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先生一生勤奋笔耕,创作颇多,他的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都赢得了人民的喜爱。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曲艺家,他从1938年开始曲艺创作活动,创作了大量的鼓词来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本文就老舍在曲艺文学中的一角———鼓词理论作一些探讨研究,这既是对老舍研究的扩展,同时也对当代鼓词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源于基督教堕落神话的原罪与救赎观念在西方文学中形成了一种完备的母题形式,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前30年里“原罪—救赎”母题是以与本土文化环境、社会思潮相拒斥的状态呈现的,对《雷雨》、《骆驼祥子》这样较具代表性的文本加以分析,可以窥见这种呈现所孕育的艰辛与不易。经历50—70年代的延宕期以后,该母题重新复苏并有了很好的发展,90年代以《施洗的河》为代表,标志着它的逐步完善与渐趋成型。本文对这一母题嬗变过程的阐释与论证,也是对中国文学蓬勃的发展前景所寄予的某种昭示。  相似文献   

3.
文化精神就是一个社会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即实践和思想的核心。而文化精神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不知道文化精神的发展意义就不懂得民族的先进与落后。因此,认识文化精神的发展本质就是认识先进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运用陌生化手法,把北京方言中的精华锤炼成具有特色的文学语言,既有浓烈的北京味,又有自己的风格,成为白语文运用的典范。而译者在词汇层、句法层、修辞三方面的翻译再现了原作。  相似文献   

5.
祥子的悲剧体现了一种文化形态的悲剧。这一悲剧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市民社会不能容纳和接受,导致祥子文化无意识心理模式的毁灭;其次,主体内省意识的缺乏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文化形态的悲剧和作家的死亡意识密切关联,表现了作家对病态社会中秩序话语丧失的忧虑。  相似文献   

6.
自1982年美国出版的《公司文化》一书问世以来,“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广泛议论和研究的对象.我国很多经营有方的企业也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形成和发扬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虽然在名词上,有的称为“企业精神”、“公司精神”或“企业文明”但其内涵都是指适应,指导企业自身发展的特定风尚、价值观念和信念。这种文化能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使大家都愿为企业的共同目标奋斗.  相似文献   

7.
深受厚重豫中平原文化影响的河南作家李佩甫以土地之子的天性,冷峻而深刻地抒写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的命运。他轰动一时的《羊的门》、《城的灯》、《等待灵魂》等作品对“官本位”、“生存术”、“关系网”等权力主题和人性主题的挖掘,凸显了深刻的批判价值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然而细读李佩甫小说,不难发现,理性的现实主义成就了李佩甫,也妨碍了其作品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如何培养现代社会独立的人格,重塑现代精神,构筑清明社会秩序,是其作品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这一社会组织所有活动凝练而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评判、审美观念、道德操守、人格力量等诸要素的统一体。"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而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教育目的、功能指向与价值追求,是观念、方法与价值的集成,是大学文化的核心。"[1]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传承、批判与创新等文化要素是实现大学育人的内核。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传世的经典名作,老舍<骆驼祥子>的审美魅力之大一直是众多研究者试图解开的一个谜.从接受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或许可以对其作出一个合理的解答.而观念的读者与隐在的读者之间在期待上的不同乃至形成的极大反差,正是<骆驼样子>具有经久不衰的审美魅力的隐秘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传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花妖狐魅的故事,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同时。作为冷静而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精神的成熟作家,他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主动站到历史前进的思想前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黑暗,更歌颂光明,表达希望,宣扬民主,鼓励斗争,为普通大众指出通往幸福王国的道路。本文试图从解读《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篇入手,揭示蒲松龄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有着广泛的内容,它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智。坚持先进文化,就必须批判、反对与时代不相符的一切旧文化,学习、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创造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老舍非常重视文化的价值,他把文化看成是一个民族是否独立的重要标志。因此,老舍的小说更多地承担着文化反思的历史责任,在这种文化反思中又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精神历来强调忧患感,即“忧世伤生”,这种忧患成为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入世思想理论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及后世文学影响深广。不管是《红楼梦》还是《围城》,透过作品的语言层,尽管它们的形象系列,思想命题,主题意向大相径庭,但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并表达到主题级的程度,塑造了孤独的多余人的形象,其中共同蕴涵着的文化精神,都表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同层面和发展着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一部专写儒林生活的古典小说,但它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小说描写的对象是知识分子,但其中都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究其原因,一则商品经济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次则到了清代,“君子不言利”的古训早已是荡然无存,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商业活动,以之牟取巨利。透过商业文化的视角,探究《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晚清的士子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足以见到“那早已消逝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5.
《飘》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女主人公斯嘉丽在南北战争时的曲折经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历史重要时期(南北战争)时的画面。论文结合美国精神和西方文化,对小说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斯嘉丽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斯嘉丽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独立、执著、自由的个性的描写,着重分析了小说中斯嘉丽形象所代表的典型的美国精神,以使读者对小说的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汉”商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口岸文化”,其他商业文化现象都是它的派生或分支。而在现代出现的武汉商业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既是商业现代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武汉商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光大。开放,竞争,创新是“汉”商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老舍在小说中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民族的恶习,严肃批判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只有从愚昧麻木的状态变成积极主动的现代人,改变落后的社会心理状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传承中进化前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分析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所映射的狄更斯的悲剧童年和他日后文学创作风格之间的联系,认识其深邃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本文认为《大卫·科波菲尔》正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的有力体现,作家以主人公悲剧的童年经历唤醒人们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儿童的广泛关注,以期改变其在社会中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出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既有积极的一面看,也有相对消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沧浪之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权力"文化对"人性"的扭曲与消解。池大为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拥有者"与"权力消费者"层面,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家庭、亲友及整个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心态。当他身处的整个社会都以"权力"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来衡量池大为的所谓的健全人格和精神操守时,池大为所有操守的意义都被彻底化解,他与周围群体之间也完全失去了"精神对话"的可能。池大为要融进这个群体,惟有选择屈服。池大为不是屈服于权力,而是屈服于"权力"思维体系即"权力文化"。这是池大为的悲剧,但更是中国传统"权力"文化的悲剧。小说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这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者们用"人本主义及其价值理性"来概括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定位,可是当深入到传播学批判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学理基础和理论逻辑之中,就会发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批判取向是企图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二元对立,自觉地实现一种"文化转向"。因此,传播学批判学派正确的理论定位应该是:文化批判。基于这种新的理论定位,必须认识到,传播学批判学派是一个整体性的学派;在批判学派的学术发展战略上,不能再把其当作是弥补经验学派研究不足的一种学术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