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农业政策,但目标都是提升农业结构,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最后提高农民收入。农地制度改革始终是台湾地区农业改革中因应环境演变的核心议题。大陆家庭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动初期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平均收入大幅增加,也加速了城市建设发展。但此项制度不利于机械化、专业化大规模经营,农地破碎化严重,难以实现有效的农地抵押与农地买卖,更不利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建立土地经营权乃至所有权的流转机制,有效实现农地整理并确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全面构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完善与创新的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朱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界定农地产权,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以及构成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其他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抵押权等。家庭联产承包...  相似文献   

3.
徐丽艳  乔家立 《改革与战略》2010,26(11):47-49,8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地有效流转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我国农地流转效率较低的事实,从制度方面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并对农地流转制度效率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农地流转的相关背景,然后在阐述了制度与制度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短板"理论,用于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分析制度效率,并对促进农地有效流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形式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此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民公社时期有名无实、残缺不全的农地产权关系,是农地产权制度的一种创新和集体所有制的复归。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着重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了调整.不可能深入地涉及农用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因此与城镇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相比.农用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不规范、不系统、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5.
农地制度的改革设想: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特区经济》2007,(8):137-138
本文设想了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具体运作办法、实行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现实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过渡和实行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对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进行了探讨和思考,认为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土地保障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民长期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从而使农地成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替代物的土地保障也就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农户对土地保障的强烈需求,诱发了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使土地保障在回归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其复位不仅是农户克服生存压力的集体回应,而且承载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在完成释放家庭承包制制度绩效的历史使命之后,土地保障削弱了家庭承包制演进的路径依赖,阻滞了农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必须在弱化土地保障的基础上改革农地产权制度,从而提高农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对现阶段黑龙江省农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阶段黑龙江省农地制度的合理性及缺陷.为完善黑龙江省农地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应做好以下三点:在不发达地区应继续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宏观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郭辉 《开放导报》2005,(3):65-6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其制度困境主要为农地所有权主体模糊不清,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残缺,推动地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主要有实行农地产权制度多元化,促进农地产权主体明晰化。同时,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明确农地使用权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9.
冯永泰 《特区经济》2011,(1):177-179
改革开放以来,农地制度变革主要经历了探索形成、稳定深化和制度化系统化三个阶段。农地制度改革成功的经验在于必须把握正确的改革路向,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主体意愿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农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必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探索多种经营方式;并逐步解决农地责任过载问题,为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保障;变革的重心将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转向农村建设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正在全国推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又一重大创新,其核心是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农地经营权虽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该制度的运行则可能会带来产业、市场、社会等风险,最终危及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做好"三权分置"制度风险的法治防范,从构建农地流转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立法等方面着手,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放活农地市场,确保农地"三权分置"落实和农业的良好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消除食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改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研究市场机制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的有效作用。在由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构成的食品安全供应链中,分析基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农户与食品加工企业的博弈行为,得出了食品加工企业对农户进行监管的条件,以及农户按照与食品加工企业签订的可追溯食品契约进行生产的激励措施,并给出了政府在可追溯制度实施中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激励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伦蕊 《乡镇经济》2008,24(3):90-94
文章回顾了河南桑坡村“公司+农户”型皮毛加工产业链网系统的演进与优化历程,解释了这种链网系统如何破解公司与农户正式契约关系中由买方垄断所带来的机会主义问题。同时,文章对正式制度演化过程中非正式制度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在链网系统日常维护中的政策导向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延伸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期延长后无地农民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导致大量无地农民的产生,通过对河北省32个县、41个村、194户无地农民的成员构成、收入来源、权益保护以及所在地区政策执行程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政策执行情况与无地农民问题的相关性,并提出收回已迁出人员土地、开发荒地增加耕地的数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对策解决无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且规范的合约安排是降低要素市场交易风险和保障参与者预期收益的重要基础,但农地租约却普遍存在缔约短期化问题。其中,农户的风险预期是影响其农地租约期限的重要因素,而风险预期既可能是源于缔约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可能是合约本身的不完全。因此,文章重点考察农户风险规避对其农地租约期限的影响,并从信息不对称和合约不完全两个维度阐述农户农地流转中风险的形成及其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承租方了解越多,尤其是与亲友邻居更可能基于关系信任而形成短期租约,而租约中的违约惩罚条款则能够弱化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激励农户选择长期租约。由此,进一步阐述了目前农户农地流转受到社会关系与市场影响,导致其缔约行为兼有差序格局与商业交往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正处于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土地流转制度的转型期。小岗村作为农村土地改革第一村,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能,发展村域经济,造福农民。同时,小岗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棘手的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土地流转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李立清  周贤君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152-156
文章以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观满意度及其影响分析为研究对象,采用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主观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报账起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报账手续繁杂程度和定点医院条件对农户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户的经济决策动机逐渐从风险(成本)最低转变为收益最大。但是,地租契约的不完全性等因素,可能使农户在选择地租契约时,需要在收益(租金)的可靠性和收益最大化之间进行权衡。文章理论分析表明,农户在选择地租契约时,其经济逻辑是损失规避而非预期效用理论。进而,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2015年调查数据,通过probit、IVprobit和似无相关回归模型检验了这一理论假说。研究结果显示,租金水平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固定地租契约;消除内生性后的边际效应显示,租金提高每万元,农户选择固定租金契约的概率提高28.3%。机制分析发现,土地流转契约期限的增加会强化租金对农地转出户选择固定租金契约的影响。运用工具变量估计、交叉项和费舍尔组合检验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租金对固定地租契约的促进效应,在低收入农户中相对更高;在低收入农户中,契约期限不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地租领域农户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与政策预期的不一致,提供了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基于此,文章提出为使农户通过地租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需要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契约治理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夏翃 《特区经济》2007,224(9):58-60
本文在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解释了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考察岳家营村发现,利用土地流转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和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各个产业转移、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实现农民富裕,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造就一大批紧跟时代、不断成长的新农人.通过重点论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培训的重要战略意义,基于ADDIE模型,从分析、设计、开发、执行、评估5个环节,探讨新农人培训体系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20.
段进朋  王旭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50-54
两千多年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制度框架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现实因素,综合导致了我国目前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严重缺失和市场主体的发育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化市场改革,这种改革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走以强制性变迁入手再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的路子,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我国农村经济是一个人造的社会系统,要实现其结构优化,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和人工选择的途径,不可能由系统的自我进化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