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主要是在劳动者的权利在实际用工环境中很难得以保护的背景下出台的,其体现了立法者对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决心,同时劳动合同法也注重保护企业正当的权利不受劳动者恶意的侵犯,其在立法上体现了平衡保护公平的原则。本文将剖析劳动合同立法是如何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企业权益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男 《现代商业》2013,(34):276-277
《劳动合同法》第1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本条中"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体现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之一——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社会平衡。有学者提出《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制度忽视了对于用人单位利益的保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情形。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行文虽采用了倾斜式视角,但并不意味其将深陷纯粹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之泥淖,倾斜保护制度对用人单位而言,并非剥夺其合法权益,而在于防范于未然,即预防其可能与强势地位伴生的有悖契约精神的不当行为。本文拟就劳动关系中的法益平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部调整最广泛群体的成文法必定是抽象掉每个个体的具体特征而加以适用的,《劳动合同法》也不例外。立法者将劳动者抽象的定义为"弱势群体",并以"倾斜立法"原则加以保护,即是例证。然而,正因为法律适用的普适性无法同时满足个案正义的需求,因此《劳动合同法》设计了"倾斜保护"制度以此相平衡,因而对于"倾斜保护"的正确解读显得尤为重要。"倾斜保护"必须同我国现阶段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劳动关系相适应,使《劳动合同法》作为在利益平衡中实现劳动者人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4.
王申申 《北方经贸》2009,(1):113-115
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的劳资关系是必须的。但在我国多数企业中,由于对劳动关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存在众多误区,从而使劳资双方的冲突不断。随着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劳资关系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个人,都应深入了解劳动关系和相关法律,步出误区,正确解决劳资冲突。  相似文献   

5.
全面执行劳动法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经济基础不断发展壮大下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要靠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劳动力的发展,而和谐的劳动关系要从和谐的劳资关系开始说起。《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从立法层面对劳资关系进行界定和协调,是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规范。因此,企业应该改变陈旧观念,全面执行新劳动法,以《劳动合同法》作为依据调整自身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基政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6):279-280
在现实劳动就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虽然劳动合同法对事实劳动关系是否受法律保护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事实劳动关系有时很难认定,为此,保护事实劳动关系仍然是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重要内容。笔者就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劳动者应利用法律规定最大限度地维权措施。  相似文献   

7.
申琦 《商业文化》2012,(2X):15-15
针对各方对《劳动合同法》的不同解读,尤其是一些恐慌情绪的蔓延,本文着重从该法的立法背景的角度,阐述我国目前面临的用工新环境和社会对劳动关系的新认识,强调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劳动合同法》为指导建立新的劳资关系,才能在长远的企业竞争中取得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8.
黄胜男 《现代商业》2012,(5):124-125
当下实施《劳动合同法》指出,企业给员工创造和谐的劳动环境也是给自己积累资本。具体提出了:(1)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工会组织,发挥工会积极作用。(2)企业在事务处理中要增强证据意识。(5)劳资关系的文字表述避免使用不确定词语。(4)企业应积极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上述几点虽说有利于企业降低风险,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促进企业长久发展,才能使职工以企业的事业为生命。  相似文献   

9.
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国家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代表,通过劳动立法、执法和司法,在协调和规范劳资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政府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保护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权利;推动、促进和影响集体谈判;处理劳动争议,化解劳资矛盾。我国在劳资关系领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现象。政府应该认真履行职责,采取各种措施,在协调劳资关系中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08年1月,新《劳动合同法》即付诸实施。这一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倾斜法",在实施前的序幕中业已遭逢阵痛和困境。新《劳动合同法》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最重要的劳动立法,它强调保护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给用人单位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法律义务,加大了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求他们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出台《劳动合同法》的两大目的是解决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劳动合同期限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建玲 《商场现代化》2005,(36):189-19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国家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代表,通过劳动立法、执法和司法,在协调和规范劳资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政府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保护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权利;推动、促进和影响集体谈判;处理劳动争议,化解劳资矛盾.我国在劳资关系领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现象.政府应该认真履行职责,采取各种措施,在协调劳资关系中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问题既是重要法律问题,也是重要社会问题。当前,现行《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缺陷,企业裁员对劳动者权益损害严重,过渡条款适用对劳动者产生不利影响。完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应重视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提高裁员后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水平,加强对过渡条款适用范围限制,从劳动合同签订的主体入手,加强其法律意识,从根本上解决法律缺陷对劳动者权益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是涉及保护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然而《劳动合同法》的有些具体制度在实施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适得其反.本文对《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制度、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劳务派遣制度作出利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伶俐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56-157
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国务院2008年9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分别对劳务派遣作出了特别规定,对被派遣劳动者有一定的有利之处。但对劳务派遣仍存在颇多争议。如对劳务派遣"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被删减的争论。而这种变化也对被派遣劳动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劳动立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胡伟清 《商界》2006,(5):22-22
《劳动合同法(草案)》目前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劳动合同法,必将对规范劳动关系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众多法律一样,保护弱势群体,是“草案”的立法原则之一。而通观整个“草案”。弱势群体是雇员而非雇主,因此,企业如何在《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之后避免劳动争议,或因此而遭受损失,就成了每一个企业家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刘岩 《消费导刊》2010,(3):155-155
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国家权力介入劳动合同关系提供了依据和目标,但是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劳动合同法》中政府权力的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施行,考虑我国当今不断变换的就业情况和形势,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实属必然。劳动者就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试用期进行相互适用,而用人单位也正好利用这个试用期来对劳动者实施各种权益侵害。对于这个试用期的性质及立法目的,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李晓玲 《致富时代》2010,(1):117-117
新的劳动合同法是适应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形势、建立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部重要法律。劳动合同法从劳动者的利益出发,以建立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为目的,它的颁布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文从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大系统的影响做出分析,以期能够在劳动合同法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9.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在《劳动合同法》的新框架之下,对我国企业的劳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就《劳动合同法》对于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程晓棠 《现代商业》2013,(32):64-65
我国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客观来看,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加全面,随之而来企业所处的用工环境也将更加艰难。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例层出不穷,一些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严格存在一些不理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要想合理降低用工成本,切实规避用工风险,最根本措施还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