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业中不少小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与成长问题,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家关系是旅游小企业创办与成长的重要资本,而企业家是否有成长意愿则直接决定着旅游小企业的成长,但目前对企业家能力与关系如何综合对企业家成长意愿发挥作用尚不明晰。该研究基于对371位旅游小企业主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探讨企业家能力和企业家关系对旅游小企业家成长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家能力对旅游小企业家成长意愿既有直接正向影响,也可通过自我效能产生间接影响;(2)企业家关系可调节企业家能力对旅游小企业家自我效能的影响,在关系水平高的情况下,企业家能力的作用更为凸显;(3)企业家关系也可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形成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机制,即在关系水平高的情况下,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更显著。因此,旅游小企业要实现成长首先要重视企业家能力的提升,同时,需积极培育企业家关系以发挥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厘清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机理,对旅游虚拟社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O-R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用户感知的旅游虚拟社区特征出发,引入依恋理论探讨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混合的方法。研究发现:旅游虚拟社区用户感知特征对情感依恋的两个维度(人际依恋和群组依恋)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不能直接影响其价值共创行为,需要通过情感依恋的中介作用才能激发行为效应,其中群组依恋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得出两类产生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组态模式,其中娱乐性是用户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群聚性、信息源影响力、群组依恋和人际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疲劳在旅游活动中极易发生且普遍存在,是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变量。疲劳一直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交通运输、体育科学等领域的重要议题,但旅游疲劳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文章在梳理已有文献和旅游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对旅游疲劳的发生机制、多维特征与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旅游疲劳的框架体系由4个主范畴(诱发因素、疲劳表现、行为效应和应对策略)和13个范畴构成。旅游疲劳在主体因素、中介因素和客体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并表现出身体疲劳、兴趣疲劳、情感疲劳和认知疲劳的多维特征,其对游客的行为决策、体验质量和重游意愿均存在显著的复杂影响,可以通过主体提升、中介保障和客体控制3方面策略对其进行预防和缓解。旅游疲劳的探索为旅游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为游客服务和景区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旅游经济发展是否推进了共同富裕尚存在争议。文章运用中国199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采用地理和经济特征双重视角构造4种空间权重矩阵,考察旅游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均会对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产生影响,其中经济特征影响更大;(2)旅游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既提升了总体富裕水平,又具有“分好蛋糕”的共享效应,但目前“做大蛋糕”效应更强,而且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在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系数,呈倒“U”型的双门槛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要注重产业结构转型的合理化,避免产业空心化。  相似文献   

5.
野生动物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实践,而旅游者行为是改善人与动物关系的重要方面。文章基于价值-态度-行为层级理论,构建野生动物旅游者“价值观-共情态度-动物友好行为意向”模型,并通过对3类野生动物旅游景区实地收集的1065份问卷进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发现:(1)野生动物旅游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正向影响共情态度;(2)共情态度正向促进动物友好行为意向的生成;(3)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对动物友好行为意向没有直接促进作用,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则能够正向促进动物友好行为意向的产生;(4)共情态度在价值观与动物友好行为意向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中也存在不同的中介效应。该研究丰富了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视角,实证分析了价值、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人与动物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文章提出的价值观教育与共情培养的实践手段对规范野生动物旅游者行为与促进野生动物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开发的组织机制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女性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女性村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作用日渐显著。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组织机制问题,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开发女性村官参与行为意向影响框架,以282位湖南女性村官的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女性村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女性村官对于借助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参与行为意向较高;(2)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以及参政特征3个变量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06、0.258和0.250,其中,主观规范影响最大;(3)女性村官参与旅游开发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参政特征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变得更为复杂,这与已有计划行为研究不同。  相似文献   

