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绝不可动摇,农字号问题是天字号问题。例如,若我国粮食生产减产10%,则至少对世界粮食贸易量的40%产生影响,因此,举国上下以及国际社会都很关注我国的农业问题。1995年我国的农业在总体上收成相当不错,农业GDP增长4.5%,粮食增产4.5%,棉花增产3.7%,油料增产13.2%,肉类增产  相似文献   

2.
1995年我国的农业在总体上收成相当不错,农业GDP增长4.5%,粮食增产4.5%,棉花增产3.7%,油料增产13.1%,肉类增产11%。 从我国油料生产的增长特征来看,1996年我国油料生产应该转入微增长阶段,预计增长率在0—1%,增幅大大低于1995年,油料总产量预计为2250—2273万吨。  相似文献   

3.
作为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农业补贴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目的,中央政府自2004年起施行农业税制改革,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实施补贴政策。本文阐述了农业补贴的含义和方式,并就我国当前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邵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764.1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32.07万人,占70.36%。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73.7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78%。随着我国对粮食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作为粮食主产地的邵阳能否承载得起“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责任,在连续6年粮食增产的前提下,为国家粮食发展稳步增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九五开局第一年——1996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临近岁末,对我国今年的农业生产进行回顾监测,对明年的农业生产进行展望预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为国内外各界所关注。 观察我国农业生产关键是抓住粮棉油三种主要农产品。今年初笔者曾对我国1996年粮棉油生产走势作过预测,其结论是:今年粮食生  相似文献   

6.
《科学时报》2008年10月21报道,广西农业科学院在广西农垦国有良圻农场举行应用超轻型水上飞机喷施甘蔗增糖增产剂现场示范,500亩甘蔗地仅用8分钟便完成了喷施任务。用飞机喷施每亩成本6元,经喷施增糖增产剂的甘蔗糖分平均提高1%。飞机用于农业生产,在世界农业先进生产国早已施行。而飞机用于甘蔗生产在我国却是近几年的事。2003年,广西农科院在国内首次租用超轻型水上飞机,在上思县昌菱农场开展喷施甘蔗增糖增产剂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生产重心的地域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增产-徘徊-增产的波动发展过程。伴随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区位发生了复杂变化,农业生产重心西移与东部沿海地带多种经营升级的趋势并行发展,是其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泱泱大国,农业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将脆弱的传统农业改变为一个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源泉,推动农业取得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在2016年经济新常态的走势之下,各地方当局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以安徽省为例,研究新常态下实行供给侧改革政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甘肃农业持续稳产高产看科技兴农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科技兴农是我国一项战略决策,它的目标是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长治久安,而决不是着眼于解决当前农业徘徊的应急之策。本文着重从甘肃农业持续8年取得稳定增产,特别是科技进步因素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阐述科技兴农的战略问题,以及用法规保护这一战略实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府谷县农业局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现代特色农业保持快速良好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万亩,总产7.34万吨,增产3.4%;建立科技示范园5个,建设户用沼气池2454口,新建村级信息站164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44元.  相似文献   

11.
一 去年,甘肃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重点解决农副产品收购打“白条”和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是农民负担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在农业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粮食集中的主产区增产多增收少,有的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1993年与1992年相比,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粮食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快速发展,198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不足4亿吨,而1989年以来,粮食生产连上4.5亿吨、5亿吨两个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供求实现了由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国家粮食储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近几年来,因各种社会、自然、经济、政治以及国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上升的趋势明显减弱,甚至同比减产,几经努力,也是作了点恢复性增产。中央及有关专家向全国敲响了“农民收入增幅及粮食增产不容乐观”的警钟,粮食问题多痤被列入中央最高决策层的议题和专家们的热门话题。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基本解决了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事实,但根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并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我们粮食安全系数是不高的,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困境一: 农信社定位服务“三农”的政策性业务与农信社经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矛盾。其一、农信社的服务宗旨为服务“三农”,要求扎根农村、扎根农业,对农业贷款优先、利率优惠,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贷款的需要。要求农业生产贷款要占贷款总额的50%,新增贷款占增量的70%。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都还属于弱质传统农业,粮棉价格一跌再跌,农民即使增产也不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三年一大灾、一年一小灾,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效益低、周期长、风险大。其二、若农民增收,农…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稳定社会的基本保证,始终是被摆在第一位的。这就是说,农业发展仍将长期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为根本目的,农业产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社会目的,保证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地区生产活动的主要前提是以社会效益为主,高产农业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而我国财力有限,不可能象发达工业国那样拿出大量资金来贴补农业,加之这些地区都是近二十年来农业增产幅度最大的地区,农业增产潜力释放接近极限,投入产出边际报酬已降到很低,要持续实现粮食的稳定增长,必然占用更多的投入,从而给地方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的压力,其他产业发展受其影响,必将延误经济向更高阶段的演化。因此,如何在保证高产农业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仅成为这些地区也成为国家和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生产函数分解法,基于两部门劳动产出弹性的估计值,对中国1981-2010年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动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配置效应呈周期性波动,其波动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当经济繁荣时,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相反,则贡献较小,甚至为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会创造出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仍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伴随产生不少新的问题,即部分农产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产品无法卖出,农民资产无法变现,农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增长缓慢。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依次为9%,4.6%,4.3%,3.8%,2%。  相似文献   

17.
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言:“翻番”与问题 新中国50多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主产品供需基本可以保证总量平衡。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人口增长翻番、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仍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分别从1949年的410亿斤/4.5亿人,增加到近年来的1万亿斤/  相似文献   

18.
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提出,“九五”期间,我国农村经济要重点研究和解决四个重大问题。 ——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00亿公斤,即用6年时间再增产500亿公斤,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必须保证在16.5—16.7亿亩的水平。此外,必须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夏粮增产已成定局,连续4年夏粮减产的颓势得到扭转,全年45500万吨的增产目标可望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增幅显著,全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6%达到7%左右:受夏粮增产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平缓回落,农村消费品市场开始回暖。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粮食生产有特殊的重要性。2000年粮食总产量要保证达到4900亿公斤。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很大,能够立足国内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李鹏总理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报告中的这段话,是有国内粮食生产的事实根据的。一个时期以来,谈及我国到本世纪末能否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曾出现过一些悲观论调,最著名的要属美国世界环境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的文章:“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中国粮食今后可否保证自给,是个举世瞩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