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具有周期性,本文对这种传统的通货膨胀周期性理论提出质疑.文章首先对通胀起因的理论进行简单回顾,了解到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原因,然后结合世界各国及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现象,这将为世界经济埋下长期通货膨胀的隐患,最后得出结论通货膨胀或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从本质上看,是人民币供给量快速增长导致流动性膨胀的结果.事实上,货币供给的冲击对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虚拟经济对于货币冲击的吸收能力大于实体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虚拟经济,丰富其产品的种类,增加交易数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货币冲击,防止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3.
外商直接投资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主要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给出了FDI与通胀的传导机理。然后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和货币供给量以及物价指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又不完全是货币现象.我国从1992年开始发生的这次通货膨胀,1994年达到高峰,有人估计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接近30%,大大超过政府宏观控制预期允许的速率.对于这么高的通货膨胀率,理论界和经济实际部门主要以经典通货膨胀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探讨治理对策,即主要把它归结为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VAR模型的FDI与中国通货膨胀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新飞  舒元 《世界经济》2007,43(10):58-66
理论分析显示FDI会通过国际收支、国内投资、货币供给量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引发中国的通货膨胀。本文在多变量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季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ECM等方法发现,在长期内每增长1%的FDI会带来通货膨胀上涨0.24%,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国内投资引发了通货膨胀率上升,而贸易开放度抑制了通货膨胀。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外汇储备是影响长期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因素,FDI对外汇储备的冲击存在正向作用且效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广义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滞后1期和2期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给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而通货膨胀不是广义货币供给的Granger原因;滞后3期后,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回归分析发现,通货膨胀与广义货币供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广义货币供给仅能解释通货膨胀22.93%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陈文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5):105-107
货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降低通货膨胀,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导致通货膨胀。费德斯坦指出,没有充分考虑财政政策的影响,这是货币经济学的严重缺陷。因此,文章结合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探讨了在地方政府赤字财政下,中央银行如何控制和治理通货膨胀。文章认为,在地方政府赤字财政下,如果政府通过银行融资具有优先权的话,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不能够控制通货膨胀,反而加速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的共同难题。在全球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我国通过进出口贸易而产生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则再次显现。贸易收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途径主要是价格传导、货币传导、总供给-总需要传导。Johanson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亦证实了贸易收支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得出我国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居民消费价值指数具有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罗雪峰 《环球财经》2009,(1):124-124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明显恶化,各国政府纷纷出手,迅速改变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紧缩政策,转向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与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抗击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正成为全球领导人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备受关注,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通货膨胀,怎样来抑制通货膨胀,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率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它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在单位时期的变动率.这里的一般价格水平是衡量货币购买力或货币所能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指标.实践中经常用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加以表示.  相似文献   

11.
<正> 物价,特别是消费品价格,是制约货币收入向实际购买力的转换水平的关键因素。在货币发行量既定的条件下,物价普遍上涨率是测定一国通货膨胀程度的基本标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名义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降低,一是因货币的过度供给,二是因物价的上涨,这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就物价而言,它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即不仅通过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各国生产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而且又通过个人消费品价格的消长,影响各国居民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这种双重作用,往往使各国政府在物价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在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中,是优先考虑经济增长还是首先满足个人消费?这一难题,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2.
《重庆经济》1995,(1):61-62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本刊摘登一些国家和地区治理通货膨胀的做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从纸币出现后,通货膨胀问题就没有给人类带来过安宁,政府官员、货币当局和经济学家们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诚然,大量的对付通货膨胀的操作经历,难以数计的理论研究成果,给予了人类对付通货膨胀的种种具体方法的参考与理论学说。但是,人们至今也未能对通货膨胀问题达成共识,在长期的与通货膨胀斗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有两种相对极端性的关于通货膨胀的认识:认识之一认为通货膨胀是极其有害的,一国政府和货币当局不能不给予极度的关注,不能不采取种种可能的手段予以控制;另一认识认为,通货膨胀并不可怕,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对…  相似文献   

14.
通货紧缩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东 《发展》2006,(8):117-118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各国货币完全与黄金脱钩以来,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各国主要的经济问题,而通货紧缩则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然而,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陷入长期的萧条之中,而中国也于1998-200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状态,通货紧缩问题再次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随着世界生产过剩时代的来临,通货紧缩也许会再次成为一个主要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通货紧缩的发生原理有一个清楚准确的了解,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通货紧缩为什么会发生呢?  相似文献   

15.
捷克控制能货膨胀的经验及启示陶士贵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一大问题。中欧、东欧国家中,捷克在短期内治理通货膨胀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1994年捷克共和国通货膨胀率为10.2%,比1993年下降50%,成为中欧、东欧通胀率最低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已经过去的1994年的中国经济,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高通货膨胀。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率近22%,为1978年以来最高值。通货膨胀再度成为学术界和老百姓的热门话题。笔者拟从统计资料出发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作实证分析,以便为预测和抑制通货膨胀提供参考。 一、通货膨胀与心理压力 通货膨胀是货币流通量超过货币需要量的币值下跌,物价上涨之经济现象。货币流通量超过货币需要量有两种情况,一是流通中货币确实过多,即票子过多;一是流通中货币并不过多,但货币流通速度过快。这两种情况下均会引起物价上涨。我们首先分析货币流通速度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背景下,2008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信贷和货币供给量也快速增长。抑制和防范通货膨胀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当前货币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人手,分析了货币流动性过剩因素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成  赵轲轲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61-65
文章从货币演进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货币贬值的内在规律;在金属货币阶段,贵金属开采业以及海外贵金属流入量影响铸币购买力的变动,政府介入之后,币值往往受到政府法定购买力和货币相对商品数量的影响;信用货币时代,由于货币具有乘数效应,私人银行或政府若过度发行货币会导致货币贬值幅度较大;货币国际化之后,为了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政府往往采用通货膨胀政策不断对外输出货币,这种制度最终要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20.
刘群 《特区经济》1996,(4):25-26
<正>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就目前国内外不同的学术观点来看,大体可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所谓促进论,就是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状态,政府可以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用增加赤字预算、扩张投资支出、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等手段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货膨胀促进经济成长的效应尤为明显,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其税收来源有限,但可向中央银行借款作为财政的主要融资来源。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只要政府将这种借款用于增加实际投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企业的投资不因政府的投资增加而相应减少,那么,这种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会由于增加了实际投资而促进经济增长。例如,今年我国将要实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其实质就是通过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达到向流通中增发货币、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所谓促退论,却与促进论相反,是一种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成长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持续的通货膨胀会经由降低效率的效应阻碍经济成长。具体表现是:1、通货膨张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而过度的资金需求会迫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