7.
地方感研究是人地关系调整过程中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该话题的研究脉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研究发现:(1)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呈“上升-稳定”趋势,大致形成了理论导入(2007—2010年)、议题扩展(2011—2015年)、本土创新(2016—2020年)3个阶段。(2)旅游地方感研究视野与内容越来越多元、丰富,研究热点较集中于地方感理论探讨、不同主体地方感特征、不同类型旅游地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实践价值等。(3)旅游地方感研究总体上从本体、主体、客体3方面展开;旅游地方感理论、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对行为的作用机理、地方感的实践意义等内容在关键词共现、高频及高中心性方面表现突出,呈现出从理论导入走向理论建构、从议题集中走向视野多元、从学术关注走向多元关注等热点演进脉络;当前旅游地方感研究聚焦于新时代人地关系演化所引发的行为和情感的变化。(4)未来旅游地方感研究应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战略,重视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理论创新,拓展旅游地方感研究的范畴内容,加强旅游地方感研究的方...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模型,使用双槛模型对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四川藏区男性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较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可能性将不断降低;拥有草场、牦牛或房屋较好的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较强,参与旅游扶贫的可能性较大;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重要他人支持度、个人胜任/控制力对其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的参与行为产生0.0629的正向中介效应;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来看,旅游资源一般的县(市)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的参与行为产生0.0772的正向中介效应;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的参与行为产生0.0283的正向中介效应;可以看出,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参与行为的中介效应只存在于旅游资源一般和较丰富县(市)。  相似文献   

9.
破除旅游要素市场分割是建设全国旅游统一大市场、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文章以2015—2019年中国13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系统考察了大气污染情境下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如下发现。(1)处于工资洼地的旅游产业在劳动力市场缺乏信号显示优势,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通过“挤出”旅游产业劳动力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抑制作用。(2)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并非对旅游产业劳动力配置单独发挥影响,研究将大气污染作为重要的情境变量考察其与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的叠加效应,发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迁移存在“要钱还是要命”的权衡关系。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136.59μg/m3)的城市,旅游产业的健康改善效应对货币化收益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可以完全抵消劳动力配置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负向传导作用。(3)基于完整时间维度进一步考察大气污染的滞后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现未来比过去更重要。劳动者为规避大气污染健康损害所做出的跨产业迁移决策,呈现明显的长期导向特征。以上研究发现为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角度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政策启示,同时揭示出生态健康与人类生命健康的同构性。旅游产...  相似文献   

10.
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也是增进游客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和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体验价值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的影响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也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体验满意度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和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均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替代者吸引力负向调节了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体验价值的影响,以及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对体验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双元结构,扩展了游客幸福感的研究情境,明确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对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及提升游客长期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韧性与效率的适配发展是旅游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评价2001—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发展适配机理,利用适配性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二者适配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由旅游经济韧性滞后转向二者同步发展趋势明显,且二者差距不断缩小。(2)适配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显著提升,其发展演变与旅游经济韧性子系统相似,具有以韧性为主导的适配发展特点,空间上呈现“东-中-东北-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3)根据组群演变分析结果,可将中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持续型、发展型、调整型、提升型4个类型,适配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两极稳定,居中省(区、市)变动较大的状态,苏、浙、鲁、粤4个持续型省(区、市)的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适配发展水平稳居前列,而青、宁、藏、新等提升型省(区、市)排名居于后部。(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创新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旅游产业多样化水平是省(区、市)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适配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是...  相似文献   

