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虑上海市拟借科技园区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据主导产业选择与评判的基本标准,设计了上海科技园区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WA集成算子对专家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处理,得出了上海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在八大科技园区的优先布局及各园区在产业方面优先布局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吴建选 《江南论坛》2000,(12):10-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这既为我国的科技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对科技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于怀彬 《经济论坛》2004,(23):152-15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高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科技园区也是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是实现主导产业高技术化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手段。因此,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对高科技园区进行研究并进而对我国的高科技园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技园区是促进地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通过介绍意大利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梳理分析了科技园区的类型和管理模式,并重点以的里亚斯特科技园区为例,阐述其优势与特色,以及政府为该园区发展提供的财政、金融、硬件设施和创业支持。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对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域邻近的我国高科技园区与高教园区共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园区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加快推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地域邻近的高科技园区与高教园区建立共生关系是推进双方快速发展的重要模式。在产学研合作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3个维度提出了高科技园区与高教园区共生关系的界面架构。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指数的提出为科技园区的评价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从中关村指数构成、变化趋势及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剖析,以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外沿海开发内源型模式选择及其主要特点,分析了美国"阳光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源型发展模式。从军事科研和军事工业的兴起、政府采购、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区域集聚和建设科技园区4个方面,研究了国外内源型沿海开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路径,得出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沿海内源型开发模式源于发展机制中创新资源的本土性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那些由于新的科技发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群,具有渗透性强、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广阔、资源利用率高、风险性高、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特征。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如果不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毫无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大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国外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始终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美国鼓励私营企业加强R&D投入;日本运用信贷、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扶持民间企业开发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郑宗 《经济世界》2002,(2):18-21
128公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条高速公路,长90公里,距市区16公里,环绕波士顿呈半圆形。目前,这条公路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型企业,呈线状分布,并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相连接,简称128公路高科技园区,它是美国政府全力扶持发展的高科技园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硅谷突飞猛进,日趋红火,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象征而名噪于世;另一方面128公路则发展迟缓,日显僵化,远难实现理想的预期而被世人逐渐遗忘。128公路高科技园区之所以远荡后于硅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28公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条高速公路,长90公里,距市区16公里,环绕波士顿呈半圆形。目前该公路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型企业,呈线状分布,并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相连。128公路高科技园区,是美国政府全力扶持发展的高科技园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28公路发展迟缓,日显僵化。与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象征的硅谷迥然不同。128公路高科技园区之所以远远落后于硅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入手,揭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理论动因,并借鉴国外发展高科技园区的经验,总结出发展产业集群所要求的三大要素,为我国培育产业集群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科技园区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前期开发战略,是涉及物联网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科技园区发展、建设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传统的产业园区理论主要从产业经营角度,分析一般科技园形成的经济动因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较少有专门研究物联网科技园区建设管理方面的论文。主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物联网科技园区建设的管理运作模式及其前期开发的战略定位,并以广州家电业物联网科技园区为个案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探索对区域经济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和科技园区建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科技园区从深圳迈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回顾深圳科技工业园的设立与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1980年代《第三次浪潮》催生中国大陆首个科技园,深圳科技园曾进行认真的选址与规划,"特事特办"突破传统管理模式,适应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也拉开了我国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幕。经过25年的发展,今日科技园区面积从3.2km2扩到大185km2",特事特办"、"院地合作"、"官、产、学、金"合作等模式极大促进了深圳高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标杆。  相似文献   

14.
一、高科技园区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性我国高科技园区已走过20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多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创新创业资源积聚,高新技术产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和竞争力,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很多高新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科技园区作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推进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的历史重任。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期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实行“一区三园”(马尾、洪山、仓山科技园)“省市共管,省市共建”的管理体制。建区以来,福州市科技园区为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马尾科技园以光机电一体为重点、洪山科技园以计算机软件为重点、仓山园以新材料、通讯产业为重点的协调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布局,兴办近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 2…  相似文献   

16.
李超 《生产力研究》2007,(9):132-133,150
文章在对企业规模理论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剖析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并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和高科技园区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新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后,着重阐述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的六大成就,指出高科技园区成为我旧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国家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密集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后分析各地高新区不同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利平  郭莉 《时代经贸》2012,(24):74-74
面对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高新技术产业和世界科技园区的迅速崛起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兰州高新区只有正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瓶颈与障碍,为高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科技园区的差距,成为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引擎。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是指高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产业化或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成功地进入市场,从而形成现实生产力的知识与技术密集、高效率与高效益的产业群。其主要特征是:高知识技术密集、高研究开发资金密集、高附加值、高增长率、高更新速度。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园区的政策和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新加坡致力于改善科技竞争力,提出科技发展的政策是:①发展和加强在重要领域的科研能力;②鼓励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③建立有效的技术转化系统和知识产权管理系统;④招揽更多外来人才并培养本地人才;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展外向型高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是新加坡成功之处,主要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建厂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形式进行,政府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 高新技术园区管理体制的 沿革和动态 政府于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职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