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可能会影响全球经贸格局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引起各界关注。通过构建环境扩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外溢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本身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我国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提供思路。研究表明: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规避中欧贸易隐含碳的作用有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有限,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我国钢铁和铝行业企业的竞争力。我国须积极推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健全碳交易市场、完善碳核算方法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即将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我国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之一,将对我国部分高碳产业形成冲击,并将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支柱,有必要在气候金融风险框架下充分认识和了解欧盟碳关税将造成的影响。文章从绿色金融和数字化转型两个视角分析当前银行业应对碳关税风险的基础和不足。随后基于分析结论从风险度量、风险监测、风险化解三个方面充分准备应对策略,最大程度减少碳关税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欧盟构建了可持续发展顶层框架,取得良好政策效果。欧盟推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做法主要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围绕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分类施策;组织钢铁行业等主要高碳行业制定明确的转型路径,打造低碳新优势;多管齐下强化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支持精准度。借鉴欧盟经验,我国可从科学制定低碳转型路径和转型金融框架、提升碳定价效率、重视公正转型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4.
<正>绿色保护主义是指以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为名义实施的保护主义做法。具体措施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边境措施,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二是边境后措施,如美欧绿色产业保护政策。绿色保护主义做法涉嫌违反WTO规则,是现行国际贸易体系面临的新挑战,而能否真正促进绿色转型仍待观察。为应对美欧绿色保护主义做法,我国应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科学运用补贴政策,完善碳定价机制,不断提升自身绿色产业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规则安排。  相似文献   

5.
2023年5月17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正式实施。CBAM也被称之为“碳关税”,是欧盟拟对第三国别和地区出口到欧盟地区的高碳产品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中国是欧盟重要贸易伙伴之一,欧盟“碳关税”的通过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将产生广泛的影响。文章在梳理中欧贸易现状基础上,分析欧盟“碳关税”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发现虽然欧盟“碳关税”对中欧贸易整体格局影响效果有限,但对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冲击较大,短期内会导致相关企业出口贸易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或被削弱;长期将会倒逼企业优化生产结构,加速我国绿色转型的步伐。由此文章提出加快建设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交易市场机制、加强企业碳管理能力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碳边境调节机制从碳关税角度提高碳资产的国际贸易成本,避免碳泄露风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2013年立法针对进口电力和天然气征税,具有明显的碳边境调节属性,欧盟于2021年7月正式公布碳边境调节税的立法提案,从覆盖范围、计税标准与实施方式等方面完善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我国出口及上下游和附属产品面临不确定性挑战;碳交易市场价格存在波动风险;经济贸易格局存在重构风险。在“30·60”双碳目标下,要进一步提高减排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碳交易市场建设,推动碳金融市场高速发展;加速零碳技术研发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欧盟为了应对碳泄漏问题引入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并将于2023年投入运行,待过渡期结束后正式收取费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目前仍受到WTO规则对其合法性的质疑,根据目前碳边境调整机制的设计,欧盟有望援引GATT20条(b)(g)条款作为其抗辩理由。除应对碳泄漏问题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运行将会增加他国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国外产品的竞争力。中国作为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一旦CBAM得到正式运行,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建议我国通过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碳税立法、完善企业碳核算和碳监测体系以及与欧盟进行减排效果互认等措施来降低欧盟CBAM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2014年中国开展碳市场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9年中国八个高碳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交易对高碳企业的减排影响,以及转型金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能有效促进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减排,甚至还增加了企业碳排放。第二,转型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减排,并且这种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碳减排净效应可以有效抵消单一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增加的净影响。第三,转型金融通过促进提升高碳企业的减碳技术水平,进而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高碳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转型金融发展,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适时引入碳税政策,充分发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促进企业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刘洋  李寅 《北方金融》2023,(1):62-65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背景下,欧盟为解决碳泄漏问题,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本文追溯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审议历程和主要内容,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该机制实施后会对全球贸易结构、产业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不符合全球气候倡议的初衷,也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利益。中国应加快完善本土碳交易和碳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掌握国际气候规则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高碳行业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的背景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逐步成为金融业助力实体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的重要方向,转型金融逐渐引发更多讨论。不同于支持具有明晰绿色目录界定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是支持高碳排放以及目前难以减少排放的行业逐步降低碳排放的金融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转型金融的提出背景,并据此分析了发展转型金融可能遇到的难点。其次,探讨了国际转型金融发展趋势与领先实践,总结了国际转型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最后,从顶层设计、金融产品、配套环境与市场运用四大层面提出我国转型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从概念走向立法,碳关税在气候治理及国际贸易领域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从气候治理和国际贸易双重视角对碳关税实质进行剖析,对欧盟和美国碳关税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特点进行对比,运用全球贸易和环境分析模型(GTAP-E)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实施碳关税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模拟。