1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甚至使得来自疫区的旅行者遭受到社会强加的地区污名。文章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认知评价理论为整体逻辑,以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湖北籍旅行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旅行者的地区污名对其自我概念清晰度、负面情绪以及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自我证明动机对该链式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研239名的旅行者,文章利用Mplus和SPSS软件进行了结构方程分析、Bootstrap分析以及潜调节结构模型分析,实证检验发现:(1)地区污名对负责任环境行为存在负向影响;(2)自我概念清晰度与负面情绪分别在地区污名对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自我概念清晰度与负面情绪在地区污名对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4)自我证明动机通过减弱地区污名对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负向影响进而对链式中介路径起调节作用。文章在借鉴资源保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区污名化现象,阐释了地区污名化效应的内在逻辑及其干预措施,以期为重大卫生事件中如何优化旅行者体验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旅游归来,总不免在社交平台上对自己的旅游体验分享一番,并从这种分享中收获显著的幸福感。为什么分享旅游体验可以带来如此显著的幸福感受呢?文章立足于旅游后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分享旅游体验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体验分享(价值型vs.操作型)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的数据分析表明:价值型(vs.操作型)的旅游体验分享能够激发更高的旅游后幸福感和旅游者自我发展;且旅游者自我发展中介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而分享反馈(较多vs.较少)会对旅游体验分享的后效产生调节作用,较多(vs.较少)的分享反馈能够强化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者自我发展及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探索了旅游后阶段分享旅游体验的幸福效应,阐述了旅游体验分享作用于旅游后幸福感的理论基础、逻辑路径,为有效提升旅游后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边境旅游具有集聚、扩散、阻滞三大效应,阻滞效应测度既是边境旅游研究的基础,也是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参考。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边境旅游系统视角,运用重力模型对阻滞效应进行了测度。分析表明:(1)边境旅游存在阻滞效应,阻滞效应系数在基础重力模型下为4.388,在扩展重力模型下为4.326,阻滞强度在以往研究中存在被夸大的可能;(2)政策优势对边境旅游具有较强支持作用,境内外GDP及旅游资源次之;(3)空间距离对边境旅游具有阻碍作用,时空压缩背景下需关注旅游者跨越功能距离。国家边界既有维护边境安全、领土主权的传统功能,也有促进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因此应科学对待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相机而动,开合有度”,着重从提升旅游者认知、打造边境旅游吸引物、寻求交通升级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边境旅游治理,深化相关学术研究,以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旅游需求的进一步多元细化,旅游志愿者的主动服务行为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而受志愿服务的组织属性和角色特征约束,一般的组织管理和激励策略往往无法适用于旅游志愿者。文章以情绪传染理论与个人和环境匹配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468份旅游志愿者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旅游志愿者团队成员互动共情、个人与团队匹配的角度揭示成员伙伴对旅游志愿者主动服务行为的激励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志愿者认知共情对主动服务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情绪共情对主动服务行为无显著影响;(2)旅游志愿者个人与团队匹配在认知共情和主动服务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情绪共情和主动服务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由此提出旅游志愿者主动服务行为的形成激励机制,拓展了旅游志愿者主动服务行为和个人与团队匹配的前因研究,并对旅游志愿者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认知—情感—行为动态变化视角揭示旅游支持行为形成机制是新的研究探索。文章以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民族村寨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旅游影响感知、地方依恋对旅游支持行为的影响异质性。研究表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旅游积极感知对旅游支持行为的正向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旅游消极感知对旅游支持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旅游发展阶段旅游积极感知和消极感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地方依恋对旅游支持行为的正向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地方依恋在旅游影响感知和旅游支持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旅游情境下个体的道德受胁能否促进其自然联结水平,是旅游者行为与目的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沿性话题。该研究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者在阅读不同类型道德冲突情景(自我vs.群体)时的眼动指标,判断是否产生道德受胁;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道德受胁对自然联结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1)旅游情境下,道德受胁的启动范式存在边界条件,即成功启动道德受胁必须满足刺激材料中的道德行为涉及的是群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2)道德受胁不仅对自然联结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其中,环境敏感性作为感性路径变量存在中介效应,而环境知识作为理性路径变量的中介效应不成立;(3)自我肯定不仅调节了道德受胁与自然联结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了环境敏感性在道德受胁和自然联结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即当被试者的自我肯定被启动,个体在面临道德受胁时,其通过环境敏感性影响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消失。研究探究了道德受胁与自然联结的内在联系,为旅游情境下的道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往文献往往忽视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而单独探讨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该文将“资源诅咒”和“资源福祉”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利用2003-2013年188个优秀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动态地考察了旅游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最后将这些城市分为旅游起飞城市、旅游福祉城市、旅游诅咒城市3类.结果发现:(1)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呈“倒N”形关系;(2)旅游发展通过抑制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带来负向中介效应,而通过提高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来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中介效应;(3)科技投入、政府干预负向调节着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旅游地荷兰病”现象在中国并不存在;(5)旅游资源福祉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有少数城市存在旅游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个体亲环境行为对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缺乏对酒店特定空间情境的关注。绿色实践是酒店构建绿色空间情境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长沙市4家金叶级绿色饭店为研究案例,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采用质性研究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酒店绿色实践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酒店绿色实践主要包括四大维度,分别为环境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宣传和绿色管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无论顾客组还是员工组,环境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宣传和绿色管理对个体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在绿色实践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由于绿色产品对员工地方依恋无显著影响,导致员工组在此维度上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其他中介效应均显著;(3)在绿色管理维度,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该研究强调了酒店空间情境的作用,有利于丰富酒店内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并对酒店的绿色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旅游发展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周边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活质量影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居民调查数据,探讨了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等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居民生活质量随社区旅游发展阶段演进而提升的现象具有滞后效应;(2)居民生计资本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差异性;(3)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