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是一组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契约。达成契约的利益相关者能否有权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产权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共生理论,将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强大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企业契约理论框架的分析思路,本文对企业内部契约联结的结构和运行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据企业内部这一系列契约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把这些契约分为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两种。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规定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安排方式,它最终决定企业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状态,会计契约则决定企业剩余的计量方式。企业内部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的耦合与互动构成企业契约的签订与履行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市场的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企业的行政权威取代市场价格机制节约了交易费用,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为最有效地激发贡献率自愿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契约形成经济组织。要素所有在订立契约时是平等的,各种要素通过契约关系的结合创造了企业剩余,所以作为平等独立的要素所有的契约各方都有权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各要素投入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希望能索取最多的剩余,然而各种要素对企业剩余的贡献难以界定,这样企业内部就存在这样一对矛盾:有限的剩余和无限的剩余索取欲望。为了消除这一矛盾,就需重新达成新的契约安排,调整各要素投入的责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诸要素的相对地位及谈判能力。行为的不确定性、信息非对称、交易费用的存在、交易双方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以及各要素在企业中的相对地位不断地变化,决定了要制定出完备的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成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润是由企业内各专业岗位的分工协作创造的,并非经理在单独造物.企业理论的真谛并非为何种激励方式最有效,剩余权应否分配给经理,而是强调所有者对财产的自由处置和契约关系中的讨价还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企做选择只需契约方式,而国企如何民营化包括能否实行"MBO",则属公共选择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王阳 《人力资源》2006,(11):72-73
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员工的行为服从,更需要其心理归属。心理契约作为无制度契约,可在无形中形成双方对彼此未来预期和责任的信任,决定了其在员工忠诚度维护上能发挥积极作用。招聘过程、沟通行为、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等,可提升心理契约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出发,方法讨论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实质和存在原因,接着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经理人的薪酬设计和公司所有者对经理人的监督三个方面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企业家剩余索取权(利润)、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观点和国家关于"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经营者作为特殊人力资本参与资本要素分配为基点,就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基尼系数"衡量企业内部分配的公平程度,模拟计算某企业的基尼系数,说明使用"基尼系数"分析企业内部分配的公平性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一般研究认为,法人产权制度是导致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然而,按照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其真正原因更在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代理问题是各利益相关者对因不完备契约而产生的剩余控制权的竞争。本文分析认为,企业金融契约安排是一种融资治理机制,是对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表现为界定所有权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9.
融资契约安排与财权配置:基于剩余控制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契约是现代财务契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关于融资契约与财权配置关系的研究,现有许多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债务契约结构和股权契约结构内部财权配置情况的分析。本文基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在探讨了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剩余控制权配置状况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债务契约结构和股权契约结构内部剩余控制权配置情况。  相似文献   

10.
德国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军 《经济界》2003,(2):81-85
一、引 言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中心议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用户当中,由谁来控制企业、怎样控制企业,以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按照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客体,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的起因是产权的分离。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1.
DCF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CF模型理论上适合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内在价值是其剩余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贴现值。DCF模型从其思想的萌芽到普遍运用,经历了基础阶段、推广阶段和变形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些阶段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参与物流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量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粒  胡可果 《物流科技》2005,28(4):89-91
探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入分配问题,对于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加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物流企业是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建立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机制促使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对物流企业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政府补贴决定问题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补贴规模和强度不仅受政府和企业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还受政府和企业间博弈行为的影响。采用双边随机边界模型,使用2007—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政府和企业间博弈行为对补贴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和企业间博弈行为对补贴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平均水平上,政府剩余显著高于企业剩余,即综合博弈效应表现为政府方获得净剩余,政府和企业最终达成的补贴水平因此被压低;博弈行为对补贴决定的影响于政企双方个体特征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Nash讨价还价模型,引入经济权力概念,扩展了双人讨价还价模型和利益保护机制设计。指出在个体经济权力禀赋差异下,经济权力特性和自我强化功能决定了以经济权力状态依存特征的企业剩余分配过程,即经济权力大,个体获取的企业剩余分配比例就大,并随经济权力作用而得到强化。因此,要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应赋予其足以制衡强权主体的经济权力。若经济权力用于代理人激励约束,委托主体的奖惩和承诺对代理人而言是可信的,就可实现企业效率和利益保护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5.
路艳  宋彭 《价值工程》2006,25(3):29-32
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是资本成本从税后利润中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EVA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计算企业价值的测评工具,在银行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银行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风险而非现金流,银行资本的主要作用是抵御风险;因此,在计算银行的EVA时,资本是与风险相匹配的经济资本。银行经营期内每年实现的EVA可以反映其价值最大化的实现程度。基于此,采用EVA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银行,在风险管理、业绩考评、激励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白庭河  常红  杨晓霖 《价值工程》2012,31(31):172-174
文章以"100-1=0"的管理定律为主线,引用了具体案例,阐述了细节管理在企业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企业未来竞争力的趋向必将向细节管理方向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唐耿进 《价值工程》2004,23(7):49-51
本文通过对三九集团的多元化扩张及所面临的财务困境的原因分析,从中得出几点启示:多元化的本质是企业在满足原有市场的深度开拓外还有多余的资金、管理资源以及市场销售能力,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而向其他领域转移;多元化并不能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最后笔者提出了企业应当在条件具备时要适时进行多元化,防止过早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袁冬生  张朴 《价值工程》2008,27(4):153-156
近几年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当前经济内外失衡的集中表现。在陈述"双顺差"具体规模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危害,相应提出了解决政策。在治标和治本两个层面上提出了解决"双顺差"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企业税收筹划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黎  司马文龙 《价值工程》2010,29(28):64-65
企业税收筹划属于企业理财的范畴,它是一项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增加消费者剩余的多方收益策略。它的运用在经济学上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税收筹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在给企业带来节税收益的同时也蕴涵着风险。企业应正视风险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价值工程》2011,30(11):138-139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作性行为,是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会计准则有着紧密联系。文章拟从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分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新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可采用的手段,并对新会计准则下完善盈余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