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利用1025家P2P网贷平台样本,分析造成期限错配的期限拆标现象,实证考察期限错配与互联网融资暴雷风险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融资流动性程度差的平台更可能实施期限拆标行为,期限拆标行为显著提高网贷平台未来暴雷的概率。进一步检验表明,期限拆标导致网贷平台人均短期债务负担上升,并引发平台挤兑风险,说明短期债务展期风险及投资者恐慌是期限错配引致暴雷风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社会融资成本分析社会融资实际上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的各种渠道和途径来筹措资金。社会融资成本是筹集和使用社会资金的代价,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社会融资成本是因筹集和使用社会资金而支付的各种成本和费用,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从狭义角度来看,社会融资成本只体现为显性成本。显性成本是较为容易量...  相似文献   

3.
刘少英 《新金融》2016,(12):47-52
我国票据融资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票据融资成本和票据市场转贴现规模。本文通过VAR实证分析得出:短期内票据融资规模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转贴现报价规模,长期内影响力最大的是融资成本。最后从政策优惠、消除制度缺陷和加强全国电子票据市场建设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作为一种活动于社会中的经济组织,不仅要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还逐渐承担着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另一方面,融资难问题作为一直以来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瓶颈,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减少债务融资成本,实现企业的有效融资已经成为摆在各企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就企业社会责任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其关系得到了启示,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给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作为一种活动于社会中的经济组织,不仅要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还逐渐承担着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另一方面,融资难问题作为一直以来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瓶颈,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减少债务融资成本,实现企业的有效融资已经成为摆在各企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就企业社会责任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其关系得到了启示,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给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绿色信贷指引》的颁布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绿色信贷对企业微观债务结构的影响。本文基于熵平衡-双重差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环境风险管理,重污染企业的债务期限显著降低。同时,重污染企业受政策影响降低了投资力度,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同步下降。进一步考虑了制度环境差异的三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绿色信贷政策更好地发挥降低重污染企业债务期限和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作用,表明良好的制度环境建设是绿色信贷实施的基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加强绿色信贷政策灵活性和推动金融发展环境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钟俊 《新金融》2011,(11):9-12
2011年,央行从社会融资规模的角度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强了对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和监测。"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开始为我国社会各界所关注,并迅速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其中既有赞赏、期待,但也不乏质疑和猜测,甚至曲解。本文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剖析,认为社会融资总量的提出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但其本身存在着明显缺陷。目前尚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也不能将它作为一个事前的控制指标。文章还对社会融资总量发挥调控功能的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角度研究了民营企业信贷歧视问题。本文发现,上市公司在被民营化后债务融资成本增大了;在横截面上,民营上市公司与非民营上市公司相比承担了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这种差异在经济意义上也是重要的;在时间趋势上,民营公司信贷歧视在样本期间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16—2020年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2662只债券作为样本,运用DID模型和PSM-DID模型考察2018年我国央行将绿色债券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政策对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从担保措施和第三方绿色评估认证两个方面检验增信行为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LF担保品扩容政策显著降低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清洁生产产业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无显著变化。该政策下,担保措施无法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第三方绿色评估认证提高了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我国央行应加强监管,确保绿色债券增信行为的有效性,引导绿色债券资金投向绿色创新项目,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顾瑞漒  张磊 《金融研究》2009,(12):201-206
关于中国融资成本的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第一,国内经济学界大多肯定了国有银行信贷主导的企业投融资体制具有降低融资成本,加速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过,国内经济学界同时也提出国有银行信贷主导的企业投融资体制可能引发信用膨胀和融资成本的周期性波动。第二,国内经济学界大多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尚未发挥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许非 《新金融》2012,(12):55-58
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引起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生与发展的政策背景、市场环境及其引发的宏微观经济效应,认为在全球推行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背景下,银行应将有限的额度资源,用于开展具有真实交易背景、质量较高、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  相似文献   

13.
《银行家》2014,(8)
正资金成本高企是近几年来困扰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大病症。市场上的资金逐渐流向了少数能够支付得起高昂资金成本、或对资金成本不敏感的部门,前者如房地产行业,后者如地方融资平台。而那些原本急需资金的行业却由于得不到供给,逐渐出现产业萎缩乃至"空心化"的后果。对资金的提供者——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影响也是不利的,其所投贷资金集中到少数行业会增大信用风险,容易引发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隆起的成因,并探寻风险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融资成本分析为切入点,深刻探讨黑龙江省社会融资总量与融资成本构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社会融资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社会融资总量和能力的途径,可以为地区宏观经济金融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晓光  刘嘉桐 《金融研究》2020,483(9):117-135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基于信贷配给理论,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分别以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于企业销售额的比值作为劳动力成本代理指标,通过考察企业是否需要银行贷款的自主决策与贷款可得性两方面信息,甄别企业受到的不同类型的信贷配给,进而系统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成本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受到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信贷对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具有明显的"筛选效应";第二,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和自我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不仅会受到更高的来自银行的信贷约束,还会受到来自自身的信贷约束,形成双重"筛选效应";第三,机制分析表明,较高的金融发展程度和市场化水平通过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显著缓解"筛选效应"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光华 《新金融》2012,(12):50-54
2010年开展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以来,各地平台贷款高速增长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根据对全国平台贷款数据的压力测试以及对东北某省数据的调查分析,全国平台贷款的风险在总体上是可控的,但因平台贷款形成机制的特殊性,使得表面平静的平台贷款背后中仍隐藏了很多风险点。只有从改革财税分配体制、抑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推动地方融资模式创新角度出发,在平台贷款的风险监管和治理中引导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17.
刘晓光  刘嘉桐 《金融研究》2015,483(9):117-135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基于信贷配给理论,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分别以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于企业销售额的比值作为劳动力成本代理指标,通过考察企业是否需要银行贷款的自主决策与贷款可得性两方面信息,甄别企业受到的不同类型的信贷配给,进而系统考察劳动力成本对企业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成本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受到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信贷对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具有明显的“筛选效应”;第二,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和自我信贷配给约束的概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企业不仅会受到更高的来自银行的信贷约束,还会受到来自自身的信贷约束,形成双重“筛选效应”;第三,机制分析表明,较高的金融发展程度和市场化水平通过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显著缓解“筛选效应”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数月前,央行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有消息说央行可能会以此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大体指非金融部门当年所获得的全部新增融资(含股票和债券融资)。如传言属实,应该说这是一个重要变化。若此.我们不禁要问:社会融资总量是否应该且能够成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一变化是否有助于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物价稳定?为了推动讨论,作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不成熟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利用2013—2015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季度和年度数据,分析了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造成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和结构上差异的原因有经济规模、物价、企业规模、金融发展创新等。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总量上,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对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显著,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自发性的社会融资规模更大;结构上,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增速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金融业自身发展与创新,都对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影响显著,而产业结构和企业股权结构(国有或非国有)的影响不显著;区域上,东部比中、西部的社会融资结构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