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面临低谷!我们曾经历了2009年~2011年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汽车总销量均突破1000万辆,那时自主品牌的市场增长率高于合资品牌。然而,经历了2012年市场不景气的因素,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现在不到30%。不管是轿车,还是MPV,整体市场份额下降,但SUV市场的增长率是一枝独秀,自主的份额高于合资品牌。这几年,业界一直在谈"自主",何谓自主?  相似文献   

2.
最适合强势、弱势汽车品牌的营销战术该如何量身定制?内忧外患,中国自主品牌的压力更大了!在合资、外资品牌的强势反击下,自2008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近年来首度被日系超越,尽管其他外系品牌也有市场缩水的情况发生,但是自主品牌的阵地陷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保持本色     
A:自从结束了2010年的高增长后,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一直差强人意,他们的机会在哪里? L:我觉得现在对自主品牌的判断过于悲观了,其实自主品牌在最近两年市场份额的下降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尤其是2009年、2010年,在国家刺激政策的助推下,有相当一部分的销量是被刺激出来的,而并非消费者自然的购买过程. 另外,在2009年和2010年的时候,北京成为了自主品牌的主要市场之一,而2011年北京开始实施限购政策,让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其实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回落过程,并不是说突然消费者发现自主品牌品质恶化了,或者是和合资品牌之间的质量差距拉大了,实际上根据J.D.Power的调查,他们跟合资品牌的质量其实过去数十年来在一直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4.
商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并不能阻碍中国自主品牌新车获得成功,目前已在中低档车型和二、三线市场获得成功的它们正不断进军中高级、一线城市和国际市场,对合资和外资品牌造成了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5.
2007年,自主品牌汽车每前进一步,都遭到最激烈的阻击,在合资品牌的强力阻击下市场份额开始滑坡。无论2008年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无论前路如何,自主品牌汽车别无选择地必须亮剑,而要亮出什么样的剑则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论剑     
一个熟悉的话题:自主品牌遭遇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在合资品牌的强力阻击下市场份额开始滑坡于是催生了一系列的思考:自主品牌是否就是整车厂的事?自主品牌是否需要一个自主的产业链来支撑?自主的整车企业和自主的零部件企业如何同步发展?坚持自主和国际化之间是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汽车合资公司的外资伙伴们突然来个180度大转身,难道中国人在“耐得住寂寞20年”之后,合资公司自主开发破冰启航了? 9月,自主再次成为中国汽车的一个关键词。龙永图与何光远在广州花都的争论,经过媒体无限放大后俨然成了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随着争论的升级,“如何发展自主品牌”代替了“要不要自主品牌”成为争论的焦点。提到发展中国自主品牌,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首先进入人们的脑海中,之前对于自主品牌路径的争论,也都是局限在这些企业范围内的。虽然具体的操作方法大相径庭,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单纯的中资背景。  相似文献   

8.
汪涛 《汽车观察》2011,(1):36-42
本刊编辑部梳理了2010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几个关键词,以期用这些关键词汇勾勒出2010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突破发展中的路线图。十年前,当中国的自主品牌还需要为准生证而东奔西走的时候,无论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品牌能够在十年间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重量级企业,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三大三小"的传统格局。通过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品牌的提升,从而实现了华丽转身,并不断蚕食着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改变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也实现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无论被称为"蛇吞象"的吉利,还是在品牌突破上进行不懈努力的奇瑞,抑或在新能源汽车上独领风骚的  相似文献   

9.
数字真相     
《汽车观察》2016,(7):55-55
泱泱车市,产销量数据始终是评定一个品牌或一个车型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从1997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拉开大幕,到自主品牌乘用车2015年销量突破800万辆、2016年上半年销量达到473.5万辆;从市场份额为零,到市场份额超过40%——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成为中国自主车企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张志勇 《汽车观察》2010,(1):107-107
江淮轿车虽然与合资品牌的某些车型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情况来说,已经是不错了。江推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林晓 《汽车观察》2014,(4):45-45
前进路上的自主品牌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连续多年出现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售出722.20万辆,虽然同比增长11.4%,但在乘用车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降至40.3%(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售出330.61万辆,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85个百分点,降至27.53%).曾经掌控的乘用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已然不能固守,5年来且战且退.  相似文献   

