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要素收入份额演变的研究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逐渐向按要素分配的变迁,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给予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但全国统一大市场对要素收入分配产生何种影响,其是否与共同富裕目标相一致,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文章采用2004—2020年上市企业微观数据,基于《反垄断法》实施形成的准自然实验,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能有效提升我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能够通过削弱企业市场势力、促进要素畅通流动的渠道增强劳动者议价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在行政垄断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更具市场经济特性的非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文章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现象提供了微观解释,为更好地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积极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行业收入不但与行业的技术水平、行业工人的人力资本含量、资本劳动比率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行业的行政垄断程度有着巨大的相关性.行政性垄断行业通过行政垄断的力量获取高额利润,同时由于在行政垄断行业所有者缺位,以及行政性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市场歧视的联合作用下,行政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之间形成了持久的巨大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测算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垄断行业比非垄断行业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改进。采用203-2012年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和行政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行政垄断仍然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但影响作用较小;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利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可以从技术进步和行政垄断两方面入手,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垄断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国际贸易中的特定要素模型分析了外资与内资在短期内作为一种特定要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短期内外资作为特定要素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被验证,FDI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产生影响,其内在原因在于外资拥有技术优势.随着技术外溢效应的扩大、人力资本的增加,收入分配差距趋于缩小;当又一种新技术出现时,拥有它的资本就拥有了垄断优势,又会扩大收入差距.长期看,外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呈波动性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1999年—2006年我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影响程度的测算,实证检验了行政垄断对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阻碍作用,进而强调打破该行业行政垄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行政垄断的形成和存在是有其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的,要根除不合理的行政垄断,根本在于破除行政垄断格局以及行政垄断下的既得利益格局.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寻租经济学等角度对行政垄断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并探讨打破行政垄断格局,破除行政垄断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对外开放会影响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在行政垄断下这种影响则会发生变化。在对制造业行业行政垄断、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4年间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行业对外开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行业行政垄断则抑制了这种促进作用。因此,在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大背景下,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应使其充分参与到对外开放中,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减少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9.
对行政垄断的含义、多元特征、非法行政垄断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认识《行政许可法》对于反行政垄断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推动该部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国有垄断企业职工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有垄断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分配制度的设计与创新是国有垄断企业最困难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国有垄断企业现行收入分配状况及职工对收入分配的评价,直接影响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劳动绩效。在对国有垄断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的效率、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收入分配不公原因的评价等方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垄断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期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平台垄断是数字经济在其迅猛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之一,防范数字资本无序扩张、引导数字平台良性发展需要明晰平台垄断形成的机理。鉴于平台租金是数字平台谋利的主要方式,基于数字劳动的产生及其特征探究数字平台租金的生成及其特性,为正确认识和对待平台垄断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本文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依据,剖析数字平台租金的“一般”和“特殊”:首先,通过溯源“平台”概念明晰信息的特征及其在平台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结合从马克思地租理论中抽象出的“租金一般”规律,阐明平台租金源自平台对信息所有权的垄断,表现为平台内外生产效益的差异化,并因优质平台稀缺引致的经营权垄断而得以长期维系,此为“一般”;其次,不同形式的租金映射着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劳动方式,数字技术革新使得劳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无目的的劳动、非物质化的劳动对象以及复杂化的劳动资料成为现实并构成数字劳动的主要特征,相应的,数字劳动使得数字平台租金直接表现为数据租金,呈现出指数积累和两极分化的态势,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受众惯性,此为“特殊”;此外,数字平台的各租金形式处于动态的历史关联之中,并必然地演变为垄断租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双边垄断模型,用以解释数字平台的垄断机理:一方面,数字平台向非经营性用户隐性地收取产品租金,并处于天然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数字平台向经营性用户收取显性的货币租金,并迅速转变为垄断租金;进而,个别数字平台依托自身的行业垄断地位,不断尝试建构生态垄断,以期持续性地再生产出新的垄断关系。上述分析为有效规制数字平台垄断提供了以下思路:在短期内,需优化税制结构并考虑增设新税种,如数字资源税;在中期内,应注重规范数字经济秩序,保障数字平台的使用秩序、竞争秩序和经营秩序持续改善;在长期内,破解数字平台垄断这一现实难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数字平台以至数据要素的公共占有,因而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公共信息平台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一个寡头垄断条件下的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假定技术水平相同的寡头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具有相同的产出水平,那么一国寡头垄断厂商数目就由其经济规模大小决定,从而可以抵消各国经济规模大小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要素丰缺成为贸易模式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而证明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寡头垄断的市场条件下也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国务院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然而,很多支持垄断行业高工资高福利的说法却应运而生,其中认为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比一般行业高的"高效率"说影响最大。为了给国家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提供更多理论支持,本文探讨了垄断行业高利润的来源问题:中国的垄断行业基本是行政垄断行业;行政垄断与行业利润之间确实存在着正向关系;而三方面效率指标均显示,行政垄断并不能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所以并不是企业高效率导致了高额利润,因而只能垄断定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巨额的贸易总额带动生产要素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对居民的收入分配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采用转换成本函数法,结合面板数据GLS估计方法,对1997年~2009年国际贸易对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工人工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得到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的隐性影响.与理论预期相悖的是,研究结果表明:贸易的发展并没有增加对劳动的相对需求、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份额:SS定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待考证.文章试图从要素市场扭曲的角度去寻找提高工资收入份额的途径,为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只是所有者的代表,明确其法律地位和让其专注国有资产监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国有垄断企业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拥有的支配权。对于建立在这种财产权制度基础上的收入分配,要保持合理增长和做到自我约束,改革的途径是加强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对企业收入分配的监督。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转变,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财产性收入对总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将租金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范畴,发现财产性收入的集中率降低;通过对财产性收入中各分项收入的分解测算发现,租金收入纳入综合所得计征个税后,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负债、金融知识水平和投资风险偏好是扩大财产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改变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需要培养投资理财意识,同时优化个人所得税税制结构,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制机构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揭示了自然垄断产业改革过程对各利益集团的影响和效应,得出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作为一种制度供给与管制机构的行政成本、规模相关,管制机构寻租的激励也与之相关的结论,提出加强公众参与、建立独立的管制机构、协调好各方利益、共同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包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冲击的城镇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化发展则有助于减轻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上述效应由于受到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调节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劳动需求弹性较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降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一方面,应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和扩大对外开放,打破要素市场分割,使城镇非农部门的劳动需求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20.
鉴于垄断产生的基础是差异,而自然垄断者在超过成本递增的范围之后,仍然可以通过品牌或者成本优势以及其他因素,继续对市场实施一定的控制,所以自然垄断者的垄断地位具有内在持续性.在对自然垄断进行价格管制的过程中,政府的目标函数在不同的时点上是存在着差别的,进而会影响价格管制工具的选择.在自然垄断领域放松管制的趋势下,价格管制也日益宽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