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对新疆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低下,在1994年到2001年曾一度处于负值,产业生态水平处于严重倒退状态.近几年,新疆产业生态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发展仍然缓慢.文章根据相应的结果分析,提出新疆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因此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产业生态化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生态化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应大力推广生态产业园的建设,这是我国走产业生态化道路的必然路径选择,是我国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战略措施。在产业生态化的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应加强全社会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产业改变"三高一低"现象迫在眉睫,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为产业和企业集约化转型提出了动力。通过选取江苏省2005-2014年10个资源型行业的数据,发现其中7个行业生态化水平呈上升趋势,3个行业基本不变。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显示,江苏省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对产业产出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生态化水平不变的行业其正向影响程度要强于生态化水平上升的行业。结论表明资源型产业生态化过程不会对产业产出增长有负影响,相反具有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杨方方 《中国市场》2014,(46):33-35
本文从生态学视角,按照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指标的原则,构建了江苏省经济生态化综合发展效率的模型,通过对江苏省13市在2008—2012年的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在分析江苏省13个市经济生态化综合发展效率的基础上,揭示了江苏经济发展现状,得出江苏经济生态化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上发展应各有侧重的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物流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妍菡  陆根尧  李辉 《商业研究》2005,(21):192-195
近几年,中国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也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沿地带,其发展原因的探究可以对其他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因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含江浙沪三地)为例,从基础条件、国内外环境以及物流产业的主体三个方面分析物流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几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界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概念,剖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对其核心竞争力的贡献,阐述了它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和区域环境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市场机制、生态责任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深入阐释了地区实施产业集群生态化战略的举措,以期为区域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按照污染产生过程将产业生态系统分解为资源投入、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环节,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各环节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化效率测度模型,测评京津冀产业生态化效率,实证研究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产业生态化效率整体改善,效率水平由稳定阶段进入持续上升阶段;京津冀产业生态化效率与各环节生态效率均呈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的特征;三地产业生态化导向彼此不同,落后地区更倾向于采取"末端治理"型导向;清洁生产环节是京津冀产业生态化最薄弱的环节;私营经济成分高的地区,资源效率和清洁生产效率更高,国有经济成分高的地区,末端治理效率更高;工业地位提高弱化了各生产环节生态效率的提升;技术水平和财政分权对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减量化上。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5,(2)
本文浅析基于生态化原则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以重庆市巴南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引子,提出重庆发展小城镇产业必须要遵循生态化原则,重点论述了生态化原则中发展工业、农业以及旅游业需注重的问题和方法,并对重庆市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生态化并非来源于产业对自身发展的反思结果.政府是推动产业生态化进程的主体和主要力量.但产业发展是在市场中进行的,所以也不可能脱离市场而独立完成.产业生态化的实施离不开理论的引导,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政府行为是推动和影响产业生态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产业集群的生态化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在产业发展选择上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本文选取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为对象来研究产业集群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生态化产业集群和第三方物流的生态属性是两者的耦合点,第三方物流对生态化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协同能力、改善资源利用的作用。生态化产业集群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松散共生型运作模式、依附共生型运作模式、联盟共生型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文在总结英美和巴西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施产业生态化的理论需求.指出以出口导向为重要支撑点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及时实施产业生态化作为支撑,形成高效、环保的内部市场和核心竞争力,最后进行了实施产业生态化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昱 《中国市场》2011,(28):183-183,187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其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成为该地区产业竞争力未来提升的重要动力和支撑点。本文围绕长江三角洲地区各主要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现状,在构建了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各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优、劣势,发现长江三角洲各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差异明显,并提出了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鲁雁 《商》2013,(22):291-291
产业生态化是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产业生态化发展是解决长春产业结构升级、增强长春产业竞争力、优化长春产业布局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本文将产业演进理论与长春产业发展的实践结合,一方面丰富了传统产业发展理论,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研究和探索长春市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对于突破长春市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具有积极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产业生态化理论,但在关于产业生态化的认识基础上还缺乏存在论的深思。产业生态化思想只有发自于存在有限性的根基上才可以枝叶繁茂,生机无限,并在实践中结出产业生态化之果。政府要下大力气消除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影响,尽快总结产业生态园区的经验和教训,把中原经济推向健康的生态化道路上去,与自然共生。  相似文献   

15.
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求得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克服传统模式生态产业发展上的诸多问题,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聚集等多种模式,在产业链延伸、工业园模块化设计中将产业生态化做实做好。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涉及到各种理论基础的研究,如果不对这些理论进行研究就会造成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分离和难以整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呼唤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产业集群生态化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产业集群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展会及场馆生态化水平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展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端国际展会核心竞争力所在.本文首次在国内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展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等问题.运用这一评价体系和方法,结合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案例.对其进行了生态展会的实际评价.论文旨在倡导低碳展会经济,提高展会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展会的定量分析研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循环经济的指导,协调内部的结构关系,发挥集群优势,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产业集群之间生态系统的建立。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出现因旅游发展造成区域资源环境不堪重负、遗产地重要遗产遭受破坏的现象。三江并流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着具有较高价值的遗产资源。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出三江并流地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构建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和服务业生态化体系,并提出资源利用集约化和产业发展低碳化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生态化的产业集群是实现特定区位上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现代物流的生态化属性使二者找到一种耦合点。在当今物流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物流对于产业集群乃至世界经济的作用愈加不容小视,其发展也极具研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