分析表明,欧盟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但通过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可以抵消部分影响,使得影响总体可控;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作用有限,却会导致欧盟及其他部分发达经济体碳排放量增加,总体是“损人不利已”。考虑到欧美对碳关税持积极态度、“先行者”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以及未来更多发达经济体实施碳关税政策产生的“合围”冲击,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开展碳关税谈判、加速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和完善碳市场、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气候风险已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低碳转型政策可能给碳密集型行业带来重大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并借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八大高碳行业之一的火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情景中针对中国未来气候政策的不同假设构建对应的企业财报驱动模型,评估在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低于2度情景)和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内(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两种情景下的不同转型路径对我国火电企业债券违约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低于2度情景相比,净零排放情景下火电企业未来经营承压,后期债券违约率加剧上升;如果企业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结构占比或进一步优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大幅降低债券违约率。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持续深化火力发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在财政、金融方面有针对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CCUS技术发展及应用,充分释放技术创新的潜力以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完善气候宏观情景压力测试评估机制,全面评估气候转型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3.
程琳  陈韵涵 《中国金融》2021,(22):29-30
<正>金融机构需要积极研判"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气候风险和转型风险,减少高碳行业投资,把握低碳转型机遇,加大绿色项目投资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绿色金融的补充与延伸,转型金融能够为传统高碳行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转型金融概念提出以来,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探索转型金融实践,包括明确转型金融支持原则和标准、充分运用转型金融工具、逐渐规范转型信息披露、不断优化金融支持政策等,为我国转型金融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建议从标准体系、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政策激励、配套机制五个维度,推动完善我国转型金融体系建设,与绿色金融共同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5.
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体系传导,塑造具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高韧性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银行作为资本连接者,内部运营和价值链合作均受到转型风险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双碳”目标给银行的行业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决策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识别和量化“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行业外溢性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识别银行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涉碳资产风险敞口,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解构“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关联性,并实证测算高碳行业之间、高碳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以及高碳行业与银行投融资主要支持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基于实证结果,从风险识别、风险敞口、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四个维度提出了银行气候转型风险管理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延伸与扩展,正在成为又一大热点话题。转型金融应用于高碳行业,帮助其完成低碳转型目标,转型金融填补了绿色金融无法作用于碳密集型企业融资的问题。在“双碳”的大背景下,国家积极推进探索转型金融区域性试点工作,以创新发展转型金融工具服务于实体经济。然而国内和国际上转型金融的定义界定模糊,难以帮助高碳企业准确完成转型活动。大众对转型金融的意识不足因而缺少发展动力,且现存转型金融工具难以满足“双碳”目标下转型需求等,阻碍了转型金融发展。我国积极明确界定转型金融定义标准及活动范围,出台金融政策推动转型金融发展,明确转型信息披露要求以防范转型风险,加快转型金融产品创新以推动“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明确行业、国家和豁免机制,建立保准核算方法计算碳排放量,明确清缴方式,设置过渡期且逐步取消免费配额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核心要素。中短期看,CBAM机制对我国影响较小。从长期看,如不及时跟进相关研究,这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经贸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要加快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碳定价规则制定,提升我国气候治理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正处于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口,碳金融市场建设是实现我国“30·60”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金融路径。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情况,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减排理念认知、人才队伍培养、碳金融业务风险防范与业务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面对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中国主动参与构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使得金融机构气候环境风险日益加剧,金融体系面临着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两重风险,敲响了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环境风险的警钟。但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绿色金融如何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却忽视了低碳转型中面临的隐患。本文对气候环境风险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推动经济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就金融机构如何防范气候环境风险展开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双碳”背景下,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重污染企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1—2021年沪深上市A股重污染行业面板数据,使用SBM-GML模型测算重污染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重污染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重污染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在本文主效应中起着负向调节的作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提升重污染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较于非国有企业,数字金融对国有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更显著;相较于中部,数字金融对西部和东部的影响更大。基于此,本文建议加快金融智能化和数字资产化,并制定差异性环境政策帮助重污染行业绿色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