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是拥有147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21亿人口的行政区,地市行政区数达到36个,各地区发展水平复杂多样。由于文化、地理、区位、交通发展条件不同,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较大。通过建立东北地区三省34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出促进东北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必须与区域协调和工业化协同发展,文章分析和论证了湖南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与区域良性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重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城市与区域“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低质城市化、城市与区域整合节点、廊道、载体发育不足等方面,探讨了制约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继续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前提下,特别要抓好两大重点: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二是健全区域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2002—2012年我国27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时空特征以及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动态测量中,我国的城镇化效率在整体上处于效率变动的无效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尚处于"摊饼式"的粗放增长状态,且区域差异显著;从城镇化推进模式来看,强有效型城市群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特征;弱无效型城市群的城镇化在激进与低效之间徘徊;强无效和高无效两类城市群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具有"重增长轻发展"的粗放式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知识创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的优势及劣势,探讨了知识互动共享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据此,从要素集聚与扩散、技术创新与扩散、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经济空间结构网络化、基于产业的产业整合、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方面对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系统阐述西方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证研究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在我国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中游等三个区域共计13个省份不具有有效传导机制,利率政策的区域传导效应时滞为一年。本文认为,区域贸易和资金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效应,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相互影响,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失效的主要原因。本文建议建立综合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货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区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按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划分方法,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通过简单降低或提高某产业的比重进行,而应保证资源向地区生产率高的产业流动。关键是使产业的区域分布有利于发挥该区域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创新引导,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建立面板聚类模型,以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将我国内地31个省区划分为3类,并深入分析了3类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我国创新能力领先区域与追随区域创新能力较高,并呈现出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创新能力后进区域在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时不能盲目模仿,应根据区域创新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经济为背景,借助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存在区域差异、包含两级政府的经济中的政府竞争问题。我们导入了两种不同的征税体制,综合分析了中央领导下的政府竞争、地区分权下的政府竞争和同时行动的政府竞争模式下的竞争均衡的效率性以及相应的最优征税机制设定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分析表明,区域政府竞争可能导致效率的损失,要实现经济的最优状态,中央政府必须设定适当的征税机制以激励地区政府在选择时兼顾对其他地区的影响,适当的财政政策设计可以使竞争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2.
受创新集聚互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效应影响,由集聚形成的创新互动是创新发达区域的主要优势所在,并且由于集聚的路径依赖特性,发达区域的创新发展本身还是一个循环累积过程.文章摒弃了仅从要素投入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创新差异问题的研究传统.通过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差异,及检测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循环累积特点,不仅证明了集聚互动、循环累积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形成的可能作用;同时还在说明区域创新具有空间组团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证明了空间关联因素与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可能关系.最后,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实际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经济为背景,借助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存在区域差异、包含两级政府的经济中的政府竞争问题。我们导入了两种不同的征税体制,综合分析了中央领导下的政府竞争、地区分权下的政府竞争和同时行动的政府竞争模式下的竞争均衡的效率性以及相应的最优征税机制设定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分析表明,区域政府竞争可能导致效率的损失,要实现经济的最优状态,中央政府必须设定适当的征税机制以激励地区政府在选择时兼顾对其他地区的影响,适当的财政政策设计可以使竞争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二元化发展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构建国内价值链,建立区域产业互动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产业内、多元化区域分工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价值链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有限,规模经济劣势明显,国内价值链构建面临多重竞争压力,国内价值链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等。因此,应采取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本土主导企业国内价值链构建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推动国内价值链构建。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种次优分析方法对公平和效率进行权衡和取舍,以确定合理的区域差异警戒水平,其实质就是在我国具体情况下进行最优分析的一个柔性处理。对效率函数的形状、拟合模型以及差异度量指标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调控区域差异的政策手段以及这些调控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分别进行研究,试图找出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区域差异,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都是一个平稳变量,并且房地产价格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协整方程,并且各个因素对东部、中部及西部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的资源诅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滕春强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3):59-62
资本形成理论认为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形成机制差异也相应成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源。基于此,本文从“资源诅咒”理论出发,对我国三大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的根源进行了重新诠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以建立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帮助中西部地区走出资源诅咒困境。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般路径与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区域旅游流理论,提出了旅游业协调区域经济差异的三种机制,即赶超机制---基于区内旅游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机制;帮扶机制---基于区际旅游的先行区域的拉动机制;协同机制---基于区内和区际旅游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根据上述协调机制,以及政府和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互补作用,尝试构建了旅游业协调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路径;进而针对当前西部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就基于旅游业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