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缓解农村资金短缺的建议黄拾当前农业资金短缺的形势十分严峻,潜在危机日益加剧。需要尽快采取措施,保证农村资金健康有序地运行,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一、农业资金运行的现状1.资金分流情况严重。近几年来.农业资金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各种万式改变流向,农业资金...  相似文献   

2.
一、贫困地区农村资金的流向 趋势 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比较效益、规模效益、资金效益偏低,使贫困地区农村资金出现了新的流动趋向。 1.贫困地区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贫困地区由于商品市场不发达,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品种单一,许多优质、高效农业生产资料货源缺乏,许多消费品过  相似文献   

3.
刘娜 《魅力中国》2010,(5):85-85
资金作为一种优先的经济资源,有着自己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从资金的流向来看,电力资金是指流向电力企业生产、营运及基建等各个方面资金的总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金市场的不断完善,电力资金市场也迅速发展,并逐步成熟。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筹资,实现电力企业理财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电力企业筹资理财的目标、筹资方式的选择,以及筹资理财的战略思考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应当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性支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缓解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应当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允许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庆功  杜传忠 《山东经济》1996,(4):46-48,52
我国农户农业投入行为分析王庆功,杜传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衣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户成为农业重要投资主体。农户农业投资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弥补国家农业投入不足,提高农业资金运营效率,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当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性支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缓解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应当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允许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中心目标,山东省强化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扶持,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伊娜 《浙江经济》2007,(9):61-61
近年来,“三农”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也逐渐向农业农村转移。金融支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战略转移,农村金融也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当前农村资金严重短缺与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农村资金需求大额化、多元化、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这个问题的存在虽然很大程度上受资金需求主体的低效型、分散型和高风险性所限制,但更多的却受制于农村融资方式单调、信贷支农不足、金融服务滞后、金融生态失衡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余建文 《中国经贸》2014,(4):176-176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和发展,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以浙江省淳安县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实施为例,2011年资金4.55亿,2012年资金5.28亿,2013年资金5.91亿,毫无疑问,这些资金流向安全、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生在村干部承包村级工程、截留资金、贪污、挪用资金等涉及村级财务管理贪腐案件屡有发生,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耳闻目染农村财务管理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对村级财务的了解,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统筹城乡还是发展合作社,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开远市政府出台多项支持农民贷款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已经证明了这个观点。目前农村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主体:农民、政府和商业金融机构,分为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投入,总投入很少。农民本身没有太多资金,政府近年强调重视农业,重视农村的发展,财政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相比于需求而言,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1.
翟照艳  王家传 《山东经济》2004,20(4):103-105
文章从体制性和非体制性两方面对农村资金短缺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启示。农村金融扶持缺失,扭曲的财政体制,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是造成农村资金短缺的深层次上的体制性成因;农业的低比较利益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准则的矛盾性、投资主体的趋利行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缺位以及农村落后的投资环境等非体制性因素也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短缺性。因此,要改变农村资金短缺的现状就需要在寻求体制突破和增强农业、农村自身吸纳资金能力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涉及的主体关系分析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农村金融环境的产物。在这个金融环境中包括以下几个主体:政府(或监管部门)、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主体(个人或者机构)、农村资金的需求者以及农村资金的供给者。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如图所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3.
《现代乡镇》2012,(12):42-50
支农再贷款助农扶农 支农再贷款作为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对于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业务自1999年始。原先,支农再贷款使用主体仅限于农村信用社,2009年人总行再次出台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扩大“三农”信贷投放,并明确提出将支农再贷款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培养陕西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落到最能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手中;其次,有利于及时吸收和充分利用农业科学技术;再次,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第四,有利于逐步改善农业资本倒流现象;最后,必将彻底冲垮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培育的对策:作好基础性的统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努力做好农村市场环境的建设;尽快改变惠农民不惠农业的各种财政支持政策;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教育投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禹 《发展》2007,(6):110-1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以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体框架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资金需求大量增加,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步伐缓慢,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内农村和农业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处在严重的失衡状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按合作制组建农村信用合作社,使农村金融体系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改革的要求.建立农村资金需求主体获得信贷资金的有效承贷机制,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集中讨论了00年代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包括FDI流量回升;投资主体多元化,FDI流向的变化及资金流入、流出趋向平稳;FDI方式已从单一的股权安排发展为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及非股权安排等多种方式共存的格局;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成为投资重点;吸引FDI的竞争更加激烈;文章最后论述FDI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区建设》2009,(4):31-31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人才、资金回流,让农民稳定在农村。有人说把资金投到上海一年可以翻十几番,把资金投在农村一年也翻不了一个番,说我这是典型的反市场,违反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我说是违背经济规律,但是违反只有黑板上才有的那个经济规律。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能不这样做吗?  相似文献   

19.
王仕龙 《北方经济》2014,(10):87-89
正一、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内涵(一)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含义财政涉农又称农业财政投入和支出,是政府为克服市场缺陷,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总和。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业生产资金、农业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本文的财政涉农项目主要有工程类和非工程类两大项。工程类涉农项目,主要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非工程类涉农项目,主要是指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等。  相似文献   

20.
以家庭承包制为契机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传统农业投资机制的大变动,农户逐渐成为投资机制中独立的投资主体,国家与地方政府,专业银行、农户等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在新旧机制转换时期,我国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了三个前所未有的“断裂带”。即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减少与农业发展所需长期性,全局性投资的“断裂”;地方财力投向的转移与集体积累能力的削弱同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断裂”;农户对农业投资积极性减弱和农户生产所需投资的“断裂”。旧的投资机制的功能已经消亡,新的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农业投资机制的重构迫在眉捷。本文论及现阶段农业多元主体的投资行为及其合理规范,提供重构农业投资机制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