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倩 《新疆财经》2015,(2):58-66
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货币流通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间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日益迫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的进展,并从经济相互依存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的瓶颈。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及中亚五国间贸易相互依存度较低,因而,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加强彼此之间的经贸合作,才能进一步推进各国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最后,文章从区域和中国两个层面就推进货币及金融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后,亚洲地区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经济的一体化和贸易的发展对金融领域提出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新要求。文章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货币流通与货币一体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研究了人民币目前在该区域的流通性,进而对人民币成为该区域主导货币的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汇丰银行与近代中国金融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100多年金融制度的变革中,汇丰银行在客观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成立和发展壮大突破了原有金融体制的约束,成为近代中国多元化金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洋行、钱庄和买办等中介组织和个人,建立了中外贸易间接融资体制;积极介入权益角逐,垄断近代中国的内外债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的变革体现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看到汇丰银行唯利是图的本性,也要具体分析其在近代中国金融制度变革中的客观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上海是在白银通货短缺的货币环境中崛起的,以往研究较少关注上海崛起的货币因素。本文以白银通货为中心线索,论述了上海开埠初期“以货易货”的外贸交易制度,使得上海不仅成为丝茶等土货出口的集散地,也成为棉布等洋货进口的集散地。以上海钱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信用体系,缓解了白银短缺对于贸易扩展的阻碍,同时使得进出口商品在上海的集散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上海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贸总汇”之地。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星 《改革与开放》2011,(17):22-23
世界贸易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格局,世界金融储备体系和世界贸易结算体系的变化趋势,促使全球货币体系必然趋向调整.因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新的国际货币来调节和维护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人民币作为当下日益走俏的“硬通货”,成为国际货币应当是众望所归.本文拟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利与弊的影响,以期利于观点的丰富,研究的加深.  相似文献   

6.
世界贸易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格局.世界金融储备体系和世界贸易结算体系的变化趋势.促使全球货币体系必然趋向调整。因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新的国际货币来调节和维护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人民币作为当下日益走俏的“硬通货”.成为国际货币应当是众望所归。本文拟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利与弊的影响.以期利于观点的丰富.研究的加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作者试图建构一个以部门利益为基础的分析框架,探讨货币国际化的国内政治根源。货币发行国能够通过货币国际化实现收益,例如获得面值租金、降低外汇风险和交易成本等,也需承担放弃汇率和利率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等制度调整成本。货币国际化的分配效应集中于贸易和金融部门。贸易和金融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内部企业特性影响了两大部门对于货币国际化国际收益和调整成本的权衡,最终决定了经济部门对货币国际化的国内支持力度。贸易部门的贸易流向、产品的差异化和企业的生产国际化程度会影响其对汇率干预和用本币结算降低外汇风险的态度,进而影响贸易部门对货币国际化的偏好。金融部门的金融管制程度、金融一产业关系和国际导向金融机构的分布会影响其对金融自由化和使用本币海外投融资获得面值租金的态度,进而影响金融部门对货币国际化的偏好。贸易和金融部门可以通过直接的市场行为和游说政府两种方式,影响货币国际化进程。在实证部分,作者对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国际化进行了案例研究,进一步分析货币国际化的国内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数字货币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由于国家信用的支撑,将会引发传统货币金融体系一场重大的变革。中国发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次历史机遇,为了迎接美元霸权的挑战,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新的"中心—外围"人民币国际化体系,将数字货币推向全球金融和贸易系统,促进人民币数字化和国际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得利,反过来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此为货币金融存在之义。义并不反对利,但义利关系要平衡,社会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翻车"。近代中国的"橡胶股票风潮"、金圆券改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造成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的实例。必须牢记金融发展中的义利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对外贸易的增加,人民币在周围国家流通越来越多,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重点。本文论证了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在短期内沿着美元模式和货币一体化模式得以实现,同时因为中国经济、贸易和金融规模在东亚范围内具备了比较优势,人民币应该把成为东亚货币体系中的锚货币作为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十国与中国、韩国及日本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日趋紧密。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合作趋势,以何种途径来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亚洲各国家的当务之急。经济贸易一体化先行和货币金融一体化先行这两种观点都各有支持者。本文作者也试图结合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货币金融一体化先行的必要条件,从政治、经济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目前实行货币金融一体化所存在的障碍,从而得出ASEAN 3还不具备货币一体化先行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航运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轨迹的一个显著航标。它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触须,是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最先进入的支柱产业,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先开拓的领域之一。可以说,中国轮船航运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最早的部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企业中数量最多、分布领域最广、最为活跃的领域,研究轮船航运业发展史,不仅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企业史、交通史、金融史、贸易史等等领域的研究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是美国在传统的贸易政策之外日益重视用货币和金融手段敲打日本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美国主要借助日元美元委员会、广场协议、贝克-宫泽会谈、卢浮宫协议4个平台和机制,对日本采取双边谈判与多边协调并举、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压迫日元升值并用的策略,在美日货币谈判的阶段性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公然"对美说不"不同,日本在对美货币谈判中无一不是以妥协和让步收场。追根溯源,奥秘在于美国塑造并控制着日本活动于其中的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知识结构和贸易结构。从结构性权力的视角反思1980年代的美日货币谈判,对于当下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文献始见于1996年,16年来,研究多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如宏观经济运行、国际贸易、货币经济、投资、财政税收等方面。研究成果既涉及了经济史学界多年研究的领域,也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研究文献在解释经济运行逻辑方面所做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文献除了对某些具体经济现象的内在逻辑做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之外,更为可贵的是,能够对某些理论做出验证、补充和修正,这是计量经济史文献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在点评文献优长之处的同时,也对其薄弱环节发表了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货币国际化与金融中心建设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在研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货币国际化与金融中心互促发展的内在机制,为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要加强专业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大力开发人民币离岸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16.
常旭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3):F0003-F0003
相对于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史的研究,石油进口贸易史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此前甚至没有一份完整的近代石油贸易统计资料。本文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系统收集和整理了1864—1931年历年全国和各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中石油进口的相关内容,研究了近代石油贸易的规模、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并通过研究各个通商口岸的石油贸易和运销,分析了石油埠际贸易的发展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也简单探讨了石油贸易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近代中国市场上的外国银元为考察对象,力图展现外国银元在近代中国的港口、城镇、农村三个不同市场层级以及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及北方地区等不同区域的流通情形,其与国际大宗贸易的相关性及其对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明代以及清前期白银(条银、银锭)的流通研究,已有十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涉及外国银元在中国不同市场层级的流通情形。并非外国银元不如银条重要,实际上银元是金属货币走向信用货币的重要过渡。因而关于近代中国市场上的外国银元这一议题,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史的研究,石油进口贸易史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此前甚至没有一份完整的近代石油贸易统计资料。本文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系统收集和整理了1864—1931年历年全国和各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中石油进口的相关内容,研究了近代石油贸易的规  相似文献   

20.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