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阐述。报告认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随着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与资本的总量决定经济胜衰的模式,将资源与资本的总量和决定意识深化到创新的知识这一资源上来。由于知识的无限创造性和更新的快捷性,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推动着全球经济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全面、深刻的变革。正如世界银行副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经济增长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经济增长的特点,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势等都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的。下面将有关观点加以综述。一、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内生增长理论。高长春、李淑霞提出,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200多年,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有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具体内涵是有差别的 ,原因在于其拥有的资源因素不同。主要依赖知识、技术等新资源因素的现代经济增长呈现收益递增、效率改进的特征。克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谋求新一轮增长 ,需要清醒认识并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积极创设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或源泉是知识、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这样一些内生因素,而不是资源数量和人口数量这样一些外生因素。也就是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大部分不是来自劳动和物质资本数量的增加,而是来自知识、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以及有效率的制度。这对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现实,解释我国的经济增长源泉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知识资源与西部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知识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也是形成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知识资源颐乏已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关键就是要开发知识资源,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6.
冯晓棠 《经济师》2000,(3):17-1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经济的竞争已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运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将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转化 ,即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就业的增加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发达国家即将完成增长方式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由“资源投入型”向“资源利用型”的转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在实现工业化并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国家来说 ,正确认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地位及作用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从知识经济看我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知识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也是形成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知识资源匮乏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关键的就是要开发知识资源,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8.
西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巨涛 《经济论坛》2002,(12):25-26
一、西部企业必须有基于自身创新资源现状的创新战略选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定量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增长因素只能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19%,其余的81%则归于包含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无形因素,其主要包括结构因素和知识、技术因素两大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知识的作用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作…  相似文献   

9.
不同经济时代的区域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增长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区域开发中,开发的方式及主导产业是与经济增长的方式相联系的。农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增大,逐步超越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日益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经济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资源配置从以有形资产为主逐渐转向以无形资产为主,区域开发突出了整合智力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邵显武 《技术经济》2003,22(4):24-25
<正> 一、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对知识的投资可以出现“收益递增”,这样就存在投资连续增长从而导致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首先,知识管理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目前世界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有50%以上是近10多年内发现和  相似文献   

11.
知识可达性(knowledge accessibility)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与其他有关区域(同样也包括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知识流动(溢出)的便捷程度。知识分布的空间差异是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键性因素。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产业集群高度可到达(可进入)的区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示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区位依赖(location-dependent)"。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一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独立的。知识可达性的高低(或大小),反映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知识交流的"机会"和"潜力",而这种接触机会、接触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知识生产和创新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R&D投入可以生产出新知识,知识积累形成知识存量,知识存量又推动了技术进步,并进一步引致经济增长。基于新增长理论关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基本设定,本文首先给出了一个扩张形式的知识生产函数,而后根据我国现实经济数据,在向量自回归的框架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了各类因素对我国知识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对我国知识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对我国知识生产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本文认为,应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中R&D投入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本文刻画了这两种结构,考察工作家庭与退休家庭、体能资本与知识资本、通用性知识资本与专用性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发现,一个经济社会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体能资本和专用性知识资本促进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和赶超,之后主要依靠通用性知识资本实现质量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斯密理论是通过拓展新的分工实现内生和自我持续增长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分工形式的划分推进了对于报酬递增机制的认识;杨格开创了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思路.内生增长理论以技术进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将分工和技术进步、知识积累紧密联系起来,以分工为重要分析框架论证报酬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吸收和发展了分工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相关模型分别依循由古典经济学开创的两种分工观进行分析,对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 增长的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重要扩展和充实.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全球创客的发展史进行梳理,通过对比传统创新模式与创客模式下的创新流程差异,构建"知识—生产"两部门模型,从理论角度测度创客模式由于知识高度共享而深度释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然后,以上述理论模型为依据构造创客指数,用于衡量理想状态下各地区由于市场、经济以及制度安排等因素不同而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相对差异,并讨论了两种创新模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二者分别适用的市场类型。  相似文献   

16.
周卫民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67-74,126
稳定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措施除了扩大国内需求之外,还可以从供给的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重大贡献和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足的矛盾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趋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知识溢出能力是决定企业私人知识边际产出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主缺乏企业家的知识溢出能力是导致人均产出份额低于总量产出份额的主要原因。本文结论是我国要加大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投入,促进中小企业主向企业家的实质性转变,提高中小企业主的知识产出能力,用以提高中小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我国要素的整体使用效率,最终为稳定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一个长远动力。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ncreasing knowledge, encapsulated in ideas for new technology through R&D and embodied in human capital through education, sustains economic growth. A general model is developed where, consistent with recent literature, growth is non‐scale (not increasing in population size) and endogenous (generated by factors within R&D and education). Recent models feature the counterfactual assumption of constant returns to existing knowledge and restrict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inputs within R&D and education. We find that non‐scale endogenous growth is possible under less stringent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reconcil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with evidence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in education and R&D, which suggests an ambiguous role for R&D policy.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研究框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区域知识存量测度、技术差距以及空间知识溢出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构建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提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为该领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唐颖 《经济问题》2007,(5):102-105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与创新带来的垄断势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非帕雷托最优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将阻碍经济增长;加快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财政政策能纠正市场失效,使长期经济增长达到社会最优.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ducts country‐panel econometric analysis with a focus on the different rol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o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s. It finds that it is not scientific knowledge (academic articles) but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patents) that matter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that genera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does not automatically lead to the gen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e find that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corpo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which used to be more lacking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compared with East Asia. This finding sheds new light on the question of why Latin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shown such divergent economic perform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