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欣 《山东经济》2011,27(1):62-67
技能溢价与工资差距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微观数据的欠缺,国内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首先构造一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模型,着重分析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随后采用我国1998年和2000年5个城市的15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技能溢价与企业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企业层面,技术进步、FD I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会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收入差距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的对外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根据传统的Heckscher-Ohlin模型以及Stolper-Samuelson定理,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贸易开放有利于出口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加最终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其次,对外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外资企业支付的高工资使技术工人工资提高,从而扩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如果中国进口更多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同时引入更多的外资,就会促进技术进步。本文先建立了简单的模型讨论“技术偏向性的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再考虑了发生在技术密集产业的中性的技术进步,在中国的实际劳动力市场特征下,这两种技术进步将会使技术工人(skilled worker)相对于非技术工人(unskilledworker)的工资上升,从而收入差距扩大。开放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实际影响在理论界上历来是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最终要取决于定量研究的结果。当作者将教育、失业率、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战略等变量同时引入模型以后,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开放倾向于扩大中国的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运用理论模型推导出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产业内贸易与行业相对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理论结果显示,当产品的产出技能替代弹性(高技术工人相对雇佣量的变化率/产出的变化率)为正时,产业内贸易将会扩大相对工资差距;当产品的产出技能替代弹性为负时,产业内贸易将会缩小相对工资差距。然后以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为例对该结论进行验证,计量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制成品的产出技能替代弹性为正,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扩大了相对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5.
梁俊 《上海经济研究》2012,(3):36-46,55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等五个部分,进一步利用核密度方法、时变参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五种增长源泉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要素投入是拉动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环境技术进步和环境管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而环境技术效率和产业环境结构的总体恶化则阻碍了中国省区经济的增长;2000年以来,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要素投入是促使中国省际经济差距趋于缩小的唯一因素,而其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拉大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其中,环境管制对省际经济差距的扩大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产业环境结构对地区差距的扩大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7.
HO模型中的SS定理适用于一般贸易背景下的产业间贸易;FH模型中的SS定理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外部采购中中间产品贸易对工薪差距的影响,但却不能解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活动对工薪差距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装配活动可能会拉大,也可能会缩小工薪差距;加工装配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上升将会缩小工薪差距。对中国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加工装配活动同时提高了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但拉大了工薪差距;加工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上升缩小了工薪差距;技术进步对加工装配行业工薪差距无实质影响;行业规模扩张缩小了工薪差距。所以,为提高收入水平,中国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加工贸易活动,与此同时,中国还应不断提升加工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缩小工薪差距。  相似文献   

8.
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一直快速增长,但技能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上升,相反,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对于这些与已有理论相悖的"谜",本文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借助于资本与技能之间的互补效应机制对其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由于机器设备与技能劳动是互补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提高技能劳动者工资的同时,也会提高资本的收益,这就导致了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进一步地,通过将技术进步的方向内生化,我们发现:技能劳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呈"驼峰形"特征,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相一致;技能劳动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U"形关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技能劳动供给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呈现"U"形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论落后国家的贸易条件、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两国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从贸易的角度阐明了推动技术进步重要性,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权要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更应当通过教育和科技政策,转变比较优势。本文的分析表明,推动技术进步不能仅仅推动高技术产业或低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应当同时提高两类产业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既获得当前的贸易得益,又获得长远的增长得益,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为基本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稀土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认为其市场结构属于分散型,稀土产品差异化显得不突出;市场行为体现为较多的竞争无序性,稀土开发应用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市场绩效体现为生产的相对效率不高,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乏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过程。现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更多是关注环境规制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规制基础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本文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03-2018年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在不考虑科技创新时,环境规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先抑制、后促进。第二,当科技创新的方式侧重于末端治理,即为治污技术创新时,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当科技创新的方式侧重于过程治理,即为生产技术创新时,环境规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之间不再呈现"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始终为促进作用。第三,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存在单门槛效应,治污科技创新和生产科技创新在环境规制力度不同的情况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生产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加稳定和显著;而治污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必须以环境规制的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为前提。基于以上研究,本文...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出发构建模型,分析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等的影响发现: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创新部门对非创新部门技术溢出的变化对实际工资和消费具有正向效应,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则取决于产品替代弹性的大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一国技术溢出的变化均会对两国的实际工资和消费产生正向效应;外国对本国技术溢出的变化,对两国的技术创新均具有正向效应,一国创新部门对非创新部门技术溢出的变化会对另一国的技术创新具有正向效应,但对其国内技术创新的影响则取决于产品替代弹性的大小;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取决于两国技术进步速度对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将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创新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岭回归分析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政府财政科技拨款3个指标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国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外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出口国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口国的金融危机会在两个方面影响其进口行为:政治上,进口国会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上,进口国居民收入的下降导致对进口产品需求的下降,这两方面在对贸易出口形成冲击的同时都会对出口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形成产业升级的"倒逼"效应。以此出发,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证明了进口国的最低质量标准和危机后更具垄断特征的出口市场结构确实会对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激励,但该结论的成立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和假设。模型结论还显示,技术创新同规模经济的生产技术类似,都可以提高出口国企业的利润,但技术创新更具持久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索洛增长模型,对辽宁省自主创新、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联关系;短期中,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自身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长期中,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存在互为因果关系,短期内,技术转移是经济增长的原因;长期内,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也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胡昱 《特区经济》2012,(6):290-292
作为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改造传统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产生新的文化业态;将对文化产业带来划时代的影响,产生促进文化产业组织创新、内容创新、市场创新、输出创新和管理创新"五个"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从创新型城市层面出发,以参与城市创新扩散活动的创新主体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CH改进模型研究城市创新扩散效应。以2001—2015年南京相关数据为基础,对南京市创新扩散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发投入、技术交易对南京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科技支出则有较弱的正向作用;而研发人员数则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以及国外研发存量未对南京创新扩散产生显著影响。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因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淑芳 《特区经济》2009,240(1):291-293
技术创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以及科研开发的每个环节中都存在,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模式,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同于科学发现与发明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学研合作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也是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热经验。本文从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特点入手,分析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因与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268家医疗装备企业为研究对象,从Himmpat专利数据库获取2002—2022年的15 446条专利数据,构建“数字-医疗”技术融合网络,基于量与质的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技术融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互补性数字技术融合和替代性数字技术融合均对企业创新质量和数量具有正向影响,融合波动性负向调节上述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众包模式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外包、信息技术、商业模式和知识创新4个维度分析了众包的内涵,将众包的产生机理归纳为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个体需求与消费者意识的转变、企业创新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等3个方面,并将现有众包风险的研究归纳为主体欺诈行为、知识产权风险和其它方面,最后分析了众包的内涵、产生机理与风险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研究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