12.
子阳 《汽车与社会》2011,(33):21-21
自主品牌以往的经历表明,仅凭借自身力量想在短期内实现品牌向上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如何抓在“高级化”带来的市场机会?奇瑞借合资之机向上突破是眼下明智之选,既可以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也不会损害原有业务。  相似文献   

13.
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轿车整体发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合资品牌,并以高于合资品牌15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领跑,创造了一个中国汽车的神话,开始了中国自主汽车市场大逆转的序幕。从1984年我国和国外合资生产汽车开始,中国汽车人心中就憋着一口恶气。不仅是外国同行,就是我们自己的同胞都认为,中国人设计生产轿车和国外产品竞争,那是不可能想象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的“车改年”,合资品牌B级车略显失宠,“后奥迪时代”,自主品牌能否Hold住公务车市场?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汽车观察》2011,(8):20-20
成也合资、败也合资。1997年,广州标致亏损29.6亿元,被迫宣布破产,标致汽车彻底退出合资公司,广州标致成为中国乘用车合资史上第一家失败的公司。十年后,广汽通过再次合资,重新进入大集团阵列,产销规模由最初的15万辆发展到如今的75万辆,销售收入也从原来的400多亿元发展到现在的1600多亿元。合资取得成功后,广汽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自主品牌。2011年7月8日至13日,广汽集团携旗下自主品牌传祺高调亮相第二届中国品牌汽车博览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汽车观察》在此期间独家对话广州汽车集团  相似文献   

16.
汪涛 《汽车观察》2011,(5):26-26
合资自主品牌以其在技术和研发、营销体系上与合资品牌的一脉相承,同时又相对于合资品牌车型所具有的一定价格优势,从而对本土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都形成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凌然 《汽车与社会》2014,(24):24-25
自从合资自主启辰发布了低价车一来,业内的反响声可谓是一波胜似一波。这不仅仅是因为.合资自主由于怀揣着两大身份,很容易在外来品牌与自主品牌的竞争中找到立足点;同样还在于,合资自主大多都是外来产品的变体,甚至是过时车型的中国式改造,自然就会出现成本上可上、可下的空间巨大为此,启辰能够祭出价格牌来冲击自主汽车在市场的走势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18.
吉利也上中级车了,F3月销量上5000辆了,旗云和QQ双双进入销量前十名了,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上升到1/3了……一连串的喜讯似乎约好了,一起飞出来,撞击着人们的神经。曾经有人对自主品牌的强势上扬不以为然,认为都是在低端市场兴风作浪,那是合资大品牌不屑一顾的地方,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么现在情况好像有点不妙,自主品牌进军中级车的动作也渐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9.
众多卡车品牌岌岌可危了吗?不!笔者近期在阅读报刊时,看到了一种十分“火爆”的看法,说的是自主品牌正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包括跃进汽车在内的国内众多卡车品牌处在从边缘化走向消亡的险境之中。然而,笔者以为,该观点虽令人耳目一新,但实在不敢苟同之。首先,中国卡车自主品牌对中国市场几乎是一统天下。如图一显示,目前国内销量前15位的重卡品牌全部是自主品牌;在国内销量前15位的轻卡品牌中,只有6.67%是合资品牌,其余93.33%全部是自主品牌。也就是说,中国载货车市场几乎全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合资品牌现在在国内少而又少,以前也从未成为主流。新中国的卡车企业起步很早,并且呈现“江山代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汽车观察》2021,(3):20-21
作为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计划产物",合资自主品牌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些"杂交"之后再"杂交"的产品是如何退出舞台的?2020年12月28日,东风启辰独立运营三年后,终以公告形式向全行业"官宣",一切回归到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和东风启辰汽车公司"分手"前的样子,也就是从一个独立品牌又变回东风日产旗下第二个子品牌。都说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奇葩"的汽车市场,合资自主品牌便是其中一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