,不安分的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头脑一热开了家造纸厂。开造纸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个人,没受过什么正规商业教育。于是,他做了大多数人在此情况下所做的事:从事销售。他摆了个摊位,当街叫喊“热狗”。他的生意开始发展。于是他弄了个更大的烤盘,树起了个“热狗”的标志,并做了些广告。他的生意日益壮大,以至于他有能力供大儿子上完大学。  相似文献   

13.
征稿启事     
《商业文化》2007,(2):36-36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与梦想     
《现代商业》2006,(1):88-88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饥肠辘辘的他狼吞虎咽,转瞬间,连鱼带汤就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遥远的海边走去,  相似文献   

15.
<正> 在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的机会;在通往胜利的路上,时时是抓住的机遇。中学毕业的李晓华,八十年代初,由于失去工作开始涉足商海。一次去广东进货时,看到一台美国进口冷饮机。他敏锐意识到这里有一个尚未被占领的市场。于是,他不顾失败的风险,倾其所有,买了一台样机,运到北戴河海滨,做起了冷饮生意。由于这种冷饮生意相当少,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 松下幸之助说过:"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在他看来,企业只要有一流的员工,就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一位菲律宾客商来湖南某厂,意欲签订一笔产品供货订单。当他参观工厂时,看到现场有些工位器具不到位,零件杂乱地丢在地上时,脸上收敛了笑容,脚下加快了步伐,一笔生意就这样泡汤了。是不是这位外商太苛刻,太看重个别现象了呢?否。因为类  相似文献   

17.
<正> 张某多年来一直经营酒店,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生意也一直不错。去年,在酒店业不景气时,他看到近年来矿泉水热销,便认为生产矿泉水一定能赚不少钱。于是,放弃了苦心经营有了良好声誉的酒店,  相似文献   

18.
<正>农作物秸秆往往一烧了之。一位叫张振民的下岗工发誓用秸秆造墙。让嘲笑他的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居然成功了。张振民恨得直咬牙:"没有这烟,买卖能跑么?我非治它不可!"原来,张振民和客商约好在郑州见面。可1小时的路程走了3小时!公路两旁农民焚烧麦秸,浓烟滚滚,能见度只有几十米。等他赶到,客商早走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市场》2008,(33):76-76
<正>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相似文献   

20.
“唉,我真倒霉!”刚出院不久的刘仁中斜躺在自家床上,愁容满面地对笔者说———我今年32岁,全家5口人,我们小夫妻挣钱养家糊口。我原在家开了一爿修车铺,连续当了8年的“先进个体工商户”。由于近年来生意清淡,去年10月我决定改行,向别人借了3万多块钱,买了一辆中巴车,在郭桥至宝应的线路上跑客运。没想到,这碗饭也不好吃,目前我们乡跑运输的中巴车有21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后来,我们发现有几辆夏集镇的中巴车到我们的线上带客,搞得我们的客源就更少了。3月25日晚,我们乡中巴车队队长关照我和另外3个人上路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