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样本数据回归分析,论证了县域经济增长与地区初始金融深度、信贷总量之间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通过现实剖析揭示了中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制度供给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失衡的深层矛盾;通过对国外政策金融、社区金融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得到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制度供给思路:通过法律、市场、政策和监管四个层面构造框架。  相似文献   

2.
刘伟 《经济学家》2014,(3):5-15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发展达到的新水平,分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发展条件发生的新变化,特别强调了实现新目标遇到的新挑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失衡,剖析了失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强调了新阶段新失衡的新特点。本文探讨了针对新目标、新挑战、新失衡、新动因,宏观调控方式应发生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制度创新有怎样的要求?尤其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对经济改革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现行金融制度与全球化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忽视及缺乏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应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失衡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差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单纯的人民币升值不会解决全球贸易失衡问题.我国在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时,应注意寻求最佳的政策组合,积极推进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结构失衡与宏观经济政策成效的理论分析尹敬东为论证方便,我们假定:(1)结构失衡模型仅限于投资和消费两个部门。(2)经济未到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状态。一、结构失衡: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作为研究结构失衡的起点,我们采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分析框架,这个由希克...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区域金融失衡现象日益突出.文章结合我国区域金融失衡现状,首先分析了区域金融失衡的政策性因素,然后论证了实行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波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主要是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和许多国家经济减速,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需要我们研究和把握金融系统的整体性、金融资本的流动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金融波动的周期性等新特征,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新技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新技术的关系;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由此技术经济特征引出的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特性;进而从金融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如何促进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两个角度,讨论了高新技术与金融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我国金融业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砖国家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概念,更是一个推动国际制度改革的联盟。一方面,金砖国家维护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中的主渠道地位,防止发达国家对这些国际制度的歪曲和破坏;另一方面,金砖国家推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更好地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作为二战后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主导建立的全球性多边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传承南南合作理念、坚持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以及发展导向型的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体现了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对于丰富现有的国际发展金融知识,改革国际发展金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融脆弱性理论的融合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脆弱性理论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一直沿着关注经济基本面以及重视外部冲击两条线索发展,前者采取宏观分析范式,后者采取微观分析范式。自80年代后期起,两派理论开始逐步走向融合:为关注经济基本面的脆弱性理论建立了微观基础,同时“太阳黑子”也赋予了经济基本面含义。金融脆弱性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则在分析框架中引入了政府,以及政府对经济主体决策的影响,从而找出了金融脆弱性的政治和制度根源,具有了更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对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艰难结构调整期。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必须将反周期政策和纠正失衡的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实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双平衡战略,培育中国内生增长的新动力,通过产业轮动与区域轮动启动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论证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新技术的关系;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由此技术经济特征引出的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特性;进而从金融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如何促进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两个角度,讨论了高新技术与金融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我国金融业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失衡与中美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吸引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文章通过对全球经济失衡典型事件的历史回顾,探寻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内在原因,并就这次全球经济失衡中备受关注的中美双方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单边思维与中国的多极化思维是这次全球经济失衡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中国和美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加强合作,中国应加大金融改革和汇率政策调整的力度;美国作为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国家,应该搭建更大的国际舞台来接纳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量中小企业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失衡的局面纷纷陷入市场萎缩、融资艰难、成本升高、发展受限的困境。而作为中小企业的优质群体——创新型中小企业,却在"金融海啸"中异军突起,呈现出高速成长的势头,并在经济增长、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加速调整的结果,我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外部失衡的体现,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在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的不利现状。本文通过论证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性及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反向冲击作用,审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影响,提出在当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双依靠"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初步表现出新常态经济提质增效的实质特征。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一经济发展的逻辑框架下,结合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状况,从经济增长、自主创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区域协调、改善民生、混合所有制、金融发展、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等九个角度,对当前和近期宏观经济发展进行评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姜发根 《当代经济》2021,(11):14-17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以全球化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是应对新挑战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在梳理了发达国家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的发展脉络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外部环境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在竞争政策框架下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协调的主要原则以及相关的协调机制.主要原则即竞争政策优先原则、竞争政策兼容性原则、产业政策时效性原则;协调机制包括适用除外制度、豁免制度、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考察全球经济失衡内在逻辑和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为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约束机制的缺失、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的失灵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资本流动,不仅导致和固化了全球经济失衡,而且使失衡态势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有效避免危机发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们经过充分调研与国际比较,发现"中部金三角"就区位优势、科教资源及其辐射圈而言很有潜力。为顺利实施我国经济转型,应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金融创新新引擎、新动力的巨大潜能,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让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互补融合;培育中国"硅谷"与科技"巨人"式企业,助推"中部金三角"经济起飞,使其率先成为中...  相似文献   

20.
吴灿燃 《经济研究导刊》2011,(14):166-170,195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进程促使世界各个大城市生化联结而成一个相对有机的体系,令城市产生新的经济活动特征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使城市的中枢地位与影响力变得更突出。"全球城市"的衍生是全球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深化的结果。全球城市既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依托、区域经济集团的支撑点、各类"经济圈"的核心,也是国家实现与国外经济联系的桥梁和基地,故此对"全球城市"的形成及其发展进行研究便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对"全球化"现象具体作用于经济实体的过程提供一个独特的诠释视角。据此,尝试检视"全球城市"这一概念框架,继之指出香港正是全球化时代中的一个全球城市,并进而剖析香港城市衍生为"全球城市"的背后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