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着眼于家庭养老模式的经济学分析,以家庭这个理性的微观经济体为起点,运用在生命周期内储蓄-投资这一转化机制,分刺从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两个角度来考察在我国当下社会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所面临的窘境.从社会趋势层面、制度层面、个人投资层面认为家庭养老模式在经济学意义上并不是老年人养老模式的最现实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刘红  唐继碧 《会计师》2012,(18):35-36
<正>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本论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所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制度伦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并对该模式作出初步的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吴晴 《河北金融》2012,(5):48-50,57
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已经实行40余年,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家庭总量特别是在城市家庭总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了人口老龄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性,其养老模式与传统多子家庭相比出现了不同的特征,独生子女将如何面对巨大的养老考验,笔者从政府、社区以及老年人自身等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嵌入式"养老是我国新兴的养老模式,其克服了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劣势,集中了三者的优势,应作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形式。在对"嵌入式"养老模式进行规范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嵌入式"养老模式进行了优势分析,并进一步对现有国内部分典型"嵌入式"养老实践进行了模式归纳和比较分析;在评估"嵌入式"养老模式发展问题和挑战基础上,从政府、社区联合养老服务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分析了"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进入“而立之年”,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养老问题在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不断凸显,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北京农村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为调查对象,分析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并从政府、社会、家庭三个主体层面提出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缓解我国养老难题的关键和重点。社会资本是解释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类发展问题的概念和工具。在我国,农村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伦理文化资本、社会组织资本和正式制度资本。在当前农村社会资本存量短缺、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农村老人面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低、养老保障水平不高等养老难题。因此,必须从培育和壮大社会资本入手,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家庭、社区、社会、政府等多方发力,构建农村多元化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方兵  易守宽 《云南金融》2011,(4Z):152-153
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形势,必须实现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老年人安度一个幸福、温馨的晚年。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形势,必须实现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老年人安度一个幸福、温馨的晚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转型和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发展道路,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针对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提出现阶段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逐步实现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型,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供需矛盾突出。PPP融资模式引入了社会资本并注重市场机制,符合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利用PPP融资模式促进养老机构投资有效实现了"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更好地探索老龄产业和事业发展的高效模式。本文阐述了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结合理论分析了PPP融资模式的融资结构和优势,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和风险分担视角研究了PPP融资模式与养老机构投资的结合,为我国利用PPP融资模式促进养老机构投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我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现状,指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之后提出保险公司可以采用全资模式、股权合作模式、股权投资模式投资养老地产,并从目标客户、产品设计、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具体构建了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的策略,分析了保险机构投资养老地产存在的养老地产建设周期长、养老社区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养老社区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当前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新生人口比例的减少,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家庭的养老储备充足性面临挑战。在储蓄养老向财富养老转型的背景下,探究家庭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资产来积极应对老龄化,对银发时代家庭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现有文献,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首先根据家庭财务决策的过程,从风险约束、效用函数、信息效率这三个角度重点分析了老龄化如何影响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决策;然后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总结了家庭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投资组合多样性;最后基于风险偏好和信息效率,整理了老龄化对于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未来可以继续探索的两个潜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善用社会资源的养老模式,它满足了老年人适度社会化的需求,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本文梳理、归纳、比较和分析了国内外居家养老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基于“孝”伦理而形成家庭养老模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这种模式具有超常的稳定性;而到了现代,支撑这种稳定性的基石被抽出,家庭小型化导致了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中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造成了公众的养老焦虑症。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反馈是本土化家庭养老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论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基线数据,以亲子两代分居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了微观领域影响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反馈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因素层面,年龄对代际经济反馈呈现正向显著性影响,受教育程度则为负向显著性影响;在家庭因素层面,子女数量以及对孙辈的投资状况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反馈存在着正向显著性影响。基于数据结果,论文提出了加强对农村高龄老年人的关注、加快农村养老制度建设以及积极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有的政府和福利性养老院远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象,社会资本进军养老地产是大势所趋。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有其先天优势,但限于政策环境以及养老地产行业本身的固有特点,其也面临盈利模式不明确、风险较大、与社会各方协调难等诸多挑战。借鉴国内外养老地产开发和运营模式,我国保险资金进军养老地产需要在投资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予以突破,同时需要政府监管层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的危机对政府、社会的养老责任形成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旧的养老制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中养老压力的需求。在此条件下,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探讨制度运行中政府的作用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的进程,我国现存的三种养老服务提供方式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仍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存在意义,但难以满足数目可观、需求多样的老年人养老需要。社区养老融合了两者的优点,由政府主导,社区配合,是未来养老服务供给的中坚力量。以社区养老为主体、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或许是我国可选择的一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养老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资产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老年服务需求巨大。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多样化和老年服务社会化,体现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政府应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文化,提高社会的敬老意识和水平,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