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龚方雄 《新财富》2007,(12):16-18
亚洲地区适度的货币紧缩和货币升值虽然可令资产再通胀加快,并有利于资金的流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也带来风险,因为通胀大幅上升会导致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对于投资亚洲区的投资者而言,应密切注意各国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变化,选择货币走强及实施促进增长货币政策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我国CPI指数大幅上涨,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情况下,我国十年内首度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加快金融行业各方面的调整,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以达到抑制通胀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配合强化政策效果,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希望借此对宏观经济走势作一简单剖析。  相似文献   

3.
尽管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部分成果,但是造成通胀的货币因素并未明显削弱,如外汇占款增长迅速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未触及存量货币供应量、新增贷款并未明显减少。与2008年不同,外围经济环境不会出现急剧恶化情况,为我国治理通胀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从中长期看,要彻底治理通胀问题,必须汇率、利率、税率齐动,积极进行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4.
最近,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物价司在内的许多机构都认为,6月份的消费物价水平还要创出新高,果若如此,则证明白去年10月以来的紧缩型货币政策,在9个月中对食品、输入、工资等由成本端推动的通胀没有效果。而宏观经济理论说明,用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对付由货币过多所导致的通胀,在半年后就应该起效。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是传统宏观经济两大政策之一,在控制通胀、改善就业和金融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经济走低时,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当通胀高企时,则收紧货币压制通胀。美联储是美国经济走出次贷危机就业得以持续恢复的最大功臣;欧洲央行则是欧洲克服欧债危机并成功走出衰退的关键;日本央行也正在为日本走出通缩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货币决定与国际传导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主要从货币供应和国际传导两个角度解释本轮通胀。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工业品生产者价格和进口价值、消费者、生产者平均价格和进口价格及消费者、生产者平均价格和进口价格的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是货币供应不仅影响国内需求,而且通过国际传导影响国内供给,从而使得近年来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量的弹性远小于1。政策含义是接下去的货币政策制定需要预期国外的经济形势,并重新估计货币政策对通胀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联储由于货币政策收紧太慢,受到舆论批评。一方面,美联储没有考虑到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是基于近20年的货币宽松与物价走势经验,认为物价上涨是暂时的;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目标更偏重就业,对物价上涨容忍度提高,失去最佳的收紧时机。美联储治理高通胀陷入两难困境:如果政策收紧态度不够强硬,通胀预期能够自我实现;如果政策收紧太快,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可能误伤到经济发展。尽管2022年已经多次加息,然而物价指数仍处于高位,美联储应加大缩表力度,从资金的量价两方面同时发力。美联储在治理通胀的同时能否让美国经济“软着陆”,能否避免金融危机?美联储治理通胀面临困境的启示是货币政策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万应灵药,不能长期、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8.
谷源洋 《全球化》2021,(5):14-26
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为走出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提振了经济,但造成系列潜在风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内加大宽松力度,推出现代货币理论(MMT)和财政赤字货币化,但未能力挽狂澜。美国现任总统拜登执政百日内迅速拋出“21世纪版的罗斯福新政”,加速赤字、债务和通胀扩大,使其极度宽松政策的潜在风险从隐性变为显性。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及核心通胀率等系列数据,让美联储承受逆向调整货币政策压力。美联储何时调整其货币政策及调整力度有多大,受到多种因素综合权衡的影响。各国应高度提防和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变与不变”的溢出效应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般物价水平从2003年开始上涨,持续到04年底,已明显显示出通胀的迹象。文章在综述通胀的定义、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通胀的原因,指出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管制。最后提出对策: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案研究,发挥货币政策的主导调控作用,实施松紧适度的财政、货币与外贸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0.
美英德货币政策框架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比较,并借鉴三国经验,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目前实行通胀目标法存在困难,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宏观经济调控中以货币政策为主的新特征,使得货币政策调控成为一大热点,若货币政策内外协调不够,就难以发挥其货币政策调控应有的效力。当前许多潜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如货币总量适度与企业资金紧张结构的矛盾,通胀与就业等问题的存在,说明要继续强化货币政策运作的协调性是十分重要且有相当的难度,困难主要在于宏观调控目标更加复杂,平衡性和协调性的要求比以前更强了,货币政策既要保持适度从紧的基调,又要使得控制货币总量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周金涛 《新财富》2011,(8):28-29
经济能否走出底部,以及经济何时走出底部,与通胀直接相关。理论上2011年三季度尚不存在使通胀继续恶化的因素,通胀将如期回落,市场的底部也将不断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3.
李若愚 《中国物价》2014,(12):44-46
201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社会流动性趋于宽松,社会资金成本也有所回落。未来经济增长持续面临下行压力,通胀隐忧将让位于通缩隐忧。2015年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进一步向"宽松"方向微调,创造平稳适度的货币条件,引导银行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由于货币政策传导在经济下行期梗阻状况会更为严重,要客观看待货币政策的执行困境,对其效用不能期望过高。  相似文献   

14.
在货币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的基础上,在模型中加入资产价格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通胀及资产价格之间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与GDP缺口、通胀、房价指数存在负向变动关系,却与股价指数正向相关。增发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虚拟经济,致使流向实体经济的部分逐步下降,解释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猛增,而实体经济仍固步不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苏雅萍 《现代商业》2022,(10):116-118
本文综合考虑居民投资、政府债务和生产成本传导“价格阻塞”的影响,将通货膨胀指数由居民部门拓宽到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重新构建三部门通胀指数。发现三部门通胀指数不仅修复了之前被低估的通胀水平,且证明了货币数量论依然有效,货币供给与CPI背离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部门。三部门通胀指数能帮助央行更好地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锚定,处理好稳定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相似文献   

16.
侯英 《财经界(学术)》2010,(10):107-107
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本文基于货币角度,通过分析我国历史经验数据,时货币供应量与CPI变动趋势及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物价走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王建 《中国市场》2010,(24):24-28
进入21世纪后,由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构成的输入型通胀,以及由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通胀的主因,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然失效。未来的货币政策应相应改变,通过"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梦乔 《商业时代》2012,(23):64-65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存量中介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由于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因此以该时点为分界,从通过前后的比较式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仍是最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中介目标,在特定阶段可能由于资本市场的影响而出现反预期的表现;信贷渠道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仍然有效;利率作中介目标的条件尚未达到。  相似文献   

19.
马骏 《新财富》2009,(12):31-31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国务院最近提出,要管理通胀预期,表明决策层对通胀的风险已经有了前瞻性的判断,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要管理通胀预期,就是要对可控的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调控,合理引导市场对这些因素未来走势的判断。这些因素包括对国内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增长和实际利率)的预期,对财政政策的预期,对政府救股市、房市的政策预期,对土地供应的预期以及由于汇率政策导致的输入性通胀的预期等。  相似文献   

20.
李迅雷 《新财富》2009,(5):44-46
2009年,中国面临通缩而非通胀压力,但超额货币供给使得A股“货币现象”明显,这与实体经济的清淡反差明显。随着各国日益倚重以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量货币流向金融或准金融资产的格局必然会维持。从中国的经验看,当超额货币增长率到达底部时,往往也是熊市的尾声,但牛市的开始或会滞后16个月左右.下一轮牛市可能要到